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圆利针?圆利针的特点是什么?

圆利针疗法是在古代圆利针疗法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及运动医学原理,整理开发的一种与传统毫针完全不同的针刺方法。

其来源于传统针灸,又不同于传统针灸,其特点主要包括针具特点、操作特点和疗效特点。

针具特点

圆利针与传统毫针相比,圆利针针具直径为0.4~0.8mm,针具长度为25~100mm

操作特点

圆利针与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操作方法上有以下不同特点。

1.以肌肉起点、止点、肌腹点为针刺治疗点,临床上一般只用此三点为穴位

圆利针疗法源于古九针中的圆利针,选穴上,以西医的解剖学知识和运动学知识为基础,根据疼痛引起的功能障碍来判断参与该动作中最易损伤的肌肉或韧带为治疗对象,从而确定病变的肌肉或韧带。通过针刺病变肌肉或韧带的起点、肌腹或止点来治疗软组织损伤。

如患者诉肩关节外展疼痛,经解剖学我们可以得知支持肩关节外展的肌肉有三角肌、冈上肌,三角肌肌块较大为肩外展动作的主要肌,冈上肌肌块较小为肩外展动作的辅助肌,所以我们在治疗肩关节外展疼痛这一软组织损伤病时,对其外展动作的二块参与肌肉对比三角肌肌块大,冈上肌肌块小,对肩外展动作承受相同的负荷的前题下,肌块小的冈上肌则易出现劳损,所以确定容易发生损伤的肌肉为冈上肌,治疗时只需选用冈上肌的起点、止点和肌腹来进行圆利针针刺即可达到疗效。

再如肱二头肌损伤:肱二头肌虽然为屈肘的主要肌肉,因其解剖特点长头肌腱起自盂上结节,通过关节腔,经过肱骨横韧带三条面,出于结节间沟,其长头肌腱在结节间沟内部长期滑动,加之退行性病变使结节间沟处粗糙狭窄、磨损,引起局部水肿疼痛,短头起于喙突尖,与同样起于喙突的喙肱肌之间经常性的不同步重复收缩运动产生摩擦而导致损伤,那么选用肱二头肌长头点、短头点和肌腹点以及桡骨粗隆上的止点来治疗即可达到疗效。其治疗部位没有十四经的辨证归经知识及相关的经络学知识,与传统针灸相比,具有选点更简单、更精确、针刺点更加少的特点。

2.扇形斜刺

圆利针疗法针刺时几乎都采用类似针灸九刺中的“合谷刺”的扇形斜刺,而合谷刺应合脾气,而脾主肌肉,对肌肉软组织损伤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这一点与十四经相同,而圆利针疗法上把这一刺法发挥得更加全面,如有的部位采用纵向合谷刺,有的部位采用横向合谷刺。

传统针灸在合谷刺上几乎没有针刺深度的特别要求,其针刺深度一般按穴位的深浅来定。圆利针的扇形斜刺,一定要使针尖刺中或穿过肌肉或肌腱韧带上的附着点,对治疗点进行有效的刺激,这也是圆利针取效的关键。

3.进针手法

圆利针进针手法操作简单,进皮后徐徐进针,不讲究提插捻转手法。只需将针尖达到预定的部位即可,中间也无传统针灸的催气手法。

传统毫针在治疗上个人手法的运用对疗效的取得有较大的影响。手法运用得好,疗效就大,初学针灸者手法运用差,疗效就大打折扣。这一点,针灸临床上的医生都有体会。同样的穴位,不同的针灸医生操作,疗效是截然不同的。圆利针在这一点上主要是选对治疗点,针刺手法上只要按操作方式及操作要求来治疗。疗效几乎没有分别。这一点圆利针疗效的稳定性要比毫针高,手法操作比毫针更简单易学。

4、针刺点少

圆利针治疗时,一般只选用1~3个针刺点,具有很明显的针对性,选点更加精确,传统毫针通常选用6~8个穴位甚至更多,操作时较圆利针复杂。

5.不要求得气

传统针灸认为“得气”是临床取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标志,得气的迟早决定疗效的快慢。所以传统针灸有相当多的手法来促使得气,治疗中要行针来加强针感维持得气。圆利针疗法对得气与否不作强调,也就是说圆利针疗法出现得气与不得气,对疗效并无影响,治疗中间无需行针,这样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易于为患者接受。

6.留针

圆利针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时多不留针,其针在人体停留的标准为:当圆利针刺入软组织后,若无针感的患者即刻可以出针。若出现针感时,当针感消失后,一般1~2分钟后即可出针,传统毫针一般都要久候得气,中间行针加强针感后再留针,再出针,一般都要留针30分钟以上,甚至更长。所以说圆利针治疗节约了患者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文节选自:胡超伟《圆利针疗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