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十六至十八式披身捶和背折靠和青龙出水

陈式太极拳第十六式披身捶

动作一:两手向左右逆缠展开,五指下垂,掌心朝内。(图60)两手继续上举,转为顺缠,至高与肩平时,掌心翻朝前上。(图61)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即以脚跟向右贴地铲出,随即重心右移,成马步;同时两手继续稍上举,即随右脚右迈时向胸前顺缠交叉合拢,左掌在外。(图62-63)

动作二:两手变拳,右拳在面前自里向右逆缠而开,即自右向前变顺缠而合,绕一整圈,拳心朝里;左手向左逆缠而开,即变顺缠随右手合时微合,拳心朝右;在右手向右绕半圈时,重心微右移,身微右转,当右手绕成一圈时,重心移回,身体转正。(图64)

动作三: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弓左腿。同时,两拳顺缠,右拳移至左耳前,高与头平,拳心朝里;左拳在左侧原处顺缠一小圈,以配合右拳合劲,拳心朝左前。(图65)重心右移,弓右腿,身体右转。随转体,右拳向右下弧形顺缠至右腿旁,拳心朝上;左拳自左向右经面前顺缠,高与头平,拳心朝里,与右拳合住劲。(图66)

要点:

1.此式是由上式金刚捣碓的合劲转为双逆的开劲,开后变双顺缠,掌心转朝外的两手合劲,随即两手顺缠地交叉合拢;在这种平开平合时,应注意两手的虚实与两足的虚实,尤其是手与足之间的虚实。关于这点可参看特点四。

2.动作二、三(图64-66)是两掌变拳后的动作,须联贯为一,要在气贴脊背和以腰为轴的要求下进行动作;其关键在于特别扩大里外缠丝,并要以前一缠丝带领后一缠丝;只有这样,才能使三个图式中的动作联而为一,并使内劲不丢,在毫无凹凸的情况中变换过来,关于这点可参看特点五。

3.此式在整个开合与合开的任何过程中,都寓有采劲,是四隅中的采劲,作为四正架子中的一种辅助。

陈式太极拳第十七式背折靠

动作一:身体左转折90度。同时,右手逆缠,弧形上举,拳心朝左;左手转臂顺缠,左弧形下落于左腰侧,拳心朝后。(图67)

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右拳转臂以逆缠转顺缠,右臂弯屈于头顶前;左拳在左腰侧作极小顺缠圈后,以拳面紧贴于左腰部,随即身体微右转,以近右肩的背部向右后靠;同时裆口更加下沉,眼视左脚面。(图68)

要点:

1.两膊要有掤劲地相互系住,以达到开中寓合的劲;只要以腰为中轴,右背就能自然地转折过来,就无顾此失彼之患。

2.图68表示右臂在头顶前的运用,须以小逆缠使臂转到头顶前;该式关键在于以左拳贴紧左腰,使右背更加绷紧,表现出背的靠劲。

3.背折靠这一拳式所发的靠劲,在第二路炮捶中较多。此式为四隅手中对靠劲的一种,作为四正架子内的一种辅助。

陈式太极拳第十八式青龙出水

动作一:重心左移,身微右转。同时,右拳转臂顺缠,自上经胸前向右弧形下落于右腿侧,拳心朝上;左拳离左腰逆缠,自左弧形上举,拳心朝里。(图69)右拳变逆缠自右弧形上举,又转为顺缠,缠至拳心向左;同时左拳变顺缠,屈肘横臂经胸前而下,置于腹前,拳心朝上。(图70)

动作二:身微左转。同时,左拳变掌,以逆缠向右前方伸出,掌心朝右后;右拳顺缠屈肘下落,置于胸前、左臂上方,拳心朝里。(图71)重心稍右移。同时,左手顺缠下沉,掌心朝右后;右拳顺缠收卷于胸下,与左掌合住劲,绷紧脊背。(图72)身微左转,裆劲下沉同时,右拳转臂逆缠,突然由脊背“脱扣”,向右前以近腕部的尺骨侧发劲;左手顺缠以右拳发劲的同样速度收回,置于左腰间。(图73)

要点:

1.陈式太极拳不但两手运用缠丝劲,其实两腿也同时运用。该式由于迈步大,裆口宽,是腿部表现缠丝劲最明显的例子。腿部缠丝是:某腿上的一只手是顺缠时,该腿一般也随着膝盖外撇顺缠;反之,则膝盖里扣逆缠(腿部缠丝的原则,参看第二十一式“肘底捶”要点2)。就该式图中的姿势来看,两腿好象没有动过,仅看出两臂变换动作,其实腿部也在随着缠丝。

2.太极劲是起于脚根,发于腿,主宰于腰脊,而形于手指的内劲,缠丝则是这个内劲所经过的一条相当长的运动线路。在全身这样的线路共有两条,即自左脚跟至右手指和右脚跟至左手指,它们先后十字交叉于脊背。

3.要将全身各个关节贯串得如一条线,就必须由缠丝的螺旋来完成。缠丝主宰于腰脊,带动两臂,而基础在两腿,如果腿部无缠丝,就不可能达到周身一家的境界。对这一点,应加以注意。

4.此式所以称为“出水”,是因为这一种发劲,如“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就是说,在向下的半圈终点带有向上的劲,所以又名之为出水的抖劲。

5.此式的发劲,属于四隅手中的捌劲,它之所以不称为“打”或“击”,是因为,捌劲是一种短距离的击打,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寸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