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司马家族最后的荣光:司马金龙
上世纪1965年11月,大同市城东南石家寨村,大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井时意外发现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之墓,震惊了考古界。无论是墓室规格,还是出土文物的数量与质量,都堪称北魏墓葬之最,墓葬出土文物454件,解密的除了木板漆画、石雕柱础、石雕棺床等耳熟能详的镇馆之宝外,还有一个阵容庞大的俑阵为他陪葬,这就是今天的主角——司马金龙。据考证:司马金龙是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弟弟司马馗的第九世孙,父亲是东晋贵族司马楚之,母亲是北魏的河内公主,那么东晋贵族司马楚之如何与北魏公主联姻,司马家族又是如何与大同建立渊源的呢?这得从其父亲司马楚之说起······
话说,由于晋朝“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之乱”,南北格局逐渐形成。东晋末年,权臣刘裕威名赫赫,为了使自己取代东晋的道路更加平坦,便在都城建康大肆杀戮东晋宗室司马氏一族。司马楚之是晋宣帝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九世孙,根红苗正的晋朝宗室“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听闻刘裕自立为帝,他带着部众北上豫州,起兵对抗刘裕,许多忠于东晋的士民纷纷汇聚到他的旗下,随着司马楚之势力持续扩大,成为横亘在北魏和刘宋之间的强大割据势力。后刘裕驾崩,北魏太宗拓跋嗣出兵伐宋,面对强盛的北魏军队,司马楚之自知无力抵抗,再加上刘宋是双方的共同敌人,便主动归降北魏,拓跋嗣十分高兴,不仅使其持节,还任命为征南将军、荆州刺史,继续率部众屯兵豫州各地,自从司马楚之降魏之后,展现出其出众的军事素养,人生从此开挂。
430年,宋文帝刘义隆主持进行元嘉北伐,司马楚之率领军队在长社(河南许昌)大败刘宋大将到彦之;441年,司马楚之总督关中兵马,从散关西入仇池国(甘肃陇南一带),截断了宋军退路,擒获宋将胡崇之,将仇池纳入北魏版图;444年冬,北魏征柔然,司马楚之督运粮草供应全军,以“冰城”战术惊退柔然大军。由于屡立战功,受到拓跋焘赏识,升任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成为北魏最重要的的边关大将。后来司马楚之娶了诸王女河内公主,生子司马金龙,承袭其爵位,并拜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地位可见一斑,而他的后人更是名显于后世。
司马楚之本是东晋宗室,却因对抗刘裕而归降昔日的敌人北魏,又凭借其出色的军事素养多次击败刘宋、占据仇池、击退柔然,成为北魏的边关大将,获封王爵,这对于汉臣,尤其是晋朝宗室来说是极为罕见的,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据《魏书》记载,司马楚之生有三子,次子就是墓主人司马金龙,金龙是其父楚之入魏后尚河内公主所生,拥有汉和鲜卑两族的血统,“后袭爵。拜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征为吏部尚书。太和八年薨。赠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谥康王,可以说从司马楚之北奔附魏,直至北魏分裂灭亡,司马金龙家族始终与北魏皇室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家族成员普遍身居高位,司马楚之和他的两个儿子相继驻守云中,坐镇北边,其子孙也多任职一方,北魏皇室也通过下嫁公主来加强姻亲,巩固政治关系,司马楚之尚河内公主,司马金龙后娶武威公主,司马朏(司马金龙孙)尚华阳公主,崛起成为北朝的大族之一,在北周时期仍有一定的地位,因而司马金龙家族有着“父子镇云中,三代尚公主”的美誉。
本篇主人公司马金龙(?-484年12月19日),字荣则,少有父风,初为中书学生,入为中散大夫。显祖献文帝(拓跋弘)在东宫,擢为太子侍讲。袭爵琅玡王,官至使持节、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征拜为吏部尚书、侍中。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卒,赠大将军、羽真、司空公、冀州刺史、谥曰康王,赠绢一千匹。《司马金龙墓表》记录了这位《魏书》《北史》皆有记传且又为太武帝外甥女、北凉国君沮渠君牧犍之女河内公主所生的名将,于太和八年甲子十一月故之,笔体欹侧,方峻森严,结体扁正,方厚高古,乃平城魏碑十大经典之一,此外漆画屏风板,取材“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画面以朱漆为地,以黑漆勾线,采用渲染和铁线勾描手法,色彩浓艳,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之一。
作为建立晋朝的司马家族,从先祖的“三马卧槽”恶名到臭名昭著的“八王之乱”,不仅自身家族杀伐乱国,也将汉民族陷入危险的困局,但司马金龙家族这一支是幸运的,在北魏王朝获得了相当成功的发展,北魏重用司马金龙家族,北魏皇室同晋朝宗室完成通婚,以其晋宗室后裔身份来树立正统,为统一北方后进而“南荡瓯吴,复礼万国”制造声势,并且可以树立一个正面形象,进一步来招降南人。从司马楚之家族的延续历程也可以展现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趋势和世家大族的发展脉络。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釉陶俑阵数量庞大,最前面的为导骑俑,其次为骑马仪卫俑,中间为数量庞大的步行仪卫俑和步行戎装俑,重装甲骑兵殿后,这些釉陶俑既是当时北魏军事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司马金龙身份的代表,更见证了北魏王朝从平城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