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首晒女儿“跳水”视频,生完三胎的她人生依旧精彩

 文丨 优宝

前段时间,郭晶晶晒出了3个孩子跳水的视频,

大家纷纷调侃:家学渊源,后继有人。

而曾经的跳水皇后也在一旁现场指导:

“先熟悉熟悉动作,”

“来,101B,向前翻腾半周曲体。”

“这次水花没压好呀。”

看着妈妈这么有模有样的点评,两个孩子玩得更开心了。

如果日后他们也步入了泳坛,踏上了奥运赛场,我一点都不会感到惊讶。

但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家世、母亲的背景、遗传的天赋。

而是在他们还很幼小的时候,心里那颗好奇的种子便已经开始发芽,等到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一切都只是水到渠成罢了。

虽嫁人妇,不失光芒

当郭晶晶宣布出席东京奥运会时,不少人都很好奇,稳坐豪门的她为什么要复出拼事业?

她自己也说,其实还是放心不下三个孩子的,但她觉得:“这是我应该去做也坚持想做的事情。”

虽然退役的这些年,郭晶晶的生活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孩子、老公、家庭身上。

但她内心对于跳水的热爱,从未消失。

在东奥会的时候,她去了跳水馆,看到了跳板便忍不住走了上去。

虽然已经回不到过去,但她还是试着做了几个动作,做完后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但那一刻,她整个人的状态特别好,仿佛又找到当年的自己,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

她说,自己想让孩子们看到,除了是妈妈,她也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或许这就是身为女性最好的状态:

教育孩子时,尽心尽力,没有牺牲感;追求事业时,全力以赴,没有亏欠感。

成为妈妈,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所有,牺牲全部。

孩子,并不该成为每个父母人生的终点,而我们闪耀的模样也将成为孩子梦想的开端。

父母的牺牲都换来了什么?

一旦有了孩子,就必然需要做出牺牲。

往往,妈妈都是挺身而出的那个人。

这背后的付出,是因为责任,更是因为爱。

这份决心可敬可佩,但有些时候却也让人感到可怕。

曾经,在很多励志题材的电视剧里,我们总能看到朱雨辰的身影,但近几年他却已经很少出现在荧幕上了。

因为他的妈妈曾不止一次“恳求”他,不要再接那些吃苦受罪被人打的戏了。

而朱雨辰也在节目上多次崩溃大哭,他已经将近40岁了,却觉得自己始终一事无成,身边连个伴侣都没有。

这一切还是因为他的妈妈,他拍戏的时候,妈妈总要跑到剧组给他洗衣做饭,凌晨4点熬梨汤给儿子养身体,干预着他的每一段恋情。

可朱雨辰不敢拒绝,他深知自己是母亲的整个世界,是她眼中的唯一,失去了他,妈妈会变得怎样?他无法想象。

而母亲对于这种牺牲精神,也一直是深以为傲的。

父母将自己最好的、自己觉得好的、自己觉得对孩子好的等等,都心甘情愿地给了孩子。

可这种自我牺牲式的爱,往往感动的人只有自己,而这也是摧毁一个孩子最简单的方式。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认为:

妈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牺牲者的形象,以为这样就能感动孩子,让他觉得愧疚,从而变得听话、懂事、努力上进。”

然而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孩子会产生愧疚感,这会压抑孩子的生命能量,让他不能快乐地生活、也不能专注地学习。

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是活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想要和你在一起,像你一样。

妈妈不幸福,孩子也不会快乐;妈妈牺牲感太强,孩子永远无法成为自己;

妈妈付出越多,放弃越多,孩子越不敢去追求幸福;妈妈的全世界都是孩子,孩子也不敢只顾自己放眼世界。

只有妈妈拥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安心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四十岁已死,八十岁已埋

在和一些年长的朋友聊天中,发现他们对40岁左右的人生总是格外感慨。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也越来越有魅力;而另一部分人则视野逐渐变得狭窄,与外在世界渐渐疏离、脱节。

这和他们有没有钱、有没有孩子、婚姻是否幸福都无关,他们只是在40岁的年纪选择了两个极端的人生方向。

而他们的孩子日后也大多延续了父母一辈的选择,或是有着极强拼搏精神的事业心,或是追求平凡安逸的生活态度。

他们的选择都没有错,每个人的活法本就不尽相同。

只是,关于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选择而结束。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

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

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

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对于精彩的人生,不论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选择,都该是殊途同归的,只是各有各的精彩罢了。

可现实并不总能如我们所想,如我们所愿,每当此时更多的人都会习惯性的选择逃避。

逃避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当孩子降生,妈妈们便再也无处可逃。

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

“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

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我们以为用爱与牺牲成全了孩子,实则却是孩子成全了我们。

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

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终将再次浮出水面。

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候,不妨暂停陪伴孩子的脚步,继续面对自己的人生,寻求答案,完善自我。

如此孩子的问题便也可迎刃而解。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课程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