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家隐姓埋名做了9个月保姆,找到40个解决成人问题的方案
《冰激凌当早餐也不错》——这个名字听上去似乎有点无厘头的感觉。但是,在我读完它的“序”的时候,就被打动了。
我的很多感受和经历,都和作者有相似之处。虽然我不像她那么“成功”,但却同样因为“写作”这件事透支身体,产生焦虑情绪,陷入到了明显的“职业倦怠”状态中。在“序”中,作者这样形容职业倦怠:倦怠很狡猾,发作的很缓慢,开始就模糊了工作应有的强度,要你更加努力,更长时间的工作,并且暗示睡眠也不是那么重要。倦怠还告诉你没有什么比得上工作和追求成功。它一点一点的清空你的“房间”,尽管从外面看来一切如旧,但家具已被搬走,窗帘也不知何故被拉上,室内漆黑,音乐断了,一切糟透了......
多么熟悉的场景,而且我相信,在现代这一个充满焦虑和快节奏的社会,职业倦怠、体力透支、深陷焦虑......这绝不是我的个人现象,作为成年人,我们似乎忘记了如何快乐。因为不知何时,我们的价值观已被“成年人”这个标准化的模板裹挟,于是我们努力工作——感到不安——状态糟糕,然后继续努力工作,恶性循环。
后来本书的作者——她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成功人士,无意之间看到了一则广告,并鬼使神差的前去应聘。这是一个为三个孩子寻找保姆的广告,作者不但去应聘,而且还被录用,在此后的9个月里,她挣着远低于她自己收入的时薪,每周花25个小时去给别人家的孩子扎小辫、玩娃娃、逛公园,然后,再跑回BBC接受电台访问、给杂志社写专栏。
哦~多么神奇甚至是分裂的生活,但是作者的自我治愈就在这做保姆的9个月完成了。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作者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从孩子那里得到了40条有用的人生经验,并且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刺激。
而这本书,就是关于这40条人生经验的总结,其实通篇看下来,这40条经验的本质,就是关于好奇与玩乐、活在当下、减少烦恼的内容以及人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些道理并不稀罕也不艰深,但却被我们忽视了。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停下脚步,重新找回内心的那个小孩。
01 幸福本是自然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但是它又好像是很模糊的东西,起码不像我们工作一天挣到一天的薪水那样清晰可见。
这个话题也是我一直思索的,我认为幸福是一种感受,而获得幸福则是一种能力,是建立在人格健全基础上的能力。
在本书的这一篇文章里,作者认为幸福主要与自然相联系。当我们超出自然需要,臣服于自己的欲望之后,也就等于是将人生的选择权拱手让出。
何为幸福?大概幸福就是一定程度的自我满足,是一种“满足”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幸福是一种安详的满足感,是并非一切都要“更高更快更强”,而是理解“一切皆有意义”的顿悟。
孩子为什么总是快乐?那是因为他们要的很少,当代人提倡多关注生活里的“小确幸”,实际上也和孩子的快乐同出一辙,不过区别在于孩子不需要特别练习,而被世俗风化了的成人,却需要刻意关注。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基础的需要是是人的吃喝拉撒繁衍等生物本能的需要,而第二层,则是安全需要,我们常说的安全感,其实就在这一层级。别看需要层次理论一共有五个层级(其实是7个,被简化为5个),但我认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一生都没有跳出安全感这第二层满足需要的阶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人一辈子看似在努力奋斗,拥有自主选择人生的权利,但可能这一切只是安全感的黑洞在支配,一生都未跳出安全感匮乏的限定。也有的人,一生寻爱,不断渴望有一个脚踩祥云的人来拯救自己,在一段又一段亲密关系中,满足自己在依恋关系中的安全感。
很多文章都告诉你,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但谈何容易。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处在匮乏感当中,不断囤积,不断占有,不断控制,从而远离幸福。
实际上,当我们满足了最基本的吃喝拉撒之后,所有囤积的内容都是在满足“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之上,是社会需要,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以归属感为代表的情感需要,都处在这一层。
以上三层,皆是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基本层次,再往上,才是我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这些层级,我们开始考虑外界的认可、尊重和欣赏,开始关注个人成长,发挥潜力。
事实上,我们需要真正的了解自己,认知自我,关注自我需要,了解内心的“坑洞”,我们需要认真的向孩子学习,去体会生活中吃饱一餐饭、洗完澡用大毛巾包裹、以及在炎热的夏天喝到一杯凉白开带来的“小确幸”。
心理学的正念疗法,就是鼓励我们活在当下,认真的体会此时此刻的情感流动。
02 停、下、来
我们的很多焦虑都来自于无法停下来,无法停下对未来的忧惧,无法停下不断追逐的脚步,无法停下自怨自艾.....
