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帮助同事解开思念孩子的困扰

发布时间:2020-10-23 

三年前,当我因为工作调动,来到新的工作单位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莫名的他们都对我敬而远之。

后来慢慢熟悉了,才发现,大家都在传说,心理咨询师能够看透每个人心里想的什么。

所以他们很怕我,怕我看到他们内心里面的想法,对他们的存在构成威胁。

我嬉笑着,解答了这个问题。告诉他们,心理咨询师只是在做心理学工作的时候,才会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一个人。并且这个分析,是根据来访者需要才进行的。生活中,我们就是正常人。这样说大家就释然了,不再认为我是是一个洞悉别人想法的可怕的人了。

但大家对我的工作还是蛮好奇的,他们经常想要了解:我在做什么?我的工作是怎么起效果的?

因为我有大量伏案的工作,与同事们的交流,就会相对少一些。我开始有技巧的做一些事情,比如,有些同事在孩子教育方面,不知如何着手。我根据他们的需要,推荐一些养育的书籍,请他们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对孩子给予更恰当的养育。

逐渐的交流多了,大家对我的信任更多起来,一些爱说话的同事就来请教他们,养育自己家孩子面对的问题,在得到我的解答之后,获得一些信心和指导方向,帮同事代买他们所需要的心理学书籍,使他们对于教育孩子更加有掌控感,焦虑逐渐降低。这样潜移默化下来,大家对我的专业能力更加信任了。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我这个人的灵活性很强,应对现实问题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既不会像他们那样茫然无措,也不会出现极端化的情绪状态,相处中慢慢赢得了同事们的好感。

两年多以前,有位同事的儿子去外地读大学。这位同事平时对孩子照顾有加,19岁的男孩子,生病感冒了,还是妈妈开车亲自带着去医院看病,陪伴输液,督促吃药。

可以说,没有离开过家长的照顾。因为考学一下子要去到离家1000多公里的城市,孩子的心态很好,可是妈妈却焦虑难安,整整一周的时间,吃不下睡不着,每天眼睛都是哭肿的。家人同事如何劝解,她都哭闹,声称自己要去陪读。

看到她的状态,我也非常心疼,我下定决心要对她进行一次专业性的帮助。于是我约她,找了一个两个人都空闲的时段,一个安静的空间,关上门。

我开始细细的询问她,孩子离开家,她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她哭了。

一边哭一边说:她很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孩子从小就体质不好,容易得呼吸道感染,离开家就不适应环境,去到那边就生病了,现在军训也参加不了,她担心极了,她想要辞职,去陪读,亲自照顾自己的孩子。

我从同样是母亲的角度,去共情她。是啊,哪个妈妈情愿孩子离开自己呢?就算他是长了本事,有了能力,妈妈也是心疼孩子的。别说孩子还生病了,妈妈得多揪心、多心疼!看到孩子离开家就生病了,我作为一个妈妈,也是很想要亲自去照顾自己孩子的。

听到这些话,她感觉到被理解了,逐渐的,她的哭泣停下来,我又继续和她讨论,孩子离开家已经一个星期了,这一周,她每天都是怎么挨过来的?在这样一个心疼孩子、担心孩子的状态下,扛过了整整一个星期。

听到我的提问,她的眼神亮了一下,找到了一些力量感。讲到自己是如何在老公的陪伴,妈妈的安慰下,忙碌着生活中的事情,照顾家庭和老人。她也讲到,自己还有二宝要照顾呢,怎么能垮掉呢?怎么能离开家去陪读呢?这些无能为力,只好自己消化了,盼着自己能够早一点,不再担心大宝的状态。

听她提到大宝,我及时的提醒她:“哎,你这么担心,儿子知道吗?他知道你想要去陪读的想法吗?”

同事安静了一会儿,呐呐的说:“我不敢让他知道,我每天哭成这样,不敢让孩子知道我很担心他。”有一次他父亲告诉他“你妈妈很担心你,想要去看你。”

孩子马上回复说:“爸爸,你告诉妈妈,我会好好治疗的,同学都在陪伴我,等我身体好起来,我就参加军训,我能跟上这边的学习生活。开学的时候,你和妈妈开车送我来的,这边学校的样子你也看到了,你们就不要过来了。”

然后我问她:“那现在你打算怎么办呢?”她吸了吸鼻涕,冷静的说:“我知道,孩子走了,孩子有能力了。我只是不适应,是我自己不适应。我再哭闹,也是给家人添麻烦,让他们担心我,现在连同事们都在担心我。我知道我该做什么了,我不哭闹了。如果孩子有需要,我在想办法帮他吧。我能扛过这一段。”

这个时候我又适时的共情了她,告诉她:作为一个妈妈,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可能后面当我的孩子出去上大学的时候,我会学习她现在的勇敢坚强,让自己扛起来,适应孩子离开家的状态。她笑了。

这件事情之后,每当同事们遇到难题,尤其是情绪上的困难,我的这位同事都会对他们说:“你们找王晶,她有办法,她能知道你的难题,她几句话就能让你开心起来,让你想明白,知道后面怎么做。”

同事们更愿意向我倾诉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我也乐于和他们聊天,帮他们积极、有力量的面对生活。促使他们对我的信任感更加深刻,我用我的专业知识,恰到好处的支持着自己,也保持着清晰的边界,去支持到他们。

原创:黄衣心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