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刷到这个句子,很震撼:人对故乡的三层理解!最后一层太高了!
侃哥的第 1532次原创
前两天我刷到讲诗词特别厉害的戴建业老师的一段话,颇为震撼。
他引述了一位犹太作家的话:
“当你只是感觉到故乡特别甜美的时候,你还是一个刚出茅庐的新手。
当你觉得任何一个地方都像故乡一样甜美的时候,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但当你感觉到全世界都是你的异乡的时候,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完人。”
引述完中文,他还很罕见地念了一下上述这段话的英文:
The man who finds his homeland sweet is a tender beginner.
The man who feels everywhere as native one is very strong.
The man is perfect when he feels the entire world is as a foreign land.
戴老师还自我打趣说“我的英语跟我的普通话差不多”,其实这一刻英语发音好不好完全不重要了,我已经被这文字背后的深意震撼了。
但戴建业先生说的英文并不是原本,已经是一个简易版了,原版的语言更为文雅,我找来跟大家分享:
The man who finds his homeland sweet is still a tender beginner;
he to whom every soil is as his native one is already strong;
but he is perfect to whom the entire world is as a foreign land.
--Hugh of Saint-Victor
这段话的作者是欧洲哲学家、神学家圣维克托的休格。
其中第2、3句话可能比较难理解:
划分一下层次:
第二句:he(主) [to whom every soil is as his native one](定从) is(系) already strong(表).
中间的 to whom 引导了一个定语从句,as his native one 表示"正如他的家乡”,此处的 one 替代了前面的 soil,为避免重复。
整句话含义为:把每一处视为自己家乡的人,已经是强者了。
同理,第三句话:but he(主) is(系) perfect(表) <to whom the entire world is as a foreign land>(定从)
作者为了句子的变化,把“系表结构”挪到了定语从句前。
我们再体会一下这三句话,也个人成长过程中,对于家乡的认知的三种境界:
1. 当你觉得故乡特别甜美的时候,你还是一个刚出茅庐的新手。
2. 当你觉得任何一个地方都像故乡一样甜美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变强。
3. 当你觉得全世界都是异乡的时候,你才真正达到成熟、完满。
我相信第1句、第2句还是比较好懂,那么第3句怎么理解?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把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拿出来对照理解。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
但是很少人知道,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已经达到了圣维克托的休格所说的第三层。
要了解这一点,你必须知道关于这位唐朝最著名诗人的基本情况。
据说,李白的出生地并不现今中国境内,而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古称“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
李白5岁时随家人来到了现在四川的广汉,后来又定居在江油的青莲镇。
那么李白在作这首诗时,心里到底想着哪个故乡?是碎叶,广汉,还是江油?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在想着自己遥远的故乡。
说起来有趣, 李白写出了全中国第一首思乡诗,但一生都没有回过故乡,可能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故乡到底在哪里吧?
对于李白,看到月光就想到家,但他又从没回家去看看,他这一生都保持着一种“异乡感”。
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说,叫做“故乡之美在思念中,而不是在到达后”。
看这篇文章的你,可能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自己的故乡;可能在外地打工,逢年过节会回故乡看看;可能像李白一直“生活在别处”,你不执着于地理上的故乡,但心中却常有对“故乡”的怀念,此时的故乡是精神上的故乡,无限辽阔。
不知道你对故乡的认知到哪一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