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学习:征途与跨越
01
Zygomatic anteri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
近两年来,Kawase教授来华讲学时,时常提到“Zygomatic anteri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即断颧弓+岩前入路。
从骨质切除角度,深入理解颅底手术入路。Zygomatic anteri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离断颧弓、磨除岩尖。
Hakuba之扩大中颅窝底入路,其精髓亦是离断颧弓、磨除岩尖。因此,从本质上说,Zygomatic anteri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是承继扩大中颅窝底入路的基本内核,并不是什么新提法、新理念。
从骨质切除角度,理解Hakuba与Kawase,理解学术流派。
02
经皮层造瘘(Yasargil and Fukushima)
施行脑深部手术、脑室手术等,需经皮层造瘘。
Yasargil学派,主张经脑沟进行造瘘,竭尽全力使用可以利用的脑沟,即transsulcal approach。Fukushima等,曾认为经脑沟造瘘,容易损伤血管、纤维,故其有经脑皮质直接造瘘的提法。
正确理解Fukushima的提法。笔者认为:作为大师之一,Fukushima教授,未必不尝试经脑沟造瘘,只是利用经脑沟的竭力程度不及Yasargil。经脑沟、脑裂、脑池等自然通道,是Yasargil的核心理念之一。
Fukushima等经脑皮质直接造瘘,这样的提法,符合Fukushima的一贯手术风格。最直接,走近路。Fukushima热衷经岩入路,特别是岩前后联合入路,这便是强有力的例证。一个大师或专家,有什么提法或主张,对于听众、读者或追随者而言,应该学会从前前后后、从其一贯的学术特点上,进行理解,辩证分析。
03
“犁与梨”之辩(Vomer)
Vomer,在有的图书之中翻译为“梨骨”。百度搜索,在各个网页链接标题之中,使用“梨骨”者,似占上风。笔者认为:犁骨,更为贴切、准确。理由有二:从形态上,Vomer,不像梨;从功能上,翻译为犁骨,含有居中之含义。
笔者青春年少之时,时常农耕,遂略通其道。扶犁,要扶正,尽量扶居中,其理由不再展开。犁骨,在经鼻蝶入路时,是重要的中线标志。经鼻内镜旁中央拓展,如经鼻-上颌窦-翼腭窝-颞下窝入路,犁骨亦是重要的中线参考。犁,含有“居中、中正”之含义。如果按说文解字,笔者以上之说,未必正确。但,结合犁地情形,劳动者尽量将犁扶正。
Vomer,应翻译为“犁骨”。
04
颈突与茎突
颈突,是颈静脉突的简称。远外侧入路髁旁拓展时,常需将颈静脉突切除。“茎突”二字,常见于颞下窝A型径路的描述之中。切除茎突,以利乙状窦结扎切断。
颈突与茎突,各有其定义,不是一回事。
05
深入理解手术入路的内涵
切口设计、骨窗位置与大小,与硬膜内操作的需要,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也即,浅表设计,需与硬膜内操作,融合统一。
以侧方开颅为例。如果切除小脑幕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岩斜病变等,因术中需抬起颞叶,为减少颞叶损伤,切口下缘及骨窗下缘,要足够“低”,越逼近中颅窝底越好。如果切除颞叶胶质瘤、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等轴内病变,因术中多无需抬起颞叶,此时切口下缘及骨窗下缘,则无需一定开那么“低”了。是否需要抬起颞叶,关乎侧方开颅切口及骨窗的设计,特别是其下缘的设计。硬膜内具体操作流程,与病变位置、病变性质等,紧密相连。
那么,限制颞叶抬起的因素有哪些呢?1)拉贝静脉。因此,术中计划抬起颞叶,术前影像进行拉贝静脉发育(含变异)评估,还是有积极意义的。2)骨窗下缘不够“低”,存在骨檐,未低至中颅窝底。3)骨窗提供的可供释放脑脊液的自然间隙。如利用侧裂释放脑脊液。即,脑裂、脑池的利用。4)骨窗上缘的高度。既往,常要求骨窗上缘高至顶结节水平或邻近顶结节水平。上有空间余量,以利颞底抬起。
无牵开器手术,是一种先进理念。是否需要牵开器,与病变体积有关,也与工具手段有关。经颅内镜的利用,有利于减少颞叶牵拉。
对侧方颅底入路的理解,关键还是要理解内耳(迷路、耳蜗)在岩骨(颞骨岩部)的位置。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岩前入路、岩前后联合入路等等,区分这些入路的着眼点之一,便是看骨质处理范围与内耳的相对位置关系。
再谈谈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常用于桥小脑角区病变切除,有时也适用于部分颈静脉孔区病变的切除。总体印象,乙状窦后入路,处理脑外病变,如听神经瘤、脑膜瘤等,又如颅神经减压(微血管减压)等。特定的入路称谓,指向特定区域病变的处理。
脑内病变,如一侧小脑半球偏外侧的胶质瘤,其切除过程,切口也许是乙状窦后入路的切口,骨窗也许是乙状窦后入路的骨窗,术中也许曾利用桥小脑角池释放脑脊液,但操作的主战场不是桥小脑角,而是小脑半球,此时,针对类似病变的处理,其手术入路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乙状窦后入路了。因此,手术通知单及手术记录等,记为左(右)枕下开颅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看似模糊,实则准确。
