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皇帝在位时间六十一年,是历史上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一生武功杰出,文治也很善长。在其执政期间,国土面积达到中国最大的时期,所以称他为千古一帝。

一、康熙年青时宏图大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平内乱,安人心。十六岁铲除鳌拜,二十岁平定三藩,兴修水利。

2、抗外侮,求一统。收复台湾,抵抗沙皇侵略,西征蒙古,扩大了清朝的版图,国土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土地面积最大的时期。

3、少年老成,学有多长,会好几门外语,是一个聪慧的君主。

二、康熙既有无情的铁腕,又有侠骨柔情的心肠

康熙对于大清江山的长治久安,是十分重视的,如果有谁影响到江山一统的时候,他是绝不留情的。无论是外国的侵略还是内部的生变,他都会毫不留情地给予铲除和斗争。但康熙又不是冷酷无情的铁石心肠,有很多时候他都表现出柔情一面。

1、既注重人才使用,更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康熙在位期间,用了不少的人才。但他更关心百姓的生活,兴修了不少水利,为治理黄河,派人沿黄河溯源而上,找到黄河源头,并绘成图纸,形成了中国第一张有关黄河水情最完整的资料。为鼓励增长人口,规定对新生的人口不纳入交税范围之内,极大地调动人老百姓生儿育女的积极性,人口由康熙初年到末年增长一倍多。在古代农耕时代,人口即是生产力,一个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就多,就能丰衣足食,中国现在13亿多人口,与当时康熙皇帝提倡生育是密不可分的。

2、尽量不杀人。康熙在平定各方势力后,转而改为柔性管理,尤其后期执政,对大臣从来没有动过杀人念头,最严厉的处罚就是摘除官帽回家休息。在九子夺嫡大戏中,尽管阿哥们闹得很凶,有的令他极度失望,但他也没有象雍正那样大开杀戒,而是以关进宗人府反省。晚年在追缴国库亏空时,对一些早年有功于自己的身边人,还拿出自己和银子给大臣还债。

三、康熙对汉文化领悟较深,并把汉文化列为治国之基

1、康熙深通多种文化。他父亲是满人,祖父是蒙古人,母亲是汉人,他一身集三个民族的文化,所以康熙既能文,又能武。既有汉儒的文雅,又有蒙古族的豪放,还有满人的骑射之长。晚年对国外文化接触较多,和一些到中国的传教士成为朋友,欧洲国家当时在华的人员达到20多万,有的甚至定居在中国,外国文化对康熙也有一定影响,所以康熙的文化底蕴是当时是任何人所无法比拟的。

2、康熙以汉文化为统治之主。他有过多种文化的学习,有比较才有鉴别,他感到在他所了解的这些文化中,还是汉文明最为先进可用,对治国最为有效。所以他一直继承明朝的法例,明朝虽然灭亡,但他认为明朝的不少的东西还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比如,早朝制度,就是从明朝那里学来的。后来的清朝继位者无一不是以汉学为治国之本。

四、康熙处理问题深思熟虑,从不仓促决定

1、以极大的耐心对待收复台湾。自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的后人打着反清旗号,一直不肯和祖国统一。康熙用了十多年不断派人去和台湾谈判,但郑氏家族不肯就范,并提出要和朝鲜等国一样待遇,只做番国,不做臣子,这样的话,台湾就会从中国分裂出去,迫于无奈,康熙决定武力收复台湾。台湾收复后,康熙明令郑家父子不是反叛,对郑的手下该当官的当官,该奖赏的奖赏,使台湾很快平定下来。由此可见康熙的良苦用心。

2、在对待汉人官员任用上,不再沿用原先的汉人做事,满人监督。他感到这是对汉人的不信任,容易引起汉官的反感。很多重要岗位也都用上了汉人,这使得一部分满人有意见,但康熙不为所动,因为他深知汉学的精深,满人是学不来的,马克思说过:“一个野蛮民族征服一个文明程度比它高得多的民族,最终一定会被这个民族所同化。”康熙也许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无论从政事处理上,生活习惯上,大部分都沿用了汉族的习惯。清朝之所以能够延续200多年,康熙用汉、重汉、承汉的做法起了关键的作用。

3、在立太子问题上,也是反复考虑。尽管太子第一次犯了错,但还是给了他机会,再次恢复他太子位置。表现了康熙宽广的胸怀,要不是因为太子谋反,康熙不会废除太子之位,为了解下情,康熙发明了密折制度,通过一些信得过的官员,直接向他写奏折越级报告地方事务,这使得康熙能够准确了解下情和民情,这一制度从此后任都用上了,对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所以康熙被后人认为千古一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