为什么《道德经》中没有“努力”这个概念?
我的回答是,《道德经》中,一方面没有“努力”的概念,另一方面却有“努力”的概念。为什么呢?
一,从“无为而无不为”来看,《道德经》是不讲“努力”的。
老子说“道法自然”,意味着自然之道是有客观性和规律性的。那么,我们顺乎道来为人处事,真的可以“无为而无不为”,就不需要刻意的努力了。
我讲一下蔡志忠的例子。蔡志忠,是著名的漫画家,著述非常丰盛。我看过专访他的视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努力是没有用的”这句话。之前,听后觉得很新奇,怎么说不用努力呢?学习《道德经》后才知道,蔡志忠的所做所为都是合乎道的,所以才不用特别的努力。
蔡志忠可以说是“无为”的践行者。他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他说:“我曾经坐在椅子上58个钟头做一个4分钟的电视片头;我曾经42天没有打开门,关在屋子里面做一件事;我曾经花了4年时间,到日本画了40本诸子百家跟四格漫画;我曾经花十年零四十天研究物理、数学。”他打小就喜欢漫画,一旦喜欢物理、数学,也是同样全身心投入,把事情做到极致。这样,他从来没有感觉到有来自外来的压力式的努力;也不用自我激励型的努力。伴随着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涌现,在整个过程中他得到了与道合一的美好享受。
道,就在我们的身上,就在每一件事情里,只要顺着做就行,尽管还是有很多事情得做,甚至给外人一种很“努力”的感觉。但得道的人心里明白,自己根本就没有“努力”的概念,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着,是过程,更是享受。
二,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就需要“努力”了。
当老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就需要努力了,而且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行。
因为,人身上不合道的东西太多了,要努力地去掉!比如广博芜杂的知识要去掉,失道失德的仁义礼智要去掉,言行上的多言、美言、争、贵难得之货、见可欲、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不合德的习性要去掉。面对这些东西,为道者不损之又损,不努力,怎么能做到呢?还有更难的,就是要对治自己的欲望,要去甚、去奢、去泰,要知足,要知止,要无私!这恐怕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达成老子的“为道”目标,就是彻底到达“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时就进入了前面所讲的不用“努力”的阶段了。
举日本果农木村秋则的故事为例。木村是因为种苹果不用化肥农药出名的。有一本书记述了他的事迹,就是《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他历时十多年才成功种出完全自然生态下的苹果。这个过程可不是一个“努力”的概念就能说清楚的。用老子的话“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来说,非常合适他!他执着迈向自然之道的过程就曾经让他上山寻死自尽,就是因为之前减损得不彻底,所以自然农业没有效果,逼得他差点走上绝路。正是在这个生死当口,他才发现自然生态的土壤和种植园的土壤的本质不同,由此让自己相关的认知完全回到自然之道上来,从而走出困境。
我很感慨,要做一个真正的道者,谈何容易!不只是努力的问题,有时还得有付出生命的心理准备,才行。
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不敢轻易地说《道德经》有还是没有“努力”的概念,真的要进入老子的思想体系,分清楚不同的修道阶段及状态,才可以举措适当,不致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