姑且接受脑外手术入路与脑内手术入路之分。乙状窦后入路,归为脑外手术入路,更为恰当。
再谈谈枕下幕上入路(Poppen)。Poppen入路,常用于松果体区、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切除等。利用后纵裂、镰幕移行区、直窦旁剪开等,抵达松果体区、第三脑室后部,应是Poppen入路的精髓所在。
脑内病变,如一侧枕叶胶质瘤切除,切口也许是Poppen入路的切口,骨窗也许是Poppen入路的骨窗,术中也许利用了后纵裂放液,但操作的主战场不在松果体区及三脑室后部,而在枕叶,此时,类似病变的处理,其手术入路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Poppen入路了。手术通知单及手术记录,记为幕上左(右)枕部开颅枕叶肿瘤切除术,或许更为恰当。
一句话:特定入路,指向特定区域。
06
透视眼
Rhoton解剖,博大精深。Rhoton教授曾提倡:…see through X-ray vision…,即学习者应培养透视眼功能。
Rhoton解剖学,在2000年、2002年及2007年增刊的各个章节,文字表述之中,时常传递着“对应”等理念,即浅表解剖标志与深部解剖的位置对应,或曰浅表与深部融合。知深浅,掌握彼此对应,这就需要练就透视眼功能。
枚举两个典型的例子。Rhoton解剖,在乙状窦前入路章节、经岩入路章节,时常提到:由浅至深,(外耳)道上三角深面是鼓窦,鼓窦深面是外侧半规管和面神经鼓室段。知道外侧半规管的位置,对于磨除乳突过程中保护面神经乳突段具有重要意义。
再例如,在侧脑室及第三脑室解剖章节,侧脑室各部与脑回的对应关系:额下回对应额角,缘上回对应侧脑室的三角区等等。知道脑室各部与脑回的对应关系,有利于理解经皮层造瘘切除脑室病变的路径。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切除,从侧方(顶叶)造瘘,定位缘上回,选择顶叶合适的脑沟,进行造瘘;从后纵裂方向造瘘,定位楔前叶,行楔前叶入路三角区病变切除。
培养透视眼意识,掌握彼此对应,知深浅,以体现解剖层次美感,以利病人安全。愿君有一双透视眼,看透那解剖的深浅。
07
鼓索神经
Rhoton--- Retrolabyrinthine, Translabyrinthine and Transcochlear Approaches:
1) The chorda tympani arises from the lower portion of the mastoid segment of the facial nerve, ascends anterior to the facial recess, and crosses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tympanic membrane.
2) The mastoid segment of the facial nerve descends toward the stylomastoid foramen and gives rise to the chorda tympani.
按照Rhoton教授的观点,鼓索神经,是面神经乳突段的分支。笔者这样理解:面神经的分支,是面神经移位的限制性因素。因此,经耳蜗入路,切断岩浅大神经,方可更好实现面神经后移位。颞下窝A型径路,在面神经前移位过程中,有时(或常常)有意(或无意)离断鼓索神经。面神经腮腺内分支的分离显露,也是为了更好实现面神经前移位。掌握神经分支(发出点、走行),以便更好理解神经主干移位。通常认为,鼓索神经,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mm处发出。知道这一知识点,以便在乳突磨除过程中保护好鼓索神经。神经外科施行的岩后入路,如乙状窦前迷路后、部分迷路等,在乳突磨除过程中,通常不需要显露鼓索神经。
鼓索神经,自面神经发出后,其走行如何?这时就需要知道岩鼓缝、鼓鳞缝等概念了。扪心自问,自己真正掌握颅骨那些“孔、裂、管、缝、沟、突、窝”了吗?学无止境。
从概念上,注意区分鼓索神经与鼓室神经。鼓室神经,即Jackobson’s nerve,是舌咽神经鼓室支。同时,注意区分Jackobson神经与Arnoid神经。Arnoid神经,是迷走神经耳支。求真贵确。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那是盲目蛮干。没有实践证明,只有理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那是空谈,那是想当然。
08
整合(Comprehensive)
Anatomy, one would think, does not change. After all anatomically we are much the same as we were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ago. What continues to change i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our anatomy.
