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09条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见《论》.第209条)。
作者:蒋远东
这是一个用大便硬不硬判断用承气汤的条文,讲了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的原文是: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简单的说:大便一定要硬才可攻,大便不硬不可攻;大便硬的标志是发潮热。
这里的潮热就是日晡所发潮热,热势迅猛,一浪高过一浪;手足濈然汗出,是从手指头到手臂,从脚趾头到腿上都是汗。至此讲了两个大便已硬的标志,一个是本条的发潮热,二是208条手足濈然汗出;这两个标志都是可攻的标志。
第二个内容的原文是: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简单的说就是:是不是有燥屎,用小承气汤试,服小承气汤后放屁有燥屎,不放屁没有燥屎;有燥屎的可攻,无燥屎的慎不可攻。这里的无燥屎包括大便初头硬,后必溏。这是判断阳明病有没有燥屎的方法。
若不大便六七日是说这个病没有转变,还停留在阳明阶段的。恐有燥屎是怀疑这个阳明经病在往阳明腑转。究竟转没转,这里没有发潮热,也没有手足濈然汗出的标志,这个时候只能用药验,即用小承气汤来验。少给病人服一点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说明有燥屎,不转矢气说明没有燥屎。转矢气可以用大承气汤攻,不转矢气就不能用大承气汤攻。这里的转矢气就是我们俗称的放屁。
小承气汤是由大黄、枳实、厚朴这三味药组成的。大黄引热下行有穿墙倒壁之势;枳实、厚朴都是下气之物,而且下气之力也是非常迅猛,所以,这里说少与小承气汤;有腹胀满喝多了能除胀满,没有腹胀满喝多了会耗气。正常的情况下,少喝一点也不影响啥,所以,这里采用了一个保守的办法就是少喝一点来验证一下有没有燥屎。如果有燥屎,服一点小承气汤,其气很快就会顺肠而下直出体外,即转矢气。如果没有燥屎,少量的小承气汤就会被大便吸收,即不转矢气。
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服了小承气汤后,小承气汤就会被后必溏的大便吸收了,故不转矢气。不转矢气说明这个大便还没有结硬,所以就不能用大承气汤攻。因为,大承气汤是专门攻燥结的。所以,本条文最后又专门叮咛道,不转矢气慎不可攻。攻了之后,这个阳明热证就会转成阳明阴寒证,即阳明中风转成阳明中寒。第190条讲: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本条的: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就是攻后阳明中风变成阳明中寒了。
第三个内容是本条文的点睛之笔,说: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这里的渴欲饮水,水入则哕是胃热。胃(里)有热才欲饮水,胃(里)有热才会与水则哕。《太阳上篇》第74条讲: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由此可见,本阳明病是一个太阳中风因转属阳明病引起的渴欲饮水,水入则哕。
五苓散是一个利水除湿的药,水、湿都是寒性的,服五苓散后不哕了,即水逆证消失了,结果又发热,这个热是太阳中风因转属阳明的一个本来面目。太阳中风因转属阳明是要发热的,因为,水逆是正邪交争,寒热交错的结果,是湿热,大便溏稀。服了五苓散后,湿热解除了,阳明外证的胃中干燥也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大便复硬而少的来源。
服五苓散后,湿热被解除了以后,一定要等到大便硬或者大便少的时候才能用小承气汤来和胃、清肠胃上的热。因为,小承气汤是清小肠热的。如果把肠胃比作三焦,胃就是上焦,小肠就是中焦,大肠就是下焦,用小承气汤清小肠热实际上是承上启下。以水4升,煮大黄、枳实、厚朴,少点少点的、不拘时间的服,即为以和胃气。
有表里证的时候,一定要先解表而后在攻里,解表宜桂枝汤,攻里宜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