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死前顿悟,留给儿子的一首诗,首尾两句相同,却成了千古名作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网络上有一句话是说:我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才显得珍贵。

因此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说出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迷茫与困惑:追求人生价值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呢?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呢?

关于人生的意义,没有谁能比苏轼还说得清。

1.苏轼临死前顿悟,留给儿子一首诗

林语堂先生曾形容苏轼: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文豪、大书法家、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皇帝的秘书、酒仙、专唱反调的人、诗人。

这位坐在宋代词坛头把交椅上的苏东坡,确实有太多的身份,而最难得的是他总能在人生不同境遇中,随意切换自己的身份。

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人大家,苏轼精通儒、释、道,创作了很多带有深刻哲理的禅意诗,而这首《庐山烟雨》是苏轼临终前写给自己小儿子苏过的一首哲理诗。

当时苏过受诏将前往中山府任通判,而此时,苏轼也恰好结束了在海南的贬谪生活,踏上了回京之路。

回首往事,苏轼不禁感慨万千,他一生坎坷,大半生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曾几何时,他也是满腔热血,壮志凌云。但他也到了身老体衰,万事消磨的时候,对人生自然有了一番不同于年轻时的感悟。

作为父亲,苏轼写下这首诗作,也是希望儿子能够对人生有所领悟,少些挫折坎坷。

2.首尾相同,却成了千古名作

《庐山烟雨》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首尾相同,却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一般人往往只能读懂前面3句,而读懂4句的堪称高手。

在诗歌中,他不提自己为官经历,而是以“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两处风景代指,既具禅意,又很唯美。

大体意思就是:在他看来,庐山的烟雨,浙江的钱塘大潮都是世所罕见的美景,像许多人一样,他曾经对此充满了向往,若不能亲临观赏,想必会是一生的遗憾。

可当他亲眼看到了迷蒙的庐山烟雨,壮阔的钱塘大潮,却发现也不过如此罢了。

那么当初为何会那般向往呢?

庐山烟雨还是原来的庐山烟雨,钱塘大潮也还是原来的钱塘大潮,它们并没有变化,变的只是我们的心态。

而当我们把心态放平,它依然以本相存在于那里,可我们的心却由“物”入“悟”,体会到了禅的意境。

虽然第1句和第4句一字不差,两者寓意却是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第1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只是平铺直述把美景列出来,第4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却已属于禅境。

苏轼也曾汲汲于功名利禄,几十年官场的起起伏伏,让他明白了: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他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会以“庐山烟雨”为喻,教儿子莫要执着于官场功名,这是一个老父亲的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令人感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