---Rob Parrish, Comprehensive Guide to Neurosurgical Conditions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便去关注。体现出关注,便有检索、搜集、整理、学习等行为。检索图书,以书名出现“Comprehensive”一词为检索条件,众多书目呈现眼前。其中,与神经科学关系密切的图书有:《Comprehensive Anatomy of Motor Functions》,《Comprehensive and Clinical Anatomy of the Middle Ear》,《Comprehensive Board Review in Neurology》,《Comprehensive Guide to Neurosurgical Conditions》,《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eadache Medicine》等。
仅看整合解剖学,或曰综合解剖学,有什么特点呢?笔者认为:发育与解剖结合,正常解剖与病理解剖结合,神经解剖与神经影像结合,结构形态与神经功能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疾病相结合等。这些结合,不是简单的堆放拼接,而是处处体现着综合分析、整体理念。
DAIS论坛,在业内广受关注与好评。发育、解剖、影像、手术,整体综合,体现着“Comprehensive”之要义。反过来说,深入理解“Comprehensive”,需要注意学习“发育、解剖、影像、手术”这四个方面。围绕一个问题(病例),将这四个方面整体融合之。
应建立对“Comprehensive”一词的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从哲学上,Comprehensive一词,具有相对性。试举例说明之。把颞骨放在颅骨框架内(脑颅、面颅)进行理解,便是上位层级的理解,类似广义理解;把颞骨单独抽提出来,看看有几部分构成,有几个面,内有哪些组织结构,便是下位层级的理解,类似狭义理解。如果病变仅限局在颞骨内,此时主要运用颞骨解剖知识,大体就能满足入路解剖的需要了。如果病变颞骨内外皆有侵及,此时则需要从上位层级更好的理解颞骨,理解颞骨与周边结构的关系,方可利于手术的切除。
对病情的掌握,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手术的掌控,对并发症的处理等,皆需要建立“Comprehensive”。
天马行空。复合型人才,是不是有几分“Comprehensive”的意味?医教研,全面发展,是不是也有几分“Comprehensive”的意味?
09
颧弓(zygomatic arch)
Question 1:从颅底外科框架,颧弓,仅仅是指颧骨的一部分吗?也即,请回答颧弓的构成。有的医师想当然的认为,鹳弓,仅仅是颧骨的一部分,颧弓仅由一块骨(颧骨)构成。实则非也。“zygomatic arch”一词,被直译为颧弓。汉语构词法的内在逻辑,以及“颧弓”广泛在学术交流中使用,这些因素,常常使部分医师在理解“颧弓”问题上出现偏颇。
如果仅仅将颧骨抽提出来,颧骨的一部分,确实称为颧弓。但是,若从颅底外科框架,若从耳前侧方入路角度,此时所言之颧弓,实则有两部分构成:颧弓前部,由颧骨颞突构成;颧弓后部,由颞骨的一部分组成,相当于下颌骨髁突及冠突的上面部分。颧弓后部上缘,与乳突上嵴延续。
大学本科解剖课,在讲颧骨时所言之“颧弓”,与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所言之“颧弓”,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实有差别。这需要引起注意与重视。
Question 2:围绕“颧弓”的入路解剖培训,通常有哪些知识点?
