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副高)[代码:077]高级职称考试大纲+考霸笔记

针灸学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治疗学、针法灸法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解剖学等)。

掌握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掌握医学解剖理论。精通人体骨骼、关节、肌肉解剖知识。

掌握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技术,熟悉常规影像学诊断学(X线、CT、MRI,B超,心电图等),熟悉人体临床常用物理、生化检查指标。

(二)相关专业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了解生物化学、生理学。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

二、专业实践能力

1 熟练掌握针灸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专业的一些疑难病和涉及其他学科的一些疾病有一定了解,能对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 掌握救治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正确方法,如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高热、昏迷、惊厥、脱症、急性痛症等。

3 掌握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的的正确处理,如面肌痉挛、面痛、耳鸣、耳聋、痿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病及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等。

4 熟练掌握针刺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的操作及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了解头针、耳针等微针疗法的穴位定位、主治及操作,了解并掌握针灸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三、学科新进展

1 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经络现代研究进展,针法的改进与发展,针刺灸法与现代技术的结合,针刺与药物结合治疗疾病,以及针灸器械的改进与创新等。

2 对相关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附本专业常见病种

1感冒

2咳嗽

3 哮证

4喘证

5胸痹

6心悸

7不寐

8郁证

9胃痛

10呕吐

11泄泻

12痢疾

13腹痛

14便秘

15水肿

16腰痛

17颈椎病

18淋证

19遗精

20消渴

21肥胖

22胁痛

23黄疸

24眩晕

25耳鸣

26头痛

27中风

28面瘫

29面痛

30缠腰火丹

31痹证

32痿症

33肠痈

34崩漏

35月经不调

36痛经

37小儿泄泻

38疳积

39小儿惊厥

经络系统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是以脏腑、手足、阴阳而命名的,

包括: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2.十二经脉的分布:

手三阴经循行于上肢的内侧,

手三阳循行于上肢的外侧,

足三阴循行于下肢的内侧,

足三阳循行于下肢的外侧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在小腿的下半部和足背,

其排列为:

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

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3.一分钟记住十二经脉分布的绝招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

不需记忆,只要知道头痛就行了,如:阳明头痛在头额,少阳头痛在耳两侧,太阳头痛在后头枕部,厥阴头痛在顶

举例:

A头额部

B面颊部

C侧头部

D头后部

E巅顶部

1.手阳明经分布于(  )

2.足少阳经分布于(  )

解释:阳明在头额,故1.答案为A

少阳在耳两侧,故2.答案为C

(二)十二经脉在上肢的分布

记住六个字足矣:太厥少,阳少太

考题中看到阴经用前面三个字:

太表示太阴、在前;

厥表示厥阴、在中;

少表示少阴、在后

看到阳经用后三个字:

阳表示阳明、在前;

少表示少阳、在中;

太表示太阳、在后

分布在内侧还是外侧呢?

只要知道阴阳属性就行了:

阴内阳外,即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

举例:

1.手厥阴分布在(  )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外侧前缘

C上肢内侧中线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外侧后缘

解释:因为手厥阴是阴经,用前一句三个字“太厥少”,阴经在内侧,厥在中,答案应是C

2.手太阳经分布在(  )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外侧前缘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外侧后缘

解释:因为手太阳是阳经,用后三个字“阳少太”,阳经在外侧,太(太阳)在后,答案是E

(三)十二经在下肢的分布

1.看到阳经同上肢分布一样用“阳少太”

举例:

循形于下肢外侧中线的是(  )

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阳明胃经

解释:下肢外侧肯定是阳经,用“阳少太”,少在中即少阳在中线,答案应为A

2.下肢8寸下:厥太少(厥阴、太阴、少阴)

3.下肢8寸上:太厥少(太阴、厥阴、少阴)——这和上肢阴经一样理解同上肢阴经

举例:

在内踝8寸以上,循形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  )

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阳明胃经

解释:内踝上8寸用“太厥少”,下肢内侧肯定是阴经,“太”(太阴)在前答案应是d

3.表里络属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及交接规律:

1.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

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

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

足三阴从足走胸交手三阴

2.十二经脉流注次序顺口溜

肺经食指连大肠,与胃相交鼻翼旁

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

小指小肠内眦膀,小趾肾经胸包鑲

无名三焦外眦胆,大趾接肝回肺乡

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趼脉和阳跻脉的总称。

2.分布特点: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分道而行,称“一源三歧”。

督脉行于腰背部的正中,上达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行,环绕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部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跻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和阴趼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

3.功能:

加强了十二经脉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作用:沟通十二经脉中表里经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的循行不足;沟通腹、背和全身经气。

十二经别

是十二正经离、人、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而深人体腔的支脉。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加强了经脉所属络脏腑在体腔内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的循行不足。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皮部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即所有腧穴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这是一切腧穴的最基本主治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脉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脉所联系的远端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3.特殊作用:是指许多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某些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和分部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或相应脏腑等的病证。

手三阴经:

手太阴经:肺、喉病。

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病。

手少阴经:心病、神志病。

三经的相同主治为胸部病。

手三阳经:

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

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耳病、目病。

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神志病,耳病,目病。

三经的相同主治为咽喉病和热病。

足三阴经:

足太阴经:脾胃病。

足厥阴经:肝病。

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

三经的相同主治为前阴病和妇科病。

足三阳经:

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肠胃病。

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三经的相同主治为眼病、神志病和热病。

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有醒脑开窍作用。

两经的相同主治为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2.分部主治规律: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头面部:眼区穴治眼病;鼻区穴治鼻病,督脉该区穴具有醒脑开窍作用;

颈区穴治疗舌病、咽喉病、喑哑、哮喘、食管病;

颈部病;

前头和侧头区穴治疗局部、眼、鼻病;

后头区穴治疗神志病、局部病;

项区穴治疗神志病、喑哑,咽喉、眼、头顶病。

胸膺胁腹部:胸膺区穴治疗胸、肺、心病,任脉该区穴治疗胸、肺病;

腹区穴治疗肝、胆、脾、胃病,任脉的鸠尾、巨阙治疗神志病,上脘至下脘区治疗胃肠病,水分治疗水肿病;

少腹区穴治疗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

任脉该区穴治疗经带、肾、膀胱、肠、前阴病,可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肩背腰尻部:肩胛区治疗局部、头项病;

背部膈俞以上主治肺、心病,督脉至阳以上主治发热、神志、肺病;

背腰区肝俞至三焦俞主治肝、胆、脾、胃病,督脉筋缩至悬枢主治睥、胃、神志、腰脊病;

腰尻区肾俞至会阳主治肾、膀胱、肠、后阴、经带病,督脉命门至长强主治肾、经带、后阴、腰脊病。

腋胁侧腹部:胸胁区主治肝胆病、局部病;侧腹区主治脾胃病、经带病。

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作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根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包括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

4.简便定位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5.针灸骨度分寸法归纳

一、3寸:

1.眉间(印堂)--前发际。

2.第7颈椎(大椎)--后发际。

3肩胛内缘--后正中线。

二、5寸:

脐--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三、8寸:

1.脐--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2.肩峰缘--后正中线。

四、9寸:

1.前额发骨(头维)--前额发骨(头维)

2.乳突(完骨)--乳突(完骨)

3.胸骨上窝(天突)--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4.腋纹头--肘横纹。

五、12寸:

1.前发际--后发际。

2.腋窝顶--第11肋(章门)。

3.肘横纹--腕横纹。

六、13寸:

胫骨内侧髁下缘--内踝尖

七、16寸:

腘横纹--外踝尖

八、18寸:

1.眉间(印堂)--第7颈椎(大椎)。

2.耻骨联合上缘--胫骨内上髁上缘。

九、19寸:

股骨大转子--腘横纹。

中医针灸经穴、奇穴位置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五穴)

中府乳上三肋缝,尺泽曲肘纹外呈,

列缺交叉食指尽,太渊掌后挠头空,

少商穴在大指内,爪甲角处一分明。

二、手阳明大肠经(六穴)

商阳食指甲角内,合谷虎口歧骨中,

曲池屈肘纹头是,三里池下二寸逢,

肩禺肩峰举臂取,迎香鼻旁五分应。

三、足阳明胃经(十四穴)

四白目下一寸处,地仓口角旁四分,

颊车耳下临曲颊,下关耳前颧后扪,

头维头角入发际,梁门中脘二寸匀,

天枢脐旁平二寸,梁丘膝上二寸屯,

犊鼻髌骨外陷取,膝下三寸三里村,

上廉膝下六寸是,丰隆膝眼踝间寻,

内庭次指外侧在,历兑次指甲角根。

四、足太阴脾经(六穴)

隐白大指内甲角,太白核后赤白间,

踝上三寸三阴交,膝内辅陷阴陵泉,

血海膑边上二寸,大包腋下六寸悬。

五、手少阴心经(四穴)

少海肘内纹髁间,通里脘后一寸穿,

神门锐骨端内是,少冲小指内甲边。

六、手太阳小肠经(四穴)

