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店有座耀眼辉煌 、美观的张家大院
早就闻听家乡的张家大院,在近几年红火起来了,这里成了红色影视剧拍摄基地,先后有《铁道游击队》、《血沃丰碑》、《解放》、《生死十日》等20余部影视剧在该院拍摄,并偶有旅游团体光顾。2008年,张家大院被枣庄市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山东省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于好奇和内心对故乡的牵挂,星期天我来到了柴胡店镇小石楼村,重新审视这处建于清代、在当地昔日居首的古老宅院——张家大院。
张家大院位于滕州市柴胡店镇小石楼村内,是滕阳鸿儒、清代名士、国学音韵大师张畊的故居。始建于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距今已近231年,村里人习惯称其为“张家大院”。从这个院子里曽走出令其族人自豪、国人敬仰的两个人:一位是在国难当头时,毅然投身革命,并变卖家产为抗日队伍买枪买粮,开明民主人士、滕县人民副县长张瑞五;另一位是为了革命理想,在日本鬼子的酷刑面前视死如归、始终没有泄露党的机密,惨遭敌人杀害的革命烈士张兆谦。
当我走进张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触目惊心的衰败之景——残存的灰砖小瓦,坍塌半边的古屋楼梯厦沿,凌乱的枯草、垃圾……,古朴端庄的张家大院,历经200多年的斗转星移后,只留下一副千疮百孔的模样。也许是预想与现实呈太大反差的缘故,一时,惋惜和伤感充盈于内心深处,脚步变得踌躇而沉重。
张氏家族在该地区可谓是名门望族。据张畊第六代孙张鹏坤先生介绍,其先祖是明代万历朝首辅张居正,当年张居正死后,惨遭抄家、流放,后其分支移居柴胡店,先在柴胡店村建造了府邸,置办了土地。后裔张畊,字余三,号芸心,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享年80岁。滕县孝八社(今滕州市柴胡店镇)小石楼村人氏。出身“滕县八大家”之一的书香门第。高祖至祖父,皆滕县博士弟子。父亲张敬祖,曾任州同知。张畊轻财好施,性情闲适恬静,从早到晚读书不倦,并遂绝意仕途,超然尘外,搜罗古籍,博览群典,著书立说,为弘扬汉字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勤奋好学,记忆惊人,有“过目不忘”之才。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有关他刻苦钻研学问许多故事。他所著《古韵发明》、《切字肆考》,以《说文解字》为根源,以清代思想家、文字学家顾炎武,经学家、韵学家江永,哲学家、音韵训诂学家戴震三家之说为基础,推广扩充他们研究未尽的意蕴,并对其著作认真剖析,使古文字学理论更加精密,受到许多文学大家的高度评价。张畊藏书万卷,才学百斗,办私塾、授国学,广结天下有学之士和社会名流。是当地的鸿儒名人,《滕县志·人物志》(卷八)、《柴胡店镇志》均有张畊的记载。据传说当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鲁南地区下船接见当地的官员时,滕县、峄县两个县令都曾向乾隆皇帝介绍了张畊的学识、人品。当乾隆皇帝了解到张畊的情况后,对他大加赞赏,并有意提拔张畊到京城去做官,但被张畊婉言谢绝。原因是:“其先祖张居正贵为明朝首辅,世受皇恩,虽曾遭冤屈,但也是天子听信馋言所致。清廷乃满族外夷,强占华夏中原,应是汉人的仇敌。一臣不事二主,吾岂能与此为伍。否则,岂不被他人、后代耻笑”。张畊24岁时,在其属地现小石楼村不惜斥巨资营造宅第,当时叫“石家楼别墅”。后成张氏家族分支宅第,有东西5个分院、30余处四合院、220余间厅室组成,总占地120余亩。坐北朝南五座门厅高矗,门前古槐参天,拴马桩林立。西院大客厅建于高台之上,雄伟壮观;中院“腰楼”高达五层,可俯瞰村子全貌。
张畊因喜欢读书、著书,有专门放书的10间楼,固该村名一度曽被称作“十间楼”。据传说当年(1926年)直奉大战在柴胡店地区的一次血战前,直鲁联军曽光顾张家,当时正值夏季连阴雨,道路泥泞坑洼,车马炮无法行走,兵勇们就动用了张家10间楼的书籍,铺了整整几十里泥路上,才顺利过去。东大院东南方设有二层护院炮楼一座,曾是当年伪奚仲乡自卫团的所在地。院东首大坑的东面为大气非凡的张家祠堂。张家大院的厅堂楼阁,均为悬山砖木结构,青砖小瓦,古色古香。各院间洞门曲径,青砖铺地,奇花异草黄杨修竹,景色宜人,其规模居当地之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滕县六区区委曾经设在张家大院的西大院。1946年春,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二十四团政委杨广立将军率领该团在张家大院驻军半年。
解放后,张家大院收归国有,西大院建起了小学,中大院为国家粮库。张家大院先后毁于解放战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现仅存中大院内四合院3处,计有厅堂20间,占地20亩。在张家大院5个分院的建筑中,它备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当时聘用了外地的工匠作指导,集当地的建筑精英高手的智慧为一体,吸收明清两朝建筑的优点。属典型的北方套院式建筑,分为一、二、三进院,最后是堂楼。房屋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房屋结构外形庄重大方,坚固耐用,院内形态各异的石雕、木雕、砖雕构思巧妙、刀工精细。
置身于空旷、阴暗的客屋里,恍惚间,我仿佛窥见了历史的那束光亮,嗅到了一股儒家的气息:夜幕降临,风尘仆仆的一队人马驾临张家大院,一时间“贵客临门”的传报声,穿越多门在大院里回响,客屋开启内门,挂匾、升灯,恭迎儒家来客。当年的盛况,已随时光而逝。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古薛先民在鲁南大地留下的人文景观极其贫乏,而能集中体现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特点、民俗风情的张家大院应是难得的一处。然而,那个真正耀眼辉煌而完整、美观的张家大院,却渐渐地从我们的视线中无奈地远去了。值得欣慰的是,近闻上级组织了解此情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决定投入资金对现存的建筑进行修复。
告别张家大院,走在薛河古道高高的堤岸上,再回首,小石楼村已隐在苍茫的暮霭之中,莫能辨之。此刻,我脑海中却又分明闪现出一处楼房鳞次栉比、花木簇绕、古气盎然的景象来。当然,这是臆想,但我却希冀能成为现实。
作者:石正祥 微游枣庄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