1)切口设计。切口前移与后移,与颞浅动脉投影的关系,即如何保护颞浅动脉。切口下延与面神经的保护。切口弧形向前或向后,与骨窗高低的要求,等等。
2)深部对应关系。如,颧弓前部,大体对应蝶骨平台后缘、视神经沟前缘、前床突-蝶骨小翼延续处。鞍区病变,如前床突、后床突病变等,根据病变生长方向及大小,需考虑到颧弓区域切口与骨窗的设计。设计能够囊括(包)病变,是基本要求之一。
3)断颧弓。主要涉及三个入路:额颞眶颧入路、扩大中颅窝底入路、岩前入路拓展(+断颧弓形式)。离断颧弓后部与颞下颌关节保护,这需要注意。充分翻转颞肌,以免阻挡视野。颧弓复位固定,其固定材料选择与潜在的美容问题。如此等等。
4)断颧弓与额(颞)眶颧入路。颧弓离断点与开颅方式(一个瓣、两个瓣、三个瓣)的关系。一个瓣,颧弓一处离断。
5)颧弓其“分水岭”之意味。颧弓与中颅窝底、中颅窝底与颞下窝。Watershed。
10
L-shaped craniotomy,延长线
Fukushima,以及Wanibuchi(Fukushima的学生),经常宣讲的内容之一:岩前后联合入路(Combined petrosal approach)。
其主张:岩前后联合入路,开颅取L形状骨瓣(L-shaped craniotomy)。
这一主张,实际蕴含两点要求:1)一个骨瓣形式的开颅;2)先施行乙状窦前迷路后骨质磨除,后而施行Kawase三角磨除。
曾有同道存在这样的疑问:岩前后联合入路,先磨乳突,还是先磨Kawase三角?如果施行L形状骨瓣,则不应该存在这样的疑问。
在临床解剖学研究框架之内,定位参考,或曰解剖标志(识)的临床意义,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议题。肌肉、软组织,很少作为定位参考(解剖标志)。骨性结构,因位置恒定,多作为定位参考。枕外隆凸、星点、乳突尖等等,这些表浅的骨性结构(标志),各有其定位意义。那么,深埋在颞骨乳突部的半规管呢?
在岩前入路,多数情况下,弓状隆起的深面是上半规管。弓状隆起与上半规管的关系,也被同道所熟悉。
外侧半规管的延长线,指向内淋巴囊;后半规管壶腹的延长线,指向面神经垂直段(乳突段)。就外侧半规管、后半规管的定位意义,有些同道,则不那么熟悉了。
用道上三角、鼓窦等,定位半规管。之后,再用半规管延长线,定位内淋巴囊、面神经乳突段。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练习解剖,如同施行临床手术,不是一个不断惊奇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不断印证预见的过程。
用平分线、延长线、垂直线等,诠释几何关系,揭示定位意义。
11
颞下窝径路C型面临的挑战
颞下窝径路C型,在岩骨次全切除的基础上,通过颧弓向下移位、下颌骨髁突向下移位等,实现颞下窝、翼腭窝、鼻咽部、鞍旁区显露,进而实现对这些区域的病变切除。其操作范围,如果用颈内动脉作为参考,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垂直段以前、颈内动脉水平段(岩骨段)以下。颞下窝径路C型,属于迷路前方径路。更确切地说,属于前耳囊(耳蜗)前径路。这是因为,耳蜗位于颈内动脉后曲的后上方。颈内动脉垂直段与水平段移行处,称之为颈内动脉后曲。
从耳鼻喉侧颅底医生所熟悉的颞下窝径路C型的工作范围来看,神经外科医生以及鼻内镜医生,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与做法。神经外科医生,从前外侧入路着眼,运用额颞眶颧入路,处理累及鞍旁、翼腭窝及颞下窝的病变。鼻内镜医生,从前方经鼻着眼,运用经鼻-上颌窦-翼腭窝-颞下窝径路,处理累及翼腭窝、颞下窝及鼻咽区的病变。当然,不同的做法,其行为决定于选择合适的病变(累及区域、大小等)。
耳鼻喉侧颅底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开颅组)、鼻内镜医生,虽各有其做事章法,但亦可以坐在一起讨论。多学科交叉(MDT)。颞下窝径路C型应用,主要受到鼻内镜拓展入路的挑战。
也谈与时俱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从基于岩骨次全切除的径路(ABC型),到鼻内镜拓展入路的应用,用时代发展的观点,客观分析学术现象,理性评价临床行为。
12
我对颞下窝径路(A、B、C型)的几点认识
1)颞下窝径路A、B、C型,不属于微创的手术入路。
在神经外科界,曾有一些医生持有这样的观点:尽管切口长、肌肉损伤重、骨窗大,但是硬膜内显露充分、操作轻柔,因而手术安全,安全便是最大的微创。即,不以切口、肌肉、骨窗等因素论微创。这些医生强调关注硬膜内操作,关注患者最终结局(安全)。
颞下窝径路A、B、C型,尽管有时涉及硬膜内操作,但其主要操作还是在硬膜外。按照神经外科的话语体系,颞下窝径路A、B、C型,总体归属为硬膜外入路。对于硬膜外入路,评论其是否微创,这时就要参考切口、肌肉、骨质等处理了。颞下窝径路A、B、C型,不属于微创的手术入路。
