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辛未科进士倪于义简介
明崇祯辛未科进士倪于义简介
清乾隆《威远县志——人物志仕宦》记载:“倪于义,字百宜,敕封福建道监察御史文魁次子,崇正(祯)丁卯(1627)举人,辛未(1631)进士,授翰林,散馆入台,初任中城察院,一差巡漕察院,一差山东按院,一差云南按院。”乾隆《威远县志——人物志进士》将倪于义列为明朝威远县的13位进士之一。而《四川通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等文献中,均将倪于义注记为荣昌县人,明崇祯四年辛未科进士,位列三甲第130名。倪于义中进士后,先后出任巡漕御史(《明史》、《行水金鉴》)、山东巡按监察御史(《山东通志》)、云南巡按御史(《云南通志》)。徐霞客在明崇祯戊寅(1638)十一月初四日的日记中,亦记录了巡方使(即巡按御史)倪于义(《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
威远倪氏,明初入蜀,其始祖省四公,自豫章迁蜀,定居于威邑东乡木瓜寺山下,今威远县靖和镇倪家沱,倪氏总祠和祖坟遗迹尚存。威远倪氏,耕读传家,枝叶繁盛,人丁兴旺,人口众多,曾有“倪半县”之称。倪氏子弟,修文习武,人才辈出。乾隆《威远县志》将倪于义(进士)、倪于礼(选贡)、倪于信(拔贡)三兄弟录入威远人物志,出自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刊刻本威远《倪氏族谱》,他们是威远倪氏族人中,在明朝末期宦迹突出的代表人物。查阅民国十二年(1923)重修本威远《倪氏族谱》可知:倪于义是省四公第十世孙,字百宜、号铁山进士,明万历乙巳(1605)生,清顺治戊子(1648)又四月卒,葬绥阳县火烧州穴,娶有黄张官徐李五位夫人,子二,百朋张出,寿朋官出。因此倪于义祖籍应是威远县。
由于唐朝贞观八年(634),将婆日、至如、隆越三个唐县并入威远县,致使位于古荣州东部威远县的疆域扩大,并在县城东南侧越过沱江(古隆越县治所在今隆昌县金鹅镇)。又由于中唐时期,乾元元年(758),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昌元),而进一步佐证荣州威远县的疆域曾经覆盖到了今荣昌县境内。再由于唐元和十三年(818)古和义县(隋县)县治迁徙,以及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古和义县并入威远县,致使威远县疆域再次越过沱江覆盖到了今隆昌县县城一带,并一直维持到明朝初年荣州(绍熙府)政区撤消和威远县建置及辖区调整。据北宋《太平寰宇记》在昌州条目下记载:“西南至荣州三百七十里”。《元丰九域志》在昌州条目下记载:“西南至本州界一百五十里,自界首至荣州二百里。”,这处昌州(昌元县)与荣州(威远县)的州界(县界),在昌州州治今大足县城西南150里,荣州州治今荣县县城东南200~220里,威远县城东南130~150里(荣州州治到威远县城70里),即可能在今隆昌县城附近。《蜀中广记》在荣昌县条目下记载:“乾元间于此立昌州及昌元县,今名洪武四年(1371)改,介于荣州也。”。据文献史料记载:明朝隆庆元年(1567)置隆昌县。在此短文中赘述威远县建置历史沿革,笔者仅用以说明在唐宋元时期,荣州政区威远县与昌州政区昌元县曾经存在一段边界,供相关研究参考。至于威远倪氏先辈是否在明初就有分支在前述边界地定居,祖籍威远的倪于义先辈于明朝哪一时期迁徙荣昌等,尚有待考证。
陈廷德
二〇一四年三月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