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无条件投降76周年,回看裕仁的终战诏书里藏了多少猫腻?
近期,日本联手美国,反华动作频频。日本死不悔改、顽固反华的原因何在?与当年日本天皇这份诏书中暗藏的众多“猫腻”和“恶毒”,大有关系!
8月15日,将时钟拨回倒转,1945年的这一天,日本天皇发表了一份诏书。中外史家普遍认为,这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的标志。
一、肮脏的幕后“交易”:美国默许日本保留“天皇制”,“无条件投降”名不符实
1943年,日本在军事上败局已定,开始设法同美英讲和。美国为减少损失并摸清对手的底细,派美国战略情报局驻欧洲负责人杜勒斯到中立国瑞士,同日本代表藤村义良海军中佐密谈媾和条件。日方密使直接向天皇的弟弟高松宫汇报。
罗斯福总统比较倾向于铲除日本“官军财一体”的侵略势力,不赞成搞“通融”。1945年4月15日,罗斯福突然去世,随后,美国国务院当中以副国务卿、原驻日大使格鲁为首的“日本帮”官员,马上积极鼓吹“可保留天皇和财团,为美国服务”。继任总统杜鲁门,则称赞格鲁的观点是“真知灼见”。这意味着,美国从未来控制亚太、对抗苏联的战略需求出发,想适当保留日本的力量,为己所用。
德国投降次日,即1945年5月9日,高松宫将藤村义良的来电报告皇兄,说“美国态度已有松动”。当时,藤村义良说最大的障碍是“无条件投降”;杜勒斯则表示,在“无条件投降”的名义下,可保留天皇制。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公开发表了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里面没有提及天皇制的问题。8月10日,天皇做出“圣断”,决定向盟国表示,可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在最后要“附以一项谅解”,即“上述宣言并不包含任何要求有损天皇陛下为至高统治者之皇权”。日本的态度很明确:投降的前提是“不改变天皇统治大权”。
而这,正是美国方面在5月间传达的条件。美国早已松口,日本决策层也早就心中有数!
战后,日本进步史学家井上清在《天皇的战争责任》一书中曾这样概括和揭露:“日本投降,实际上是以天皇为首的上层,在人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同美国进行的一场交易!”
既然是“交易”,自然要讨价还价,就不会是“无条件”。
正是在美国的包庇之下,同盟国定下的要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的条件,在日本身上被“大打折扣”。战后,不仅对侵略战争负主要责任的裕仁天皇本人,就是日本皇室,也无一人被追究。
二、天皇诏书颠倒黑白:毫无“败降”诚意,美化侵略以图军国主义“东山再起”
1945年8月15日,东京时间中午12时,一个尖利的男声从收音机中传来。这个以“朕”自称者,用文言体进行广播讲话。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日本裕仁天皇“八一五”诏书。国内学界,至今对该诏书的叫法都不尽相同,如“停战”“终战”“投降”……但这几种叫法,都一样地把诏书的内容和性质概括为“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需要指出,这种概括很不准确,模糊了诏书内容的本质,更麻痹着国人对日本法西斯侵略哲学的警觉。换言之,这份诏书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应引起重视、有必要弄清楚的问题。
让我们看一下,这份诏书的内容中,暗藏着多少“污垢”和“毒素”——
第一,回避投降。既没有投降的字眼,也没有战败的字眼,只说“终战”,即“战争结束”。诏书“死不认输”的逻辑是:之所以现在“结束战争”,并非因为日本现在已经战败,而是因为预见到“如仍继续交战,不仅终将招致我民族之灭亡,且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按这般解释,天皇是“为了挽救人类之文明”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
第二,蔑视中国。诏书压根不提“九一八”事变以来的14年中日战争,也闭口不谈“七七”事变以来的8年中日全面战争,只承认“向美英两国宣战”,且“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诏书中的所谓“收拾时局”,就是收拾“向美英两国宣战以来的4年战争”的时局。
这对中国完全是轻蔑的态度!
除甲午战争外,日本从来没有对中国宣过战,甲午之后对中国发动的战争都称为“事变”。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日本就宣布“不再将中国国民政府作为对手”,干脆否认中国的合法政府。日本扶持汪伪政权登台后,把南京汪伪傀儡政府称为“中国政府”,而把中国抗日军队称为“重庆军”“蒋系军”“延安军”“中共军”。这份诏书仍持这个观点,对中国的蔑视和仇视可谓顽固不化!
第三,美化侵略。诏书根本不承认发动战争是侵略他国,把当初下令开战说成是“为了促进东亚的和平”。至于战争给亚洲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的损失和灾难,则“并非朕之本意”,宣扬天皇和日本开战的“本意”是好的。
第四,大谈忍耐。诏书要日本国民“忍其不能所忍”。换言之,天皇从不认为发动侵略战争是错的,要忍耐的原因,是“侵略进行得不顺利”!忍耐是为了什么?为了日后“复兴”!这就为后来日本右翼复活军国主义奠定了一个基调。
三、美国再次包庇日本,把“日本投降”偷换成了“日军投降”
诏书还有意留了一个尾巴:虽宣布“接受盟国要求”,却未谈具体方式;直到四天之后,日本大本营才要求海外部队“庄严地放下武器”。随后,美国再次包庇日本,把“日本投降”偷换成了“日军投降”——9月2日在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时,细心的在场记者就发现,由美方准备的文件中,也并没有“日本无条件投降”字样,只有“日本武装力量缴械投降”的规定。
正是根据日本天皇诏书的阴暗内容和美国对日本的一再纵容,战后日本出现了一些看似可笑、实则暗藏玄机的用语:战败只称“终战”,投降被称为“为保全国体停止战斗”,把美国占领军称为“进驻军”。日本这样说,固然是为了保持面子,却也隐含着“不认输”的内心想法。
战后几十年来,日本官方认可的史书和宣传品,不提8月14日致盟国的同意投降电,也尽量回避9月2日签署投降书,却竭力提高“八一五”天皇诏书及“玉音广播”的地位,把“二战”终结的功劳放到裕仁头上。这真是颠倒历史之黑白、滑天下之大稽!
了解上述情况后,我们便会明白,为什么战后日本政府一贯不承认战争罪行,为什么要一再美化过去的侵略行为,为什么今天还在蠢蠢欲动、图谋复活军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