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沙袭城”到“生态之城”: 首都北京四十年绿色蝶变之路

从“风沙袭城”到“生态之城”

首都北京四十年绿色蝶变之路

作者:郡    主

主播:丁    香

编辑:王    斐

改革开放是华夏大地上越唱越嘹亮的咏叹调。它吹响了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号角,也拉开了首都北京绿起来美起来活起来的大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市园林绿化事业从十年文革浩劫中艰难恢复,在“风沙紧逼”的危机里乘风破浪,通过一代又一代务林人接力奋斗,生态资源总量持续增长,绿色生态空间大幅拓展,缔造出绿满京华的盛世图景,大踏步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迈进。

危急:风沙紧逼北京城

1978年春,北京,风沙肆虐。大风起兮,尘暴如席,遮天蔽日,白昼如同黄昏。城外的人们抬望眼,只见永定河北岸,大红门以南,一片沙丘汹涌逼来,大有“兵临城下”之势。

1971年至1978年,北京平均每年大风日数和扬尘日数,分别为36天和20天。1977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已经把北京列入沙漠化边缘城市。康庄、南口、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两侧,更是以谈沙色变的危害级,成为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

1979年3月3日,新华社发表电讯稿《风沙紧逼北京城》,引发轩然大波,它发出了绿化以首都为中心的北国城乡已迫在眉睫的警示和号角:泱泱大中华之都,不容铁蹄侵犯,岂容沙尘肆虐!

治理风沙刻不容缓,但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山河破碎,轻言“斗沙”谈何容易!文革期间,在“农业学大寨”“以粮为纲”的指导下,内蒙、晋西北、河北坝上、北京周边,大面积滥垦草场、乱伐树木,这些地方多西北风,风刮沙移,流沙便一步步进逼北京。

解局:接续推进绿化造林

惟其艰辛,方显勇毅。中共中央、国务院当机立断,将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北京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一代又一代务林人接力攻坚,首都绿化美化事业跨上了快车道。

义务植树运动蓬勃发展,国土绿化成为全民共识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统筹,亲力亲为推动治水秀山实践。在他的倡导下,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规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把绿化祖国作为公民的义务,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82年植树节那天,邓小平同志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由此开创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参加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传统。

江泽民同志发出了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胡锦涛同志指出:“北京要真正成为首善之区,必须在绿化美化工作中走在前面。”

新时代的领路人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全党意志和国家战略,把生态环境和林业绿化摆到了突出位置。从2013年起,连续6年亲自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并突出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要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义务植树成为首都地区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声势最浩大、影响最深远、成就最突出的一项群众性运动,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搞绿化的生动局面,极大促进了首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发展。37年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的总人数达1亿多人次,植树2.03亿株。

山区造林高潮迭起,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

北京山区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62%,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也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保护地。在这一首都生态安全战的主阵地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生态建设高潮。

一条沿华北北部、西北、东北西部,绵延万里、京城为心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如火如荼上马开工。从1982年到2017年,北京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共完成建设任务81.73万公顷,其中:完成人工造林39.65万公顷,封山育林完成33.6万公顷,飞播造林完成8.48万公顷。

一场西起内蒙古达茂旗,东至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南起山西代县,北至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的斗沙战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轰轰烈烈宣布启动。2002年到2017年,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二期共累计完成造林营林812万亩,包括造林304万亩,封山育林466万亩,低效林改造41.1万亩;草地治理91.67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2700平方公里,水源工程3642处,节水灌溉工程1100处;生态移民15030人。

一项跨越山西、河北、河南、北京4省市110个县,增绿京津和华北大平原天然屏障的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扎扎实实稳步实施。1993年到2017年,北京市太行山绿化工程一、二、三期共完成营造林12.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6万公顷,飞播造林1.9万公顷,封山育林5.3万公顷,中幼林抚育3.6万公顷。

截至2017年底,山区林木绿化率由1980年的22.8%大幅提高到79.4%,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形成林木葱翠、绿绕京城的坚实绿色屏障。昔日的童山濯濯、满目苍凉已经变成森林繁茂、山泉奔流、万壑鸟鸣的绿色丹青世界。

平原绿网步步织密,补齐生态区域短板。

平原地区是北京城市分布的核心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相对突出,为改善改革开放初期平原地区“无风一片沙,有风地搬家,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全市上下开展了顽强斗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市把五大风沙危害区防护林建设作为平原绿化的重点,利用沙荒地、河滩地,集中营造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治沙片林建设迅猛发展。40多年来,10个远郊区县以县城片林、村镇片林为重点,建成县城片林10万多亩,建成百亩以上环村片林300多处,发挥了“片片森林锁黄龙”的重要作用。

通往外埠的河流、道路,是进京窗口,亦是绿色廊道。2001至2010年底,通过“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在“五河十路”两侧建成了20~50米宽的永久性绿化带,外侧建成200米宽的绿色产业带,完成绿化1035公里,造林面积38.5万亩,完成对机场北线、京承路、京津高速第二通道等11条新建道路两侧绿化,全市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总面积达47.95万亩,实现绿化总长1524公里,形成了“阡陌纵横林网绿”的生动局面。

2012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的重大决策。截止到2017年底,累计完成平原造林117万亩,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4.85%提高到27.81%。

