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下班
◆ ◆ ◆
岁月留痕
上班下班路
文|杨静
学校有东、中、西三座大门。这个学期,我突然发现,我上班这么多年,行动轨迹居然可以清晰地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从东、中、西三个大门进校出校、上班下班。所谓“无巧不成书”,我决定写写这有趣的巧合。
东门
先是住在碧桂园教工小区。此碧桂园非彼国内房产名企碧桂园,名字大概是因为小区内有一些桂花树而起,但是我在这个小区居住期间,并没有闻到桂花香味。小区在学校的最东端,南倚青龙山,小区与东门之间隔了一座应该是属于青龙山余脉的小山包,所以到东门得绕行,要么往北边绕,要么往南边绕。这两个方向我当年可是都走过很多次的。
往南边的路,完全就是贴着青龙山脚下,可以通到正对东门的主楼,当时我们学院的办公地点就在主楼。后来这条路边,建起了两栋人才公寓,是专门给新进博士住的。过了几年,公寓住满了,学校又准备在西门外的地方建人才公寓,真是到处见缝插针。
往北边出小区的路,经过三栋叫ABC栋的女生大院,似乎里面只住着女生。当年我住在这儿的时候,冬天在宿舍卫生间洗澡冷,还专门跑到女生大院的澡堂洗澡。说是澡堂,其实是一个个很小的隔间,大概就一平方的空间,因为小,所以热量不容易散失,洗澡也就不会觉得冷。我不知道这种简陋的澡堂现在还开不开,也忘记了多少钱一洗,反正很便宜,我在那里面洗澡已经是2004-2007年间的事儿了。
然后来到两栋与桂林北路平行的楼房。一栋叫红五楼,因为它的外观是红色,又是五层,由此得名,年代久远,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块块垒砖。另一栋叫湖滨楼,就因为它在磁湖之滨。感觉愿意住在这两栋楼里的人应该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怀旧的人,不想去住新房子、电梯房。这两栋楼的外观虽然和碧桂园小区的完全不同、距离也有点远,但也统归到小区管辖。我希望学校能把它们拆了重建,毕竟是呈现给外界的一道门面。
过了这两栋楼,就到东门了。但东门附近的X楼,不是我们上课的楼,要去上课,还得继续往西走,走到中门的J楼,才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记得J楼刚建成的时候,我们好不习惯要走那么远,于是有人建议在主楼广场下的拐弯处等校车。每天早上,校车会在这里放下在主楼上班的人,然后调头去中门,所以,赶这个点的校车是一件既可以让人轻松但又会让人麻烦的事情,轻松是去J楼的路不用走了,麻烦是得等校车,去早了累,去晚了车就跑了。我现在还记得和一位政治女老师一起等校车的情景,我们都拿着在一食堂买的馒头啃,我听到她说天天吃食堂的馒头都吃腻了。
是的,在女生大院外有一间食堂,叫一食堂。其实从碧桂园小区出发,还有中间一条路,就经过一食堂,再经过小山包的正南面,到达主楼前的广场。话说这个小山包中还有一间亭子,但我却从来没有上去过。什么时候也上去瞧瞧,顺便再把好些年没走过的路再走走。我也有好些年没在一食堂吃过饭了,想找个机会再进去吃吃。
中门
经过东门去教学楼的日子,在我搬到皇姑岭居住以后,就结束了。我开始从中门进出。
中门对面是孙家湾,曾经到这里买早点、吃正餐的学生是络绎不绝,给孙家湾的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这里的早点曾经很丰富,热干面、小笼包就不说了,每次排队等现做的手抓饼等到我心焦,广州肠粉我居然也是在这里第一次吃到。里面的小巷子有一家做炒饭、炒面的,我第一次吃还是被曾经的外教弗兰克带过来吃,一大盘子有鸡蛋火腿老干妈的炒饭,我以为我吃不完,结果都吃完了。曾经这里早上一拨又一拨等着绿灯过马路的学生,堪称一道风景,绝对比同时段市内过马路的市民还要多。
孙家湾在中门外面丁字路口的一竖,皇姑岭村则在丁字路口的一横。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描述这个城中村的市井百态,卖菜的、做餐饮的、开超市的、开日租房钟点屋的,虽然为老百姓带来了收入,也为附近大学生提供了消费的场合,但真的形象不好看。我觉得这里的人就和前面说的湖滨楼里住的人一样,虽然居住条件一般,但因为这里做生意方便,所以大家都赖着不走。我在这里住了八年半,愣是没有什么变化。这里也算是湖景一线,可房企盖房子盖到楠竹林,就不过来了,原因不知为何,总之从楠竹林到皇姑岭,再从皇姑岭到西门对面的贾家坳,很多年都没有建新房子。
不过,这一切在我离开了皇姑岭六年以后,终于要发生变化了:孙家湾要拆了,皇姑岭的门面已经拆了一些,建了一栋新的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最重要的变化,是磁湖路上在建的有轨电车道路,我严重怀疑,如果不是这项工程,城中村的拆迁可能还会往后拖,皇姑岭的变化可能还要来得更迟。房企终于把房子盖过了楠竹林,在马鞍山路边,建起了“磁湖龙郡”,听说乐高集团准备在饶家垄地块打造一个大型楼盘,义诚学生公寓旁边的空地刚刚封顶了三栋人才公寓。我希望规划建设部门能够顺带把那些门面都拆除,重新建设一批整齐美观的门面,以提升理工周边的形象。
西门
然后我就搬到了肖家铺。
离学校远了,去上课必须要坐车,有过很短暂的开车上下班的经历,但我又很快把本来就是二手的车给处理了。现在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车这个负担,尤其是在有轨电车道路开建以后,学校西门外面的路不好走,进出小区的路也不好走。我坐公交车就省心多了,13路、17路,两路可以到中门、东门,6路、13路、17路、27路,四路可以到西门,这么多还不够我坐吗?下班如果不赶时间我连公交车都不想坐,步行回家,号称锻炼身体,我的很多女同事都是这样走回家,只是方向不同。
这个学期,两件事情,决定了以后也许要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要从西门进出学校了。先是因为疫情的原因,中门不开放了(孙家湾的餐饮生意从此萧条)。再是我们学院的办公楼搬到了西门附近,机房也从以前靠近东门的山上的实验楼搬过来了,我不论是去教室上课,还是去机房上课,都从西门进最方便。现在我几乎天天要进出西门,这也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经历和感受,是我以前在碧桂园、在皇姑岭住的时候,不曾有过的。西门到教学楼之间,座落着八栋院馆和一些园林小景,分隔出大大小小或直或弯的马路若干条如迷宫般,不过,只要心中清楚目标所在,就不会迷惑就会一往直前。每天早上七点半和下午两点钟,去教室的学生队伍浩浩荡荡,有腾龙公寓过来的,有义诚公寓过来的,我走在他们中间,仿佛也是他们的一员。最近我把手提公文包换成了双肩背包,更像他们了,走路也更轻松有劲了。
从教学楼出来,中门不通,东门太绕,我还是从西门走,离我家也就三站路,干脆走回家。有轨电车在义诚公寓尽头处拐向北面的道路在加紧施工中,荒芜了多年的原卫生材料厂地块要兴建理工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贾家坳已经完成了拆迁量房,这一段我坐公交车经过了六年的路段,终于也要发生变化了。我希望我能在每天下班回家的步行中,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城中村刘家湾也拆掉、停产的燕舞药业也拆掉,青龙山公园开建,让我生活的环境和上下班的道路,能更多赏心悦目的美景。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