2)对手术医师的临床解剖学掌握,提出很高的要求。
耳鼻喉侧颅底医师,施行颞下窝径路A、B或C型,不但要掌握神经耳科解剖,还需熟悉:a. 神经外科解剖。如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Trautmann三角区域,其硬膜内对应的区域为桥小脑角。如此等等。b. 头颈外科解剖。例如,颞下窝径路A型,重点要实现迷路下区域、颈静脉孔区的显露。在显露过程中,要熟悉头颈部肌肉的附着、走行,要熟悉颈部大血管解剖等。c. 颌面解剖。例如,颞下窝径路C型,涉及颞下颌关节的处理等。因为颞下颌关节遮挡翼腭窝。
在神经外科举办的解剖培训班,有1~2名耳鼻喉侧颅底医生进行讲解授课,应是很受学员欢迎的。这对于神经外科医师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对于神经外科医生“知己所能、知己所不能”,很有裨益。现实意义:神经外科医生,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邀请耳鼻喉侧颅底医生加入到手术中来。
3)岩骨次全切除技术。
颞下窝径路A、B、C型,是基于岩骨次全切除技术的手术入路。这一点,无需多论。Ugo Fisch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此已有精彩著述。详见《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 Base》。
4)面神经移位。
颞下窝径路A型,为实现面神经前移位,有众多手术步骤进行铺垫,如腮腺内面神经的显露,如面神经膝、面神经水平段及垂直段的显露,又如新的面神经骨管的磨制、腮腺内面神经槽的构建等。面神经前移位,其目的有二:把面神经走行区视为障碍,搬走障碍,以利显露与操作;把面神经视为珍宝,为避免术中损伤,前移位,则实现妥善保护。
颞下窝径路B、C型,无需面神经前移位。但是,B型,为实现颈内动脉岩骨段显露等,需要断颧弓、颧弓下拉移位。C型,既需要颧弓下拉移位,也需要下颌骨髁突向下移位。
5)脑脊液漏的预防。
从外耳道封闭乳突骨膜瓣的制作,到咽鼓管口术中及时封闭,到B、C型颞肌下翻填塞术腔,再到腹壁脂肪获取填塞术腔等,这些都是预防脑脊液漏的重要措施。
施行颞下窝径路A、B或C型,如果手术医师不会预防脑脊液漏,那么还是不要施行类似手术为好。
6)面临的挑战。
颞下窝径路A、B、C型,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鼻内镜拓展入路的应用、耳内镜手术应用、神经内镜手术应用等方面。显微镜与内镜之争,在侧颅底手术方面,已经上演了。从哲学层面,合作,强于单干。
传统意义的颞下窝径路A、B、C型(Fisch做法),也是与时俱进的。如,颞下窝径路A型,据病情,可以采用面神经部分移位,无需面神经全移位。这自然会省去一些手术步骤。岩枕经乙状窦入路(POTS),也可被视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改良。
13
求真贵确
面神经到底有没有额支?没有额支。信手拈来几个依据:
1)王怀经教授主编的《局部解剖学》。在讲述腮腺区解剖时,曾提到面神经的分支。面神经颞面干(分支),支配额肌及眼轮匝肌上部。没有“面神经额支”之说。
2)M.G.Yasargil, Microneurosurgery in 4 Volumes, Thieme Stratton Inc, 1984. 在筋膜间翼点入路的话语描述中,曾有:The more superficial of these (superior layer) contains only fat, the temporalis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a large temporal vein. 此处的“the temporalis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可理解为面神经颞(肌)支。
3)The Rhoton Collection. 其中有一讲为额肌保护(Preserving the frontalis muscle),曾使用“the temporal branches of the facial nerve”,亦应理解为面神经颞支。
神经外科有些中文图书中,在翼点入路章节,时常出现“面神经额支”的话语表述,这是不准确的,是错误的。用一处细节,评价图书质量。使用面神经颞支,便是体现着求真贵确。
鞍隔与鞍膈,隔与膈之辩。
在鞍区解剖、海绵窦解剖、中央颅底区解剖等基础知识讲解之中,以及在垂体瘤、脑膜瘤等疾病的描述之中,有的图书使用“鞍隔”,也有的图书使用“鞍膈”。“隔”与“膈”的使用,尚不统一,有些混乱。笔者倾向于使用“鞍膈”,理由有二:
