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敬东坡

宋代段子:苏轼去世几十年以后,洪迈出生。尽管如此,在洪迈看来,苏轼依然是鲜明而有巨大影响力的前朝文人。从《夷坚志》大量有关苏轼故事的记载来看,洪迈对苏轼还是景仰钦佩的。

【原文】:

绍兴二年,虔寇谢达陷惠州,民居官舍,焚荡无遗。独留东坡白鹤故居,并率其徒,葺治六如亭,烹羊致奠而去。
次年,海寇黎盛犯潮州,悉毁城堞,且纵火。至吴子野近居,盛登开元寺塔见之,问左右曰:“是非苏内翰藏图书处否?”麾兵救之,复料理吴氏岁寒堂,民屋附近者,赖以不爇甚众。
两人皆剧贼,而知尊敬苏公如此。彼欲火其书者,可不有愧乎!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铁冠道士||东坡雪堂||东坡书金刚经||齐安百咏||巢先生||陈苗二守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虔州(江西赣州)巨寇谢达攻陷了惠州(广东),不管是百姓人家还是官府衙门,都被焚烧扫荡一空,唯独留下了苏东坡的白鹤故居。不仅没烧,谢达还带着手下,重新修葺整治了六如亭(东坡遗迹),之后,谢达还烹羊祭奠了东坡才离开。
第二年,海寇黎盛进犯潮州(广东),把城墙全部摧毁,还纵火焚烧城池。火就要烧到吴子野的住宅了,黎盛正好登上开元寺塔,看到这情况,就问左右:“那儿是不是苏内翰(苏东坡)藏图书的地方?”得到确定答案后,黎盛马上带兵救火,又把吴家的岁寒堂重新整修,附近不少百姓的房屋因此得存。
谢达和黎盛两人都是大盗贼,连他们都知道尊敬苏东坡,那些要烧掉东坡书文的人,难道不惭愧吗?
【祥宏点评】:故事说的“盗”,指的是盗匪强人,谢达和黎盛这类人在宋代又被称为巨(剧)寇、巨(剧)盗。他们趁着天下大乱,纠集徒众四处打家劫舍、攻城掠地、涂炭百姓。高宗绍兴二年,正是天下大乱,北宋南宋刚刚交替之时,社会上这种强人众多,老百姓都很倒霉,大量故事讲到这种情况。强人们之所以放火,是为了掩盖抢掠的罪证;苏东坡的白鹤故居就在现在的白鹤峰脚下,这地方是惠州名胜,有个东坡祠。当年,苏东坡被贬到广东惠州,在这地方住过两个月,他在这儿盖了间房子。东坡离开惠州后,这地方就成名了,历代惠州地方官都会跑到白鹤故居拜谒一番;六如亭,在当年惠州西湖旁边,苏东坡的侍妾王朝云先去世了,苏东坡在六如亭柱上写了一副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副楹联包含着一个“不合时宜”的故事:有一回,苏东坡指着自己的肚子问一个丫鬟:“你说说这里面都有什么?”丫鬟说:“您的肚子里全是学问!”苏东坡笑着摇头,再问另一个丫鬟,丫鬟说:“学士的肚子里是满腹文章!”苏东坡还是不以为然,当问到王朝云,王答道:“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听后哈哈大笑,于是感叹:“还是朝云理解我!”;吴子野(名复古)当时在潮州有处房子,他在潮州的时候跟苏轼兄弟关系密切,他们经常在这处宅子讨论学问,这就是故事说的“东坡藏书处”;潮州开元寺,非常有名的寺庙,现在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些想烧苏东坡的书的人,指的是北宋后期官场上苏轼的政敌。洪迈的意思,这些“政敌”们还不如这两个巨寇,也说明苏轼在当时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内翰,指的是翰林学士。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43-《夷坚志》涉猎的地理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