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二章:补血在线阅读

  …………………………………………………………………………………………………………………………

  第二类:《补血》

  (7味/熟地黄、当归、白芍、白首乌、海参、黑芝麻、桑葚)

  …………………………………………………………………………………………………………………………

  《熟地黄》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熟地。

  药科——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经加工蒸晒而成。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河南温县、博爱、孟县等地产量大,质量佳。

  药类——补血。

  药性——微温。

  药味——微苦、甘。

  入经——肝、肾。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主治——心悸怔忡,血虚萎黄,骨蒸潮热,内热消渴,须发早白,盗汗,眩晕,耳鸣,遗精,肝肾阴虚,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下血。

  现治——一切肝病,一切肝肾阴亏。

  参治——五劳七伤,阴亏发热,气短喘促,目昏,耳聋,肝木乘胃,胎产百病,结生瘕聚,血瘕块硬,疝瘕,久泻,便闭。

  药理——补五脏,通血脉,长肌肉,益气力,黑须发,补脾阴,滋肾水,聪耳明目,抑制血管内血栓形成,强烈抑制肝脏单纯性坏死,强烈抑制肝脏出血性坏死。

  用法——水煎,膏剂,酒剂,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9~30克)。

  禁忌——勿用钢铁器具煎熬(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气郁者禁服,气滞痰多者慎服,脾胃虚弱者慎服,腹满便溏者禁服。

  …………………………………………………………………………………………………………………………

  《当归》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云归、干归、秦归、岷当归、西当归、马尾归、马尾当归。

  药科——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产地——栽培于四川、云南、陕西、贵州,青海、宁夏等地。

  药类——补血。

  药性——温。

  药味——甘、辛。

  入经——肝、心、脾。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主治——血虚萎黄,风湿痹痛,眩晕心悸,虚寒腹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肠燥便秘,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现治——神经痛,高血压病,鼻炎,慢性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月经病,白虎风。

  参治——治一切血,治一切风,补一切劳,血虚诸证,中风痉,风寒内搏,客血内塞,

  宿血,血瘕块硬,肌肤麻木,浑身肿胀,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头痛,牙痛,心腹诸痛,腹中寒疝,肠中疼痛,自汗,盗汗,妇女产后诸病,胎动不安,妊娠宿冷,妊娠小便难,崩中漏下,月经逆行从口鼻出,带下五色,血痢,里急后重,带状疱疹,脱骨疽,附骨痈,汤泼火烧疮。

  药理——温中,平喘,利尿,排脓,保肝,利胆,补五藏,润肠胃,养新血,润筋骨,生肌肉,润皮肤,安生胎,促进消化,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抑菌,抗炎,镇痛,抗贫血,降血脂,抗氧化,抗损伤,抗肿瘤,抗血栓,抗动脉硬化,抗辐射损伤,促进造血系统功能,松弛气管平滑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小板聚集,抑制胃肠的推动运动,抑制前列腺增生。

  用法——水煎服,煲汤饮。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重症量15~30克),煲汤(保健量3~6克)。

  禁忌——畏生姜、菖蒲、海藻、牡蒙。恶湿面,闾茹。胎前产后亦禁服,脾胃病者禁用,大便溏泄者慎服,恶寒发热者忌服,热盛出血患者禁服。

  …………………………………………………………………………………………………………………………

  《白芍》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芍药、白芍药、金芍药。

  药科——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

  产地——分布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药类——补血。

  药性——微寒。

  药味——酸、苦。

  入经——肝、脾。

  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肝,止痛。

  主治——阴虚发热,自汗盗汗,头痛眩晕,胸胁疼痛,泻痢腹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现治——女人一切病,产前产后诸疾,痛经。

  参治——惊狂,痉挛,瘟瘴,血闭不通,血痹,瘀血,恶血,贼血,败血,咯血,衄血,汗血,肠风泻血,下痢便脓血,金创血不止,眼病(目涩、明目、目赤、胬肉等),太阳鼽衄,发背,肝气逆疼,寒热疝瘕,风毒骨髓疼痛,痔瘘,疮疥。

  药理——治风,和血,和营,益气,降气,解热,降温,除烦,镇静,催眠,解痉,舒经,泻肝,补痨,蚀脓,保肝,强五脏,固腠理,理中气,补脾胃,补肾气,利膀胱,通月经,利小便,破坚积,增强细胞免疫,增强体液免疫,抗菌,抗炎,降血压,抗溃疡,抗肿瘤,抗诱变,耐缺氧,抗心肌缺血,通顺血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中枢,抑制血小板凝集。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

