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卅七郎墓志考
作者:吴霁生
晋江梅溪(磁灶)老友联谊会的老友们于一九八九年五月(农历己巳年四月)间,对原认为是梅溪吴氏二世观者公墓进行探圹并修葺。在探圹中发现一陶制骸骨钵,钵的里面有用毛笔书写的从盖心由内向外作螺旋形状的墓志。墓志全文如下:“泉州路晋江县养能里程坑保吴卅七郎,元命辛已年十一月十三日未时受生,享年五十八岁,于八月二十五日寅时仙世。兹卜十二月初六日丁时(笔者按:十二时辰中没有丁时,丁字应有误)安葬流坑土名岬边舍头,坤山来龙,丁山入穴,坐午向子。谨题为照者,太岁戊寅年至元四年十二月□日题”。
这是已发现的梅溪吴氏历史中最早的原始文字记录,是珍贵的史料,值得重视。有几个问题需要研究:
一、 吴卅七郎是什么人?即梅溪吴氏始祖先举公是也。族谱载:“一世祖先举公,宋末元初人,名字俱失,生卒莫稽,旧神主书三十十致政,府君追号先举,故后人或称三十七翁”,卅七郎的郎字是对一般男子的尊称,翁字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吴卅七郎和吴卅七翁是一个人。这是没有什么疑义的。骸骨不是观者公的;一是没有观者公的名或字;二是骸骨钵下葬时,观者公尚健在(下另详)。为什么先举公的骸骨钵与传说不同,不在黄龙乡的“磁灶墓”,也不在磁灶的飞钱墓,而在被认为二世观者公墓内呢?这很可能是:一、先举公的封茔原在其祖居地黄龙歧山,后因其家属子孙均定居磁灶,为便于扫墓或其他原因,其子孙乃在安葬数十年后捡其骸骨移葬磁灶丁山(即飞钱墓所在的山);二、因一二世祖考妣多人均先后葬在此山,相距只有数公尺,又很可能因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竖立石刻的墓碑,时间一久,后世子孙难以辨认哪座是哪位祖先的墓而发生误认。现在的三座墓(先举、观者、观用)墓碑体式基本一样,应是后裔子孙修墓时竖上去的。由于误认,所以在名为观者公墓中却安葬着一世先举公的骸骨钵。在这次探圹中还发现骸骨钵的左上方还有一骸骨钵,因已破碎,难以辩认是谁的骸骨钵。
二、吴卅七郎是什么地方人?墓志写“泉州路晋江县养能里程坑保”人。泉州称路,这是元代对泉州这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名,相当于明清的府一级。泉州只有元代才称路,明代就废止了。骸骨钵下葬的时间肯定是在元代。里是古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保是旧时户籍编制单位。养能里程坑保即现在磁灶大宫边一带,大井沟飞钱厝也属这一范围内。梅溪吴氏始祖先举公及其亲属子孙在元代即居于此。这就排除了吴卅七郎是其他地方吴姓人的可能性。
三、 吴卅七郎骸骨钵下葬的时间。墓志载于十二月初六日下葬,最后又写戊寅年至元四年十二月□日题。这就可知骸骨钵下葬时间是在元戊寅年至元四年十二月初六日。元代有二个至元年号,一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共享卅一年(公元一二六四年到一二九四年);二是元顺帝的年号,共享六年(公元一三三五年到一三四〇年),忽必烈的至元四年是丁卯年不是戊寅年,而且当时元尚未统一中国,泉州尚属南宋管辖,也不会用这个年号。元顺帝的至元四年正是戊寅年,此时泉州已属元管辖数十年。因此,可以肯定吴卅七郎骸骨钵下葬时间是在元顺帝至元四年戊寅(公元一三三八年)十二月初六日。这时观者公尚健在。据族谱载,观者公是在元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去世的,也就是骸骨钵下葬三年后才去世。这就可以完全否定下葬的是观者公的骸骨钵的观点。
四、吴卅七郎的生卒年。墓志载:“元命辛已年十一月十三日未时受生,享年五十八岁,于八月二十五日寅时仙世”。这里需要探讨的首先是元命是什么意思,是哪个辛已年出生。据辞源元命条第三种解释:“古人用干支排年,凡六十循环一周,所以六十岁为一甲子,到六十岁再逢生年的干支,旧时称为元命”。按此解释,这个辛已年不是最近的一个辛已年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而是上一个辛已年(宋嘉定十四年公元一二二一年)。其次,我们还可以从骸骨的情况进行研究,钵中的骸骨是安葬若干年后再捡骸骨入钵安葬的,还是去世后就火化再捡骨灰入钵安葬的?参与探圹的人说,在钵中尚有一块颅骨放在其他骸骨的上面。据对骸骨较有常识的人说,如果是火化,颅骨已粉碎,不单独存在。如颅骨尚存,应是安葬若干年后再捡骸骨入钵下葬的。再据古时习俗,除少数佛教徒圆寂后火化外,其他人死后一般棺葬。这样,我们可以推算,从骸骨钵下葬算起五十八年(岁),加上棺葬时间至少八年以上的一个辛已年为出生年。这个出生年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一二二一年)。出生年已知,去世年也就容易算出了。出生年加上五十七年就是去世年。计算结果应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一二七八年)。此时忽必烈已改国号为元八年,泉州已属元管辖二年。这也符合先举公是“宋末元初人”的记载。至于有人提到的另一个生卒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辛巳)即公元一二八一年生,元顺帝至元四年(戊寅),公元一三三八年卒。不符合上述所证。综上所证,可以确认:一世祖先举公(卅七郎)生于南宋嘉定十四年辛已(公元--二二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未时,卒于元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一二七八年)八月二十五日寅时,享年五十八岁。
这次探扩,纠正了墓地的讹传,填补了“生卒莫稽”的空白,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梅溪吴氏历史提供了一些可贵的资料。
一九八九年七月于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