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舱深深“纵贯线”户型笔记,90平米屌爆做法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难道只有薄板大平层才是好户型?
凭什么小面宽、大进深就做不出好产品?
谁才是最好的90方?
……
首先感谢同济校友,也是曾经的同事,王磊王总的专业推荐。这位号称“地产界的拉玛西亚青训营”出来的职业经理人,同济工程管理毕业,中海“海之子”成员,以后又服务于景瑞地产,现在的朗诗地产上海、苏州双城市总。我和他共事了两年多,一起谈的话题从土方平衡开始,到项目运营管理和营销,最终还是回到“足球、酒吧、粤语……”这些话题。
这次他从一堆楼市产品中找出的户型,确实有启发,也令TERRY想起自己多年前的户型产品设计和方案探讨。
可以说的这个设计,虽然不属于那么多的高大上,但是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功能流线、空间布局,唤起了我们很多思绪,很多亲切……
先来看看这个万科—金辰之光的户型。90—120平米左右的面积,做到了四房两厅两卫。这里有几个重点:
一、户型面积控制严格。在类似北上广深的高房价压力下(杭州房价并不逊色),面向刚需和首改类的产品的总价、面积制约明显。设计中把各个房间和客厅、餐厅等动区的面积、尺度都进行压缩。多数房间的开间都减到了3米上下,主卧也仅有3米3的开间。即使是客厅、餐厅的双厅联合开间也是5.5米的经济型的紧凑尺寸。当然,这个对于空间的舒适度会有影响,但还不至于影响基本的功能落地。
二、面宽、进深资源的利用。从面宽和进深的关系和资源利用来看,这也是这一组户型设计的最大特点,小面宽、大进深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由于地理纬度、气候、日照等条件的限制,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把尽可能多地争取南向资源作为住宅户型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
看了很多户型设计案例,都尽量把小进深、大面宽、薄板方案作为首选。当然,这个本身没有错,只要你的资源条件足够,开间足够,谁不会往宽裕里发挥?然而,请别忘了,任何一个项目,除了绝对的豪宅类产品或者有超丰裕面宽资源的楼盘之外。现有我们遇到的更多情况是资源有限,好的朝向、面宽资源几乎永远是紧缺的。此时,如何在相对有限甚至稀缺的资源条件下,充分发挥替代资源的优势,把户型做好,这才是真功夫。
万科这套户型,进深达到了15米以上(15200),面宽仅仅7米不到(轴线尺寸6900)。因此产品策划和设计中,把进深资源用到极致。一方面用东西向厅代替南北厅,借助东西两侧的端头,可以增加采光、通风面。顺带把客厅、餐厅也布置到沿山墙侧面。另一方面采用一些中间的开口,改善通风效果并满足消防要求。
最终,这套户型在最大限度利用空间的同时(包括少量的“偷面积”情况),以一条中间的走廊,高效率地解决了几乎所有的内部交通流线。作为从小喜欢各类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飞机。工作后又经常出差的TERRY。一看这个方案,就想起飞机的机舱和高铁的车厢。客舱深深,中间长长通道,两边连起各个功能空间。如果到现场去看看,万科对于紧凑型空间的挖掘、利用也会做得比较到位,各种小空间、各类收纳系统的设置等等。
再来看看这张TERRY在10多年前的手绘草图。当时TERRY还在广东工作,而且还在项目运营管理领域,也还没有转到营销条线。但是看到广州、深圳的一些产品设计,对照当时的长三角乃至北方的设计,确实耳目一新。一方面是由于日照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南方住宅方案对于南向面宽、日照间距等不那么严苛。另一方面热带地区的景观资源对于朝向的选择起了补充和丰富的作用。所以感觉深圳、广州的设计更加有活力、富于创新,至今这个优势仍然很明显。
工作之余,自己就开始手绘方案,因为当时负责的一个项目一期、二期做了独立别墅社区之后,后续准备做一些花园洋房和公寓产品。也正好可以发挥一下。在一个标准的电梯洋房(2000年左右的时候,这个配置还算不错的)一梯两户的设计中,布置了一套3+1房和一套4房的户型。面积大致为137—150平米左右。主要也是用了相对小面宽、大进深的方案。3+1房是多了一个多功能房(study),四房是标准的两南两北户型。面宽在7.5米到11米左右,进深到了15.6米。
自己那时候比较用心的地方还有,尝试着在中间的通道里,布置了45度斜向的通道和开门,这是从一些木结构美式别墅中学来的。一块45度的斜向转角的面积,解决了3、4扇开门和交通,空间感觉也比较有趣。当然,中国人传统上比较喜欢横平竖直,不喜欢“歪门邪道”的。所以这个可以是一道中西结合的多选题。
这里还要感谢当时在古北万特园、汤臣高尔夫别墅、金桥碧云别墅工作的同仁们,大家一起现场交流的结果。
对照万科的户型,当时的TERRY画在笔记本上的草图还是较为粗糙,面积比较大。不少地方还比较实诚,甚至傻呼呼、傻大黑粗的,没有像现在那么多“偷面积”的招数。一些细部也未尽合理,而且还有很多是个人化的偏好,哈哈。比如北面那个抽屉式的小阳台,受一些欧洲老房子的影响。这上面或者有罗密欧式的浪漫,或者有墨索里尼独步其间,面对楼下广场里,成千上万名法西斯党徒们的疯狂。
仔细看看,万科的方案更加现实落地,也更强化了中轴连通的效果。仿佛纵贯线的客舱,干净利索。在一大堆用足所有面宽、大薄板“可劲儿猛造”的方案中,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反过来,那些方案,就像给你20米面宽、12米进深,你再做不好200—300平米大平层,你对得起谁?
就像王磊总(又称磊帝,当然还不是影帝)最喜欢的巴萨球员,能够在各种对手紧逼围抢、贴身防守的情况下,在运作空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完成带球、传球、配合、射门等,这才是高手。
“客舱深深”,TERRY曾想过,能否以德国、日本的制造业水平,把户型内在的精装、管线、设备、收纳系统等,都做成类似波音、空客飞机,或者私家游艇内部的空间感觉,当然,这个想法一推进,就会发现,类似的部品部件要求的制作精度,批量的品控、成本管控要求,现场施工安装的技工素质,建筑产品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精细化程度……等等,对于现有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来讲,都是一道更大、更难的课题。
好在我们都在进步,从十几年前的涂鸦草图,书架中已经有些泛黄的工作笔记,到现在看到各种更加优秀、完善的设计,看到这些已经可以落地的产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流金岁月,欣喜之间,这梦想一直都在……
感谢万科的同仁们,你们的努力仿佛就在万米高空的飞机客舱,也在贴地飞行的高铁车厢,都在快速前行。谢谢。
(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 杨子江 于 北京朝阳 工体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