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撕毁伊核协议,竟是为了一段“三角关系”?
退出伊核协议,
美国有何考量?
以沙亦步亦趋,
原因又是什么?
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5+1”(联合国“五常”+德国)和伊朗在2015年7月14日于维也纳达成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将对伊朗实施最严厉的经济制裁。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签署总统备忘录。
伊朗是中东大国,和伊朗闹僵的话,美国在中东地缘政治领域势必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才能维护自身利益,确保地缘政治走向有利于(或至少不有害于)自己。
正因如此,从里根政府到奥巴马政府,无论哪个党派上台执政,美国都曾试图和伊朗建立、保持某种程度上的相互联系和接触,而不“把事做绝”。
那么,是什么让特朗普一改前任政府的一贯做法,执意退出伊核协议?
历史的纠葛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当年11月4日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伊朗扣留为人质。
▲ 1979年11月4日,伊朗学生试图爬越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围墙。
美军解救伊朗所扣本国人质的“鹰爪行动”以失败告终。这场人质危机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
尽管在里根就任总统后,所有人质被释放并交给美方。但由于人质事件以及此后双方长达近40年的相互隔阂、争吵和对抗,美国从政坛到民间,存在着普遍的对伊朗不信任感(伊朗对美国也同样存在这种普遍的不信任感)。
因此,当奥巴马签署核协定时,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一片责难之声,除了党派对立因素,前述情结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原因。
而特朗普正是抓住了美国国内对伊朗的敌视心理,借退出伊核协议,提高自己在国内的支持率。
打造“铁三角”
美国如此决绝地退出伊核协议,在很大程度上和“铁三角”的形成和作用息息相关。
所谓“铁三角”,指特朗普时代美国致力于营造美国—以色列—沙特轴心,力图展开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
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已是众所周知,特朗普早在上台前就着力和以色列总理、右翼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胡发展密切关系。而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犹太裔)则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台后,特朗普让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甚至不顾方方面面的强烈不满,执意将驻以色列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都表明其对美以关系的重视。
再说沙特,特朗普上台前一度对其王室啧有烦言,但上台后很快“转向”。以去年访问沙特为转折,他公然默许现任国王萨勒曼和王储穆罕默德·萨勒曼·萨乌德父子推动“家天下”的种种争议性做法,任由其对“小兄弟”、同样是美国盟友的卡塔尔用强,也支持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打击也门胡塞武装。
这一切,无非是想让三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铁三角”另两角(以色列和沙特)也互动频频。
以色列政府一改惯例,屡屡发表对沙特王室的赞赏之词。沙特则投桃报李,4月2日,王储穆罕默德公开宣称,以色列“有权在巴勒斯坦国旁边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这让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明确承认以色列有权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国家的阿拉伯世界高级人物。
以色列和沙特的心机
与美国相比,以色列和沙特更加仇视伊朗,更希望伊核协议瓦解。
以色列在中东虽然四面树敌,但真正忌惮的只有两个对手——西边的埃及和东面的伊朗。
