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总是平淡的

说到教育子女,这是所有为人父母者都关心的话题,而且几乎也成了一个很好拉近关系的社交话题。这两年,美国出了一个虎妈,后来又有一个鹰爸,他们的育儿经验因其特殊的做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凡是各位爸爸妈妈坐在一起闲谈的时候,多少都会涉及到儿女的教育问题,其中有人昂首,有人颔首,有人低头。这本书的作者恐怕要归入到昂首者的行列之中了。身为大学教授,他用他的教育方式,引导自己女儿一路走来,最终以硕士学位从清华大学毕业,这的确是一段值得骄傲的经历。虽说可能在一般人看来,大学教授培养出一个读硕士的孩子是正常的事情,尤其是书中所记的内容从培养意志力,到规定作息时间,从辅导作业,到照料生活……看到这些琐碎的事情,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教授家的教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真正的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过程。这一点对一心想要看一些像“虎妈”“鹰爸”那样的轰轰烈烈事件的读者来说,在阅读本书时他们肯定是会略感失望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引导”为主,但其中的点滴细微之处,却不是仅仅是“引导”的功效,真正使孩子走上良性的道路的是这位父亲的理性、智识和耐心——当然也还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现在很多父母往往在教育子女上不知如何是好,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父母对教育认识有偏差的原因。目前教育机构的发达使得父母觉得教育是一种专业化的行为,而不是自身的责任,虽说有教育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绝大多数的父母恐怕都没有听过这句话——即便听说过也未必深思过这句话的意义。要知道就目前的教育机构来说,孩子在那里所学的往往是知识,而知识并不等于孩子们的全部。一个孩子的个人品质,道德观点,行为习惯往往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中的这几句话,其实就指明了作为家长和教师的各自的责任。当然,教育行为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光是一个“严”所能包打天下的格局了。但这并不表示“严”就要从教育行为中消失,教育行为不是要追求“求严肃、严厉和森严”,而是要追求“严而有法,严而有度,严而有情”。而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本书的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从小事情上培养大习惯”,“从做习题中培养趣味性”“早启动稳行车”等几条有益的经验。

不过我个人认为作者最成功的地方,不在于教育的方法,而在于教育过程中适度地把握好了情与理之间的平衡。家庭教育是一项很难展开的教育活动,之所以说它难,是因为家庭是以情感为主要联系纽带的组织,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很容易“伤感情”(古人讲究“易子而教”就是出于这一个原因)。不要以为教师教授的子女一定会有出息,有很多知名的教师教授能教育好很多学生,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呢!这其中其实就涉及了教育者如何处理好教育行为之中的宽与严的问题。例如,前些日子,看过的《一个孩子的战争》就呈现了不同于本书的另一番景象了(虽说结局并未以悲剧收场)。

此外,建立与孩子共同的话题,经常进行的情感交流,在各阶段帮助孩子进行周密的人生规划,对孩子行为放与收,也是作者可以自豪的本钱。

最后说一句,笔者个人认为这本书的题目其实不太好,要知道在人类的教育行为中,绝非以“要”和“不要”能区分得清的。因为教育行为所面对的是人,人的复杂性是绝不是只谈某一个方面就能够决定的。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还是“能引导时引导,该教导时教导”比较好一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