1)解剖学视角。参照膈肌,理解鞍膈。膈肌为界,上为胸,下为腹。膈肌有3个裂孔,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腔静脉裂孔。类比膈肌,鞍膈为界,上为鞍上,下为鞍内。鞍膈,也有裂孔(鞍膈孔),有垂体柄通行。当然,这从正常解剖角度,进行粗略的类比。
2)组织起源视角。有鞍结节脑膜瘤,也有鞍膈脑膜瘤。有膈肌病变,也有起源于鞍膈的病变。
有的医生或许认为,垂体瘤,向上生长突破“鞍隔”,此时使用“隔”,似乎更恰当。突破阻隔,向上生长。
笔者认为,还是使用“鞍膈”更为恰当。食管裂孔上疝、胸腔胃,此时的“胃”就是突破膈肌的。故云:垂体瘤向上生长突破鞍膈。
14
我对神经外科中文图书出版的几点期盼
1)书名与目录。
封面采用什么书名,需要编著者仔细琢磨。类似概念,书名决定了图书的内涵与外延。书名需与目录设置,前后吻合一致。例如,如果书名为“脑积水”,则需在目录设置上,围绕脑积水的方方面面,从基础到临床,进行全面系统阐述。如果书名为“脑积水的外科治疗”,那么在目录安排上紧紧围绕外科治疗展开就可以了。
在图书编写过程中,先有书名,还是先有目录,这并不重要。图书正式出版时,书名与目录,前后呼应才是重要的。珍惜书名,则需将目录中无关的内容删去。珍惜目录,则需对书名进行必要调整。曰:Coherence。
起好书名,编好目录,这实际是要做好宏观规划。
2)原创与创新。
在行文过程中,编著者争取多使用自己的话语,减少“剪切、复制、粘贴”等使用。按照自己的语言风格,逻辑清晰,分层次,行文运笔,一气呵成。注意使用自己的工作病例。所选用的病例,不能重复出现在其它出版物之中。
没有原创性的工作,自然创新也无从谈起。谈原创,实际是在谈诚信。
3)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神经外科中文图书,归属于科技图书这一大范畴。编写神经外科图书,其语言文字应用,要体现科学性、准确性、客观性。在此基础之上,争取做到有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主谓搭配不合理、成分残缺、表达含糊、引发歧义等,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的。究其原因,要么是编者的能力问题,要么是编者的态度问题。
对语言文字,应时刻存有敬畏之心。
4)拼写一致,减少错别字。
同一内容,在同一章节,应保持拼写一致。同一内容,在不同章节(全书),也应保持拼写一致。多一个字母,或少一个字母,看似偶尔粗心,看似小事,实际反映出态度不认真。
减少错别字。例如,必须与必需,一字之差,含义不同。再例如,将导管“走行区”,写成“走形区”,一字之差,相差何止云泥。
一本图书,如果多次出现错别字,这会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相应地,读者会减少购买收藏的欲望。已经购买的,也多半会将该图书随手扔至一旁,不再反复研读。
5)参考文献。
考据、义理、辞章。言之有据。根据参考文献,这是参考别人的工作,属于间接经验范畴;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则属于直接经验范畴。
重视参考文献的选取与编排。参考文献,多在章节末或全书末尾。轻视参考文献的编排,会给人虎头蛇尾之感。
15
神经外科医生的阅读
1)独立思考。信奉什么,就读什么,这不行;读什么,就信什么,这也不行。在阅读中,培养独立思考意识,不盲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读与写,相辅相成。只读不写,这不行;只写不读,这也不行。养成写读书笔记、工作笔记、会议笔记的习惯。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3)中英文并重。阅读专业图书,既要重视阅读一些英文经典原著,也要重视阅读一些中文精品著述。跳出专业阅读,读一读英文小说、英语美文,这对神经外科医生也是很有裨益的。
4)主动跳出神经外科专业阅读,走向文史哲等休闲阅读。处在学习提高期的医生,不能仅仅重视专业阅读,还应重视文科方面的阅读。文理兼修,融会贯通,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阅读结构单一,会阻碍医生的成长。
5)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培养批注习惯。存有批注的习惯,将促使读者专注于阅读,并促进读者的思考。即类似所谓之“Mark books”。单纯敲黑板、划重点,那不是真正意义的批注。批注的核心,应是表明读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