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援朝| 会宁,会宁 ——西北红色之旅纪行(一)
聂援朝| 会宁,会宁
——西北红色之旅纪行(一)
甘肃会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历史名城。
“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会宁县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36年10月10日,历经千辛万苦进行长征的三大主力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打破了国民党数千里一直相伴相随的围追堵截,形成了新的军事格局。由刘志丹、谢子长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途跋涉的落脚点,加之随后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由鄂东及皖西子弟组成的红二十五军最先到达陕北,因为多为青少年组成,被称为“娃娃军”。1935年9月16日,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谢子长领导的红二十七军在陕甘边区永坪镇会师,后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毛泽东曾称赞红二十五军的远征为红军长征起到了向导的作用,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会师纪念园的门楼上,红一、二、四方面军军旗雕塑高高飞扬,上镌刻毛泽东手书:“会宁好地方、好地方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会师纪念塔,一座三塔连体的塔型建筑,标志着三军在这里会师。塔尖高耸入云,展现了三军将士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到这里会师后的叱咤云天的英英浩气。
会师雕塑,三杆步枪象征着三军,顶上的红五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条飘逸的红绸带象征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热烈欢迎。
文庙大成殿,是当时庆祝红军长征会师联欢会旧址,置身殿前的广场上,我依然能感受到八十年前在这里锣鼓喧天、红绸飞舞的热烈场景。
会师楼,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城楼,原名西津楼,因三军会师时中央领导在这里开过会,故1958年将这里更名为会师楼。两边的城墙高十米有余,城墙上的缺口仿佛向我们诉说着在历史的烟云, 在城门的前面,还留有今年9月10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此演出时留下的气势恢宏的演出舞台。
最后一把米,
送去做军粮;
最后一尺布,
拿去做军装;
最后一件老棉袄,
盖在担架上;
最后一个亲骨肉,
送到队伍上。
当时只有六万余人的会宁县城,却支撑了七千多红军在这里时间长达数月。我时常在想:是什么动因使得贫穷的会宁人民这样抛家舍子全力支援工农红军?因为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是历史上第一支真正的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队伍。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全力以赴地支持。
长征,从江西于都出发,到甘肃会宁结束。经历了湘江血战的惨烈,爬雪山的寒风冰雨、过草地的泥泞艰辛,在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地方闯关夺隘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一路风雨,一路艰辛,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红军英勇地打破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顺利到达了陕甘并实现了胜利会师。
长征,不管现在的一些专家学者、历史学家和中外媒体如何去评价,去界定;无论说是战略转移也好,撤退也好。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军事壮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毕竟,三军在这里实现了胜利会师。
毕竟,中央红军与陕甘红军在这里实现了大融合,并建立起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毕竟,经过改编后的八路军,是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日前线的。
毕竟,党中央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一点,你可能只有亲自来到会宁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历史氛围。
作者简介:聂援朝,湖北省作协会员,黄梅县作协《黄梅》杂志编委。从事新闻和文学写作三十余年,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共发表作品约三十万字。小说《下岗职工人物素描》入选《湖北工业题材短篇小说集》,小说《心魔》获江苏省冯梦龙杯“新三言”全国短篇小说征文优秀奖。
本期校对:兰芯
征稿启事
围炉近期广泛征集黄梅人在外地或外地人眼中的黄梅稿件,要求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