工程建设围绕落实“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空间布局,新增万亩以上绿色板块23处、千亩以上大片森林210处,初步构建起点线面、带网片、林园水相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城乡结合部和绿化隔离地区通过拆除违法建设新增城市景观生态林22.3万亩,显著改善了海淀唐家岭、丰台槐房、朝阳金盏、昌平北七家、通州宋庄等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充分利用腾退建设用地、废弃砂石坑、河滩地沙荒地、坑塘藕地、污染地等实施生态修复36.4万亩,在“五大风沙危害区”建设防风固沙林25.3万亩,永定河沿线形成70多公里长、森林面积达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20多年未治理的昌平西部2万多亩沙坑煤场、怀柔60米深的6400亩大沙坑变成了生态景观游憩区,房山燕山石化周边2万多亩污染地得到生态修复;围绕服务城市功能、促进绿色惠民,在新城、城市重点功能区、重点村镇周边,建成了东郊森林公园、青龙湖森林公园、蔡家河“九曲花溪、多彩森林”等18个特色公园和500多处休闲绿地,营建了“百万森林绕京城”的恢弘绿意。

城市绿量大幅提升,生态宜居迈出崭新步伐。

建生态城市,当以千年尺度谋划发展。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北京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散集团式”布局原则,大力建设绿化隔离地区,形成了两条绿色生态景观带、一条大尺度“绿色项链”环绕京城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

1986年到2010年,位于三环到四环之间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完成绿地建设面积107平方公里,占规划绿地总面积的68.6%,栽植乔灌木3000余万株,形成7个万亩以上“大绿色板块”。

2007年我市启动了一绿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按照“一环­、六区、百园”的布局要求,以“公园环京城、绿色促发展”为总体目标,积极构建“整体成环、分段成片”的“链状集群式”结构。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累计建成郊野公园81个,总面积达到8.1万亩,完成规划任务的79.4%,为城市戴上了市民期盼的绿色项链。

2003年到2010年,位于五环和六环之间的第二道隔离地区,实现新增绿化面积24.56万亩,包括生态林20.1万亩,经济林4.46万亩,规划范围内林木覆盖率提高了8.4个百分点,达到33.4%,形成了以河路为主体的绿色走廊和生态景观带65条,1000亩以上生态林26处,乡村休闲公园绿地23处。

跨越:牢牢把握历史性机遇

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的同时,北京市审时度势,紧抓亚运会、奥运会、十八大三个重要节点,不断为城市构筑绿色基底、为市民提升绿色福祉,实现了生态宜居环境的巨大飞跃。

喜迎亚运会,举世瞩目的赛事催化“满城青翠满城花”。1984年9月北京成功取得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举办权,全市上下掀起了空前规模的绿化美化热潮,仅城市道路方面就完成了2600余条、1700多公里道路绿化,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1.6万余公顷,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市园林绿化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

圆梦奥运会,无与伦比的盛会将首都绿化美化推向新高。为举办好2008年奥运会,全市紧紧围绕“办绿色奥运、建生态城市”的目标,全面实施了奥运场馆及相关配套项目共150项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1026公顷,全面兑现了向国际奥委会承诺的7项绿化指标,实现了首都园林绿化建设跨越式大发展。

2018年启动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将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在核心区、中心城区、平原地区、浅山区再添100万亩新绿。预计到2022年,将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4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48.6%的目标。

蜕变:绿满京华的华丽转身

2018年春,北京,清风朗日。全市前四个月 PM2.5浓度同比下降22.4% ;扬尘天数从1978年的20天减少到目前的3天。首都北京的版图上,精致的公园环环相抱,大尺度森林片片相连。处处清水碧波、绿意盎然,人人推窗见景、出门入园。人们漫步花间、徜徉绿海,仰望大西山之巅,映入眼帘的是碧水蓝天、锦绣辉映。

据统计,与1980年相比,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2.8%达到43%,提高了30.2个百分点;林地面积由当年的29.3万公顷达到109.4万公顷,增加了80.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由450.8万立方米达到2211万立方米,增加了1760.2万立方米;全市湿地面积达到5.14万公顷。在城市建成区面积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8%提高到48.2%,增加了28.12个百分点;城市绿地面积由的2746公顷一举增加到8.35万公顷,增长了30.4倍。在常住人口成倍增长的巨大压力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当年的5.14平方米一举达到16.2平方米,提高了11.06平方米。

2018年6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新闻稿《北京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刷爆了朋友圈。它宣告了北京历经40年矢志不移、攻坚克难,彻底打赢了以“防风治沙”为初衷的生态环境建设持久战:泱泱大中华之都,河山皆锦绣,国土绘丹青。

四十年峥嵘奋进,和谐宜居根牢基固。四十年厚积薄发,生态文明行稳致远。四十年始于足下,绿色北京志行千里。四十年初心不改,首善之区使命必达。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历经四十年矢志不渝接续奋进,昔日的风沙袭城已蜕变为生态之城。今日的北京,正在日益成为一座生态宜居之城、绿色魅力之城,书写了绿满京华的壮丽史诗。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人民领路人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首都园林绿化人将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滴水穿石、神锯木断的坚忍不拔,不辱使命、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续写绿色北京的华美新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