很多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选择焦虑——是的,你没有看错,是“选择”焦虑。因为焦虑不安,其实也是一种防御性的应对方式:在焦虑中拖延,而不去解决问题。这样就不用遭遇“解决无能”带来的自恋受损。
刚才提到正念,实际上,正念和冥想技术在当今非常流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我们能够停下来,认真的聆听自己的呼吸,对于解决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对,就是简单地呼吸,但如果你能认真对待,仔细聆听,也会体会到内心的平静与安详。所以,“从何处下手”“解开”生活的乱麻呢?其实答案呼之欲出:即从呼吸开始,伴随着呼吸,先停、下、来。
对于减轻压力,从职业倦怠的困局中走出来,同样需要在意识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停下来,先慢下来、停下来,才有解决问题、跳出困境的可能。当然,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困难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脚步似乎不受自己控制。但是当一个人有意识的做出“暂停”的动作,后面的结果往往都会不同。
在此之前的很多文章中,我都提到过在人际沟通时按下“暂停键”的重要性,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暂停键”,它们能大概率的使我们从情绪支配重新回到理性支配。情绪当然是可贵的,因为情绪是我们的本能,它值得被尊重和厚待。但是深陷情绪本身,往往会制造麻烦,让我们远离客观。暂定键的意义就在于此,它能把我们重新拉回理性思考的正途。
这一点在孩子身上也可以观察到,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大人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冷静5分钟,往往可以帮助他们情绪稳定的解释自己刚才为什么拿铅笔戳妹妹或者用ipad打弟弟。
此外,停下来还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当我们处理的信息太多时,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状态,我自己对此也深有体会。而停下来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断舍离的过程。
生活的幸福在于做减法,一味的加法会令我们疲惫不堪,不管是停下来还是断舍离,都在于帮助我们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其实获得幸福的途径,往往不在于宏大的方法,而都埋藏于很小的细节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它们的慧眼。
03 舒适区vs冒险
美国前第一夫人爱丽诺▪罗斯福曾经说:人生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生活,而是要尽可能的体验,热情而无畏的拥抱新奇而充实的世界。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敢于离开舒适区,走向冒险人生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但与之矛盾的事实是,我们在很多时候,也在无意识的一直做着各种各样的“第一次”,其实人生的版图,就是在不断拓展舒适区中被扩大的。随着舒适区的不断扩大,冒险会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
从生物学的本能来说,人们恐惧未知,恐惧不确定性,喜欢熟悉的事物、熟悉的圈子——这是人类作为生物的本能。但是,人的幸福却常常来自于突破舒适区,突破熟悉环境的兴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越来越充满力量和信心,越来越自我感觉光彩照人。
人类的本性其实是很复杂的,既有偷懒、趋利避害、短视的缺陷,也有不甘于现状、渴望探索的本能。婴幼儿就是在保证妈妈在身边,也就是在有安全基地的前提下,不断拿自己的手、嘴,用各种方式对崭新的世界进行探索的。
所以,冒险或者探索,其实也是本能。不过这种天性在成长过程中被磨损了,变得越来越微弱。
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或者说,我们大概都忘记了自己在孩童时期体验快乐的经验——那种突破舒适区,去冒险的炫酷刺激。如果我们能够向孩子学习,为每天的生活添加一些新鲜的色彩,从每餐每饭的食物,到单位回家的路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小事出发,去重新找回生活的新鲜感。
漫步教堂或者寺院;多学习一些新鲜的知识;订一张机票,去自己很想去的地方;和朋友来一次远足登山;做一个新课题;担任一项新的工作.......
生活原本是精彩的,别害怕。深呼吸。去冒险。
生活永远值得一试,不是吗?
【写在最后】
这本书看似道理浅显,而且是来自于儿童,但是其实内涵非常深刻,如果真的能够领悟其中的快乐原则,就等于是从成年人的僵化思维模式中解脱了出来。
儿童思维直接,内心纯粹,他们没有太多不必要的顾虑,所以,他们其实效率更高,更能直击问题的本质。很多成年人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其实从儿童视角看,完全可以轻松解决。比如再大的挫折,孩子们睡一觉也会清零,一切重头开始。
成年人总是低估儿童的智慧,妄想自己更有经验,所以总想以自己的规则去改造儿童。其实成人真的应该放下这种成见,以空杯心态向儿童学习,远离老气横秋,远离世故圆滑,从而和自己的“初心”和“本真”离得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