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司马懿漏杀一人,其后人百年后反灭司马氏政权

第二十六章:百年前司马懿漏杀一人,其后人百年后反灭司马氏政权

(创作不易,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点个赞、收藏和关注,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249年,这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第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隐忍了十多年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灭曹爽三族,基本掌握了曹魏军政大权。仅仅十七年后,他的孙子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

与曹爽一同被诛杀的,还有其手下数位亲信,其中包括一个名叫桓范的人。此人在司马懿政变前夕,一眼看穿司马懿的阴谋,然后火速出城赶往高平陵,向曹爽建议'号令天下之兵共击司马懿'。然而曹爽一来担心自己平时惹了不少人,所以可能会号召力不足;二来司马懿指着渭水发了毒誓,许诺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就可以保他荣华富贵。最终曹爽交出兵权,才有了我们开头看到的惨案。

高平陵之变的后续处理,是司马家族破坏中国良心的开端——为了篡位,司马家族采用高压血腥手段镇压一切反对势力,甚至强行处理了一大批文人志士,使之不敢谈时事。《广陵散》的作者嵇康,也正是死于此背景之下。自晋朝“得国不正”的先例出现之后,接下来三百年内王朝更替,也基本都是以“得国不正”的方式延续下去。直到唐朝,这个诅咒才被打破。

高平陵之变

上文所提到的桓范,于高平陵之变后同样被诛灭三族。不过有点意思的是——根据历史学者田余庆的考查,桓范有一个叫做桓楷在这场清洗中逃过一劫,最终南逃安定下来,然后经历三代人又成功发展壮大来。这个桓楷的孙子,名叫桓彝——此人的儿子,正是把持东晋大权近三十年的桓温!有关司马家为什么没看出来或者没有追究桓家人这点,首先田余庆先生给出了他的说法:桓氏族谱中有关其家族的第六代人的名字失传——这不巧了,当年被诛杀的桓范,正好是其族谱上桓家第六世!此外,就算东晋方知道桓家人祖上是桓范,但是东晋建立之初,司马睿听从丞相王导安排,依赖南方士族维持统治,需要稳定人心,对于士族的杀伐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先且不论司马家知不知道桓家祖上的身份,就算知道了也无济于事。

可谁又知道,从晋明帝司马绍起,桓温因为'枕戈泣血'之事为当时人所称道,直接被聘为驸马。三十多岁时,当朝宰相司马昱为了制衡当时权势一手遮天的庾氏家族,提拔桓温,结果桓温私自出兵灭掉西蜀成汉,一举成名。此后又一度北伐,第一次险些收复长安,第二次成功收复洛阳。自此桓温在东晋朝中一手遮天。晚年其最终产生了篡位想法,说了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

'为尔寂寂,必为文景所笑。'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如果自己权势极大,却又没能篡位的话,将来下了黄泉必然会被晋文帝和晋景帝笑话!

巧了!晋文帝和晋景帝,正是当年同样在曹魏一手遮天并且一个弑君一个废帝的司马昭和司马师!

桓温先是以'莫须有的原因'废掉当时东晋皇帝司马奕——为什么说是莫须有?因为司马奕连孩子都已经有了,桓温却强行说他'有阳痿,不能延续皇室血脉'!之后他立司马昱为帝,在朝中大肆杀戮反抗他的朝臣——就犹如当年司马家族屠戮曹魏旧臣一般。

但天不假年,桓温最终病逝,临死前本向朝廷索要九锡,但被大晋忠臣谢安、王坦之以'文书格式不对'或者'文书用辞不对'为由强行拖时间,一连拖了数月拖死了桓温。

桓温死后,朝中谢安执政。当时前秦压境,对东晋产生极大威胁。桓温的弟弟桓冲顾及大局,主动镇压仍然想要谋逆的桓家人,主动配合谢安共同抗击前秦。淝水大战之时,桓冲主动从西线北伐,制约了大批秦军,为淝水之战的胜利立下了大功。但是桓冲在淝水之战后第二年便病逝,桓冲死后,谢安将桓家人兵分各地,以便制衡桓家。尽管如此,桓氏所控制的地区仍然占了东晋一大半的领土。

不过桓氏集团中,有一个人十分显眼——此人名叫桓玄,是桓温的小儿子。东晋朝廷因为之前桓温想要谋逆的缘故,对于此人十分提防,结果桓玄到了23岁时才做太子洗马这种小官。后来又历任各地太守,都郁郁不得志,最终叹下一句'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随后弃官回到封地。

但这一切都阻止不了桓玄的飞升!

