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闲书不闲
闲书不闲,关于闲书,如何定义闲书二字呢?
先看下百度百科的定义“指供消遣娱乐的书;通常与正业无关。比较休闲的书,如娱乐类、小说类一般都称闲书”。
我是这样理解闲书的,与经典书,与工具书,与学习书,与职业进阶等无关的书,比如一些游记,一些情感类文字,一些拉拉扯扯的小说故事等。
说完了对闲书的定义,那么为什么会说闲书不闲呢?
闲书不闲,指的是一个人在看闲书的状态时,闲书也会给予启迪,给予共鸣,甚至成长的引擎点,甚至会重新理解真实的世界样子,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情世故。
这个时候,我要说下闲书的对立面是什么?
是经典书,比如《论语》、《诗经》、《国富论》等,但是这些书往往看的不是太懂,或者句句暗藏玄机,需要再琢磨下。
是工具书,比如思维导图工具,比如修图工具使用方法,比如办公软件操作,这些书很有干货,学下来确实能够给读它的人带来相应技能的提升。
是学习书,比如心理学,比如成长类书,比如学习方法论书,这些书也是满满干货,看完后,都会有一大堆的干货内容塞进脑海,也让当时读完的你感觉到受益匪浅。
无疑,经典书,工具书,学习书这些都充满着干货,我称之为干货类书籍。
当闲书碰上干货类书,在正确的话语体系里,无疑应该是多看一些干货类书的,毕竟干货类书 充满着充实的干货。
可是,干货类书我的以为,在图书市场已经满满的,而许多干货类书真得有必有都要读下来吗?我表示怀疑,我明显感觉到,有的书,也许几句话可以表达的,然后说成了一本书。或者当一本书成为了畅销书经典书时,又有许多书根据这本书再引申、改造、加工而诞生,然后再有后来者再再再加工改编,于是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本千本。
所以,以为干货书未必干,需要仔细观察的,尤其一些畅销类书。
另外一点我对干货书的一些吐槽吧,比如经典书,往往会说一些正确的话,或者暗藏了许多话,没有了这些话,你不知道原来当时是这个这个样子的,你不知道背后的一些故事,不知道由此而引发的人的思考,这些话说的太正式,或者太有正确性,或者太深奥,不能理解其中奇妙。
干货书有时太干了,干的有些不能轻易明了其中的光环。
闲书呢?闲书未必闲。
比如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也许会让你感受到作者在东南亚旅行期间的生活与心情的身临其境感,也许会让你对旅行有更多的思考,也许会让你有旅行的念头。
比如吴瑛的《不是每场相遇,都会恰逢其时》,因为相识,在一些日子常看她空间里写的文章,飘逸动人,这本书刚刚出炉时,买来看看样子。果然,没有失望,因为真,因为有情在字中,更显得厚重。正如她所说,有些事,有些人,很多书里或者生活中是不会赤裸裸的告诉你的,比起鸡汤,这一碗更有回味与记忆。 过得舒服不舒服,全在自己一颗心,如何对待了,也许在旁人眼里你很幸福,而在自己这却是漆黑一片呢?这世上,最贵重的只剩下“真”了,这本书看过之后,也许会更豁达呢?
比如高军《世间的盐》,这本书写着邻里小事,写着个人遇到的人与事,语言诙谐有趣,充满着生活气息,生活感,以及内心所想,一种真实感与趣味感扑面而来,也许会让你重新思考生活,思考人生。
简单如是说来,闲书不闲,也许会让你更加知晓生活,引来对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的一些视角去看世界。
许久之前我对闲书总是嗤之以鼻,后来发现,还是闲书会有一些温度,能让你知道你在和这本书对话,听作者娓娓道来,由此感知到真实的思考,现实视角的观察与心流。
闲书不闲,你看过哪些有印像的闲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