历史上,埃及曾和以色列打了四次仗。以色列在美国帮助下设法和埃及单独媾和,拆散埃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间的联盟达几十年之久。
因此,以色列和埃及虽然关系一般,但再打起来也不太可能。
那么,对以色列来说,最忌惮的国家就是伊朗了。
伊朗的国家实力和号召力都很强大,其扶持的黎巴嫩真主党对以色列本土构成了直接威胁。以色列几次出兵但都无功而返。
借着伊拉克战争和叙利亚内战之机,伊朗的势力扩张到这两个国家,并且连成了从德黑兰到贝鲁特的“什叶派之弧”。这令以色列第一次感到芒刺在背。
沙特不仅和伊朗是波斯湾地缘政治的直接死敌,还是石油市场的竞争对手和教派矛盾的对手。历史和现实的矛盾交织纠缠。
伊朗被制裁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分配给伊朗的石油生产配额就由沙特获得,伊核协定放宽对伊制裁,直接的损失者就是沙特。
同样,伊朗搞“什叶派之弧”,和在全球范围内推销瓦哈比教义的沙特针锋相对,但沙特又自忖绝非伊朗的对手。因此,沙特需要美国对付伊朗。
正是以色列和沙特投其所好、推波助澜,才让本就有撕毁伊朗核协定之心的特朗普不顾其他国家强烈反对一意孤行。
美国的考量
以色列和沙特的如意算盘,是让美国通过制裁削弱伊朗,最好再挑唆美国直接对伊朗动武。
不过,特朗普并没有在中东大举增加投入的兴趣,其在伊朗问题上迎合“铁三角”不是为了做“加法”,恰相反,是为了做“减法”。
美国的考虑是,利用以色列和沙特的积极性确保美国在当地的战略利益,从而减少美国直接投入。
近一段时间,特朗普持续减少在伊拉克等地的介入力度,并扬言从叙利亚撤军,奥妙就在于此。
单边退出核协定前,美方两次放风,称“不希望和伊朗发生全面冲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提醒“铁三角”的另两位:“想让美国为你们充当打手,办不到”——而没有了美国这个“破城槌”,另两家也只能是维持现有不战不和的格局。
▲ 伊朗总统鲁哈尼和俄罗斯总统普京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和俄罗斯隔里海相望。美国对伊朗威胁过甚,会促使伊朗更明显地倒向俄罗斯。
而自二战以来,美国对介入与核大国苏联(俄罗斯)毗邻国家的武装纷争始终小心翼翼,这种谨慎也适用于对付伊朗。
“铁三角”的尴尬
由于负责监督核协定落实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一再表示“伊朗基本履行了协定义务”,而美国以外的“5+1”国家、大多数美国盟友、联合国和欧盟等也对美单方面退出协定表达了不同程度的不满,这让“铁三角”陷入孤立,而伊朗“愤怒但不退出”的应对也让“铁三角”处境尴尬。
▲ 5月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发表声明表示,经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实与审查,伊朗履行了伊核协议中的相关承诺。
以色列并不直接与伊朗接壤,最令其忌惮的“伊朗元素”是伊朗盟友——黎巴嫩真主党的威胁。
就在美国退出核协定前两天,黎巴嫩立法选举结果初步出台。尽管“铁三角”屡屡发出露骨威胁,真主党及其盟友仍然获得了历史性胜利。
真主党议席超过1/3,可直接阻击任何不利于本方的重大立法提案,加上同盟者后,则议席过半,成为黎巴嫩政治舞台当之无愧的头号主角,这表明一味用强、施压很可能适得其反。
至于沙特,其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已令阿拉伯世界侧目,巴勒斯坦出现了焚烧沙特国王父子画像的行为,包括海合会“小伙伴”在内的其他阿拉伯国家也顾左右而言他。
如果继续在“铁三角”关系上走得更远,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号召力可能会减弱,其国内的政治基础也可能受到动摇。
正因如此,除了附和美方退出伊核协议外,沙特王室对此事比较低调。
特朗普有“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习惯,当初威胁撕毁核协定的目的之一,是试图以一个对美更有利的新协定替代现有协定。
可以预见,未来90~180天的“过渡期”内特朗普会软硬兼施,极力试图达到这一目的。
从这点考量,至少在这段时间内,美国非但不会直接对伊朗动手,还会尽量约束“铁三角”另两方“不要太过火”,以免坏了自己好事。
因此,“铁三角”和伊朗间的矛盾仍将主要通过以美为首的禁运、制裁和外交孤立表现出来。
从长远看,由于特朗普政府想在中东地区“加压减投入”,而以色列和沙特却希望美国“加压加投入”。“铁三角”的运作想必会出现“润滑不灵”的尴尬。
撰稿 / 陶短房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编辑 / 张晶
图片 / 网络
制作 / 高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