此时已经是391年,桓氏在东晋叱咤风云已经接近50年时间了,全天下遍地皆是桓氏的旧部众和门客,关系网络极为复杂且可靠。当时荆州新任刺史名为殷仲堪,初来乍到在荆州人生地不熟的。不过他也深知,桓家的水到底有多深,不敢轻易冒犯桓家人。某次桓玄在殷仲堪面前比划,殷仲堪的手下看不下去,主动上前讥讽桓玄。殷仲堪一听便知道大事不好,让他这个手下连夜逃走——果然,当天晚上桓玄派了大量人马前来刺杀他,还好听了殷仲堪的话躲过一劫!

殷仲堪

上面这则故事,足以说明桓氏的力量有多强。而凭借着这繁杂的关系网,桓玄虽不被朝廷重用,但是想要重新攀上当年他老子桓温那样的高位,也不是问题。

396年,司马道子不思理政,令其手下王国宝执政,引起东晋朝野普遍不满。桓玄趁机游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和当时另七州诸军事王恭起兵清君侧。而不久之后,王恭被北府兵将领刘牢之背叛遇害,司马道子欲图趁机分散荆州势力,引起荆州诸将不满,桓玄站住风口浪尖,被殷仲堪等人推选为盟主,共同起兵反击司马道子。但桓玄最终反过来击败殷仲堪等人,完全统一荆、雍二州。

此时的江淮之地,正在经受着桓玄之外的另一场浩劫——由于司马道子长年的高压政策,百姓对朝廷愈发不满,于是江淮一带出现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东晋中央空前衰落。而桓玄所控制的荆州,却是风景独好。很快,桓玄知道时机已到,下令东征准备夺权。

不过,东晋中央的手中,此时还握着一张王牌——刘牢之所统领的北府兵。

刘牢之

刘牢之,正是当年在淝水大战前夕,洛涧大战击杀五万秦军精锐的绝世猛将。当年踌躇满志的刘牢之,在见证了东晋内部过多的黑幕之后,再加上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谢玄一死,他便失去了政治正确,沦为了东晋晚期内斗不可多得的一颗棋子——王恭起兵时,他被东晋中央司马道子收买,出卖王恭。

而这一次,刘牢之再度倒戈——因为他深知,早已空虚的东晋中央压根给不了自己想要的,所以不如干脆跟着桓玄一起干大事!

就这样,桓玄军一路东进,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建康,杀司马道子三族,矫诏任命自己都督中外诸军事,完全掌控东晋。桓玄事成之后,立即下令解除北府兵将领的兵权——此举引起刘牢之不满,于是已经两次倒戈的刘牢之开始策划反叛桓玄。但此时他的部下早已对桓玄的人品极其厌恶,纷纷弃他而去。其参军刘袭对其道:'一个一生三次背叛的人,也配立足于天地之间吗!'

桓玄兵进建康

'一人而三反,岂得而立!'

不久之后,刘牢之众叛亲离,在孤立无援中被迫自缢而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位'三姓家奴'。

而桓玄在完全把控东晋大权之后,终于清洗了以北府兵集团为主的反对将领。

403年十二月三日,桓玄于建康登基,改元'永始',建国号'楚',史称'桓楚'。

一百多年前的高平陵事变中,司马家的人又怎会料想到他们家会有今天呢?或许这一切都是冥冥中早有定数的吧。

桓玄

不过诸位或许会有疑问——一般历史年表上,东晋统治结束的时间可是420年啊,怎么这才403年就结束了呢?

是的,东晋的国运并未就此结束——

正当桓玄洋洋得意于代晋大业告成时,他也像当年的司马懿漏掉桓楷一样——在肃清北府兵将领时漏掉一人,正是此人彻底打破了他的'皇帝梦'。

此人名叫刘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