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15分钟思考月攒4万:你看不起的方法,往往非常挣钱

01

朋友手下新负责的一个部门,经常要结合公司的市场活动,做一些选品的工作。

每每这时,全部门就会打起加班战,对接了3、4家设计公司,几百个商品放上来,A说这个乳液好,B说那个书签好,C说背包不错啊,要是我孩子参加活动就会喜欢……

但过去几年,活动做得再大,售卖效果就没稳定过,简直是撞大运一般。

朋友刚接手这个部门,跟部门负责人反复强调你们需要做市场调研,需要做横向对比,需要做目标客群分析,然后再选品便会容易很多。有了数据、逻辑的支撑,不是像现在这样根据个人喜好瞎选了。

可是这个部门这么做事惯了,一时半会真改不过来。谁都觉得去做市场调研、客群分析什么的,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连部门直接负责人都这么认为。

且因为他们日常还有别的工作,时间本来就紧张,尤其旺季,几乎是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时的节奏,他们觉得朋友这么要求是强人所难。

朋友说:“其实,他们要是真做了前面几步,加的班肯会少很多啊。哪用放几百款商品,一起纠结颜色、图案、字体,兜兜转转反反复复。”

我是非常认同的。

何况,时间就是金钱。就按平均时薪30块算,一个团队10个人,每周每人加班30个小时算,一个月每人加班120个小时,一个月就浪费掉将近4万的经济价值!何况旺季还不止一个月!

加班的这时间,是陪伴家人不爽,还是搞搞副业不香?

02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匆忙行动,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不愿意花时间做统筹规划。看似是直奔主题,选择了省时省力的捷径,其实你不知道的,是这条“捷径”上荆棘密布,需要你花更多时间善后。

就比如我写文章。

有那么几次,我因为去医院排了一整天队,或者因为接待了突然到访的朋友,而耽误了写文章。心里比较急躁,想快些写完,便省去了写提纲的步骤。

我以为心中素材也有了,论点也想清楚了。可事实证明,省去了用来进一步梳理思路的提纲,简直就是灾难。我的写作速度不仅没有提高,甚至还出现了堆砌一堆案例后不知如何继续,文章有肉没有骨头。

于是只好翻回去写提纲,再把刚刚写的文字,按提纲的逻辑重新整理。

再比如,我们因工作繁忙而放弃锻炼身体。

看似当下是划算了,腾出了时间多做工作。可是放到几年、几十年的人生中呢?省下的健身时间,会在医院排队中,会在饱受病痛折磨的低效中,还回来。

所以,生来急性子的我,这些年一直在刻意锻炼自己不急不躁的心态。因为时间焦虑,总会让我们做傻事。

现在公司都强调执行力,很多人都get了接到任务马上去做的理念,却忽视了先想好再做,才能拿到预期的结果,才能事半功倍,这才是真正的执行力。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先花55分钟,来弄清楚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朋友下属的部门,只知道领导交给了自己选品的任务,却没有想清楚选品的关键是分析目标客户需求,了解市场。以为直接选品是直插主题,其实就是不明白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落得个事倍功半。

 03 

之前网上关于996讨论的火热。

其实,有人说不合理,但市场供需不平衡在,短期也解决不了;有人说年轻要牺牲生活努力奋斗啊,其实也都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

但我觉得,其实强制996最大的伤害,是让员工陷入时间稀缺。而在我们年轻时,在我们一无所有时,时间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本。

努力的姿势不正确,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反而跌入没时间思考、复盘,而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恶性循环,错失成长的机会。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讲到很多发人深省的例子:

美国消防员80%的死亡,不是发生在火灾现场,而是发生在去火场的路上。接到出警通知时,他们便时间稀缺状态,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而这时,重要不紧急的系安全带会被遗忘,于是消防员在急转弯时被甩出消防车殉职。

美国穷人每天花大量时间解决和生存相关的紧急事务,没办法腾出精力去关注有长期效用的事情。他们忽视孩子的教育,不接种疫苗,不买保险,不储蓄。于是,本来脆弱的家庭越发暴露在高风险中,有一丝风吹草动就崩盘。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也曾在底层体验生活,把亲身经历写成了《我在底层的生活》一书。

她做餐馆女服务员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她的低薪同事,宁愿注在日租金40美元的旅馆,也不选择500美元一月的公寓。询问下来,因为她一直没办法攒够一个月的租金和押金。

而很多低薪从业者,为了支付基本的生活开支,必须打几分工,把所有能卖的时间按小时卖掉,根本没有时间思考长远是事情、没时间成长,也就没办法脱离底层生活。

稀缺带来管窥心态。我们专注在最紧急的事物上,没办法站在更高的角度布局,永远在奔跑追逐,永远在还欠下的债,不断做出有损长远价值的决策。

04

我自己是急性子,兴趣广泛,执行力很强,其实是很容易陷入时间稀缺的一类人。这些年,我也在摸索让自己尽量远离时间焦虑的方法。

1. 少设置几个紧急的deadline

很多书都告诉我们,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我也认同,但是到具体应用中,还得分人分事,也得有设置技巧。

deadline最大的作用,其实是在一段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给我们树立一个目标,帮助我们用倒推的方法,把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克服对深度学习/工作的恐惧。而非拖延症患者临时抱佛脚的应急工具。

如果你总是面对一个接一个紧急的deadline,那就又回到了时间稀缺的死循环。

2. 一个阶段只做一件事

想要少几个紧急deadline,合理安排时间,其实要从源头做起,给我们要做的事情做减法。

我们都有日常的工作要做。还想学习、还想成长、还想睡懒觉、还不想放弃娱乐。可一天就24个小时啊。

给生活做减法,一个阶段只做一件事,是我这两年自认为做得最正确的事情之一。

这一件事指工作之余我想完成的、需要专注力的“大事”。

比如这3个月我想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我就不会额外安排健身,当然常规的散步、跑步不算;比如我总腰痛颈椎痛,这3个月我想集中锻炼腰腹力量,给颈椎做理疗,每周要花好几个几小时那种,我就不会再安排额外的其他学习。

我近期除了常规的工作之外,在学习拍视频。我业余时间也就只有这一件“大事”。不会再额外去学语言、去学化妆等等。用几个月时间等这项事情我熟悉了,能变成常规工作了,我才会去再安排其他新鲜的“大事”。

我们都有大堵车的经验。大家抢着过,谁也过不去。不如一辆辆来。

学习成长也一样。一样样来。时间充足了,心态好了,比在每天的24小时里大堵车,来得高效。

3. 不要因恐惧而把时间填满

很多时候,我们不断行动,不断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根本闲不下来,是因为内心深深地恐惧。恐惧自己没有进步,恐惧自己被飞速运转的社会落下,恐惧面对自己内心的空虚。

身边很多人都讲过有类似的体验:赶紧急项目,忙忙碌碌几个月没休息。交付了成果,突然有个完整的周末,竟然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于是又用手边能想到的一堆事情,不管是学习还是娱乐把这两天塞满。

这样是填塞,让我们逐渐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还拿前面选品的事情说。你去做前期的分析调研,是需要做深度思考的,而这个思考的过程,产出也是不确定的。习惯用行动填满时间的人,本能地会跳过思考,直接进入选品操作本身。起码大家在开会,在讨论,有立竿见影的成果。

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大抵如此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