少泽小指外甲角,后溪握拳节后方,

养老转手髁空取,后宫耳屏之前藏。

七、足太阳膀胱经(二十五穴)

晴明穴在内眦角,攒竹眉尖凹陷前,

通天顶骨结节内,天柱哑旁一寸三,

风门二椎寸半外,肺俞三椎五心田,

七膈九肝十是胆,十一十二脾胃连,

肾俞十四椎旁在,大肠十六椎旁偏,

小肠十八膀十九,次蓼骶骨次孔填,

膏盲四椎旁三寸,骶骨四孔旁秩边,

承扶臀下纹中取,委中馘窝纹中安,

承山踹下分肉尖,昆仑外踝骨后陷,

申脉踝下五分寻,至阴小指爪甲观。

八、足少阴肾经(五穴)

医学教育网学员更上提供

涌泉足心前凹陷,太溪穴在踝跟间,

复溜内踝上二寸,横骨平取曲骨沿,

肾经终穴名俞府,任旁二寸一肋前。

九、手厥阴心包经(四穴)

曲泽肘窠横纹中,中关掌后二寸通,

掌后横纹大陵在,中指末端是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八穴)

关冲无名指甲外,中渚四五掌骨间,

阳池腕上横纹内,外关纹上二寸看,

天井肘后一寸见,肩蓼肩后一寸攀,

翳风就在耳垂后,丝竹空在眉梢弯。

十一、足少阳胆经(十四穴)

外眦五分童子蓼,听会耳屏前下凹,

率谷耳上寸半是,风池耳后发际标,

肩井缺盆上寸半,带脉平脐正当腰,

环跳髀枢内陷取,风市垂手中指稍,

阳陵泉在腓头下,光明踝上五寸翘,

悬钟踝上三寸找,蚯墟外踝前部绕,

侠溪四五指缝后,窍阴四趾甲外牢。

十二、足厥阴肝经(五穴)

大敦拇指爪甲根,行间大、次趾缝扪。

太冲本节后寸半,章门十一肋端存,

乳下二肋有一穴,任旁四寸号期门。

十三、督脉(九穴)

腰俞二十一椎下,命门十四椎下藏,

太阳七椎之下盛,大椎一椎之上量,

哑门后发五分入,风府一寸宛中当,

百会耳尖头顶上,上星前发一寸光,

鼻下水沟上端找,人中就在陷中央。

十四、任脉(九穴)

任脉直上走腹胸,曲骨一寸中极停,

再上一寸关元穴,脐下寸半气海充,

神厥就在脐中央,脐上四寸中脘容,

巨厥肚脐上六寸,两乳之间膻中平,

胸骨上窝天突穴,承浆下唇凹中明。

奇穴(十六穴)

两眉中间是印堂,金津、玉液舌下方,

鱼腰眉毛正中取,目外一寸见太阳,

喘息七椎寸旁找,四缝指节横纹藏,

十宣十指尖端取,鹤顶髌骨上中央,

维胞骼前上棘下,阑尾膝下五寸量。

中医常用穴主治歌

尺泽喘咳痛肋胸,列缺头痛咽肿宁,

合谷面口鼻齿患,曲池肩臂痛必松,

肩禺臂痛无力举,迎香鼻塞即时通,

地仓口歪不能语,颊车齿痛与中风,

下关耳鸣上牙痛,天枢泻痛气上冲,

三里主治肚腹病,内庭胀满牙病停,

脾胃生育三阴交,水肿腹坚找阴陵,

神门失眠心惊悸,后溪肩背并耳聋,

听宫亦治耳中病,攒竹一刺目即明,

脏腑俞穴皆在背,都治该脏与腑病,

腰背委中求最灵,昆仑头痛目眩终,

太溪一补滋肾水,曲泽烦热呕吐宁,

内关胃痛心胸满,外关头痛热病清,

翳风耳鸣颊肿好,瞳子寥治眼病灵,

风池感冒头痛用,听会治病同听宫,

环跳能治腰腿痛,风市冷庳瘫痪动,

阳陵肋痛鹤膝肿,绝骨手足不遂行,

侠溪胆火头目晕,太冲肝阳上亢平,

命门火衰用艾灸,大椎泻热功最洪,

哑门专治不语症,百会脱肛尸厥醒,

人中神志不清醒,关元益气壮阳功,

神厥回阳能固脱,中脘胃病吞酸停,

咳逆暴喘寻天突,颤中理气又宽胸,

经穴皆治本经病,局部临近远端同,

诸穴又治本脏腑,泻热急救十二井,

穴位主治要熟记,临床应用方从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