  禁忌——反藜芦。恶石斛、芒消。畏消石、鳖甲、小蓟。产后禁用,脾胃寒者忌用,血虚寒者忌用,下痢纯血者忌用,疹子者忌服。

  …………………………………………………………………………………………………………………………

  《白首乌》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何首乌、白何乌、和尚乌、白木香、隔山消、张果老、山东何首乌。

  药科——萝藦科植物牛皮消的干燥块根。

  产地——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类——补血。

  药性——平。

  药味——苦、甘。

  入经——肝、脾、胃、肾。

  功效——益精血,补肝肾,强筋骨,健脾,消食,解毒,疗疮。

  主治——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腰膝酸痛,产后乳汁稀少,小儿疳积,阳痿遗精,疮痈肿痛,毒蛇咬伤。

  现治——神经衰弱,贫血,胃痛,肠出血,痔疮。

  参治——慢性风痹,脾胃虚弱,腹泻,痢疾腹痛,便秘,脚气水肿,皮肤搔痒,溃疡不收口。

  药理——安神,收敛精气,润肠通便,乌须黑发,促进毛发生长,调节免疫功能,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改善心脏功能,改善溶血性贫血。

  用法——水煎,研末,酒剂,丸剂,散剂,外用(鲜品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禁忌——内服不宜过量。

  …………………………………………………………………………………………………………………………

  《海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海男子、辽参、刺参、沙噀。

  药科——刺参科刺参属动物刺参、绿刺参、花刺参的全体(去内脏)。

  产地——刺参(我国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沿岸浅海)。绿刺参(我国分布于海南南部及西沙群岛)。花刺参(我国分布于海南及雷州半岛、西沙群岛等沿岸浅海)。

  药类——补血。

  药性——平。

  药味——甘、咸。

  入经——肺、肾。

  功效——养血,止血,益精,润燥,补肾。

  主治——精血亏损,虚弱劳怯,肺虚咳嗽咯血,肠风便血,肠燥便秘,小便频数,阳痿,梦遗,外伤出血。

  现治——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硬化。

  参治——怯症,痿症,虚火燥结,痰涎,腰痛,休息痢,疮虫。

  药理——滋阴,降火,利水,壮阳,通肠,调经,养胎,利产,润五脏,摄小便,生百脉血,镇痛,抗真菌,抗凝血,抑制胃癌,抑制肝癌,抑制肺腺癌,抗放射性损伤,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用法——水煎,煮食,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敷)。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虚不运者忌服,痰多便滑者忌服,泻痢遗滑者忌服。

  …………………………………………………………………………………………………………………………

  《黑芝麻》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芝麻、脂麻、油麻、胡麻、乌麻、乌芝麻、黑脂麻、黑油麻、油麻子。

  药科——脂麻科植物脂麻的成熟种子。

  产地——主产山东、河南、湖北等地。

  药类——补血。

  药性——平。

  药味——甘。

  入经——肝、肾、大肠。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主治——瘫痪,风痹,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妇人乳少,肝肾不足,肠燥便秘。

  现治——偶感风寒,肌肤干燥,小便尿血,痔疮,汤火伤。

  参治——风癞,小儿瘰疬,腰脚痿软,湿疹,疬疡,痈疮。

  药理——通便,抗衰老,降低血糖,兴奋子宫。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浴或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便溏者禁服。

  …………………………………………………………………………………………………………………………

  《桑椹》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桑葚、桑果、桑枣、黑椹、乌椹、桑实、桑粒、桑藨、桑葚子、文武实。

  药科——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果穗。

  产地——多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

  药类——补血。

  药性——寒。

  药味——酸、甘。

  入经——肝、心、肾。

  功效——补血,滋阴,生津,润燥。

  主治——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

  现治——心肾衰弱,肝肾阴亏,饮酒中毒,烫火伤。

  参治——虚风,虚火,风湿,秃疮,目暗,瘰疬,阴症腹痛,小肠热,癃淋,关节不利。

  药理——熄风,除热,清凉,止泻,止咳,固精,安胎,补肝,益肾,消肿,通血气,利水气,生精神,健步履,利五脏关节,黑发明目,增强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熬膏,浸酒,外用(浸水洗)。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寒者忌服,便溏者者忌服。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