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奇谈之四:从不死药到金丹大道 2024-07-30 13:21:05 很早的时候,中国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药物。《山海经》和《楚辞》中都有不死药的记载。战国时期,燕齐的不少方士专门以到“仙岛”或“神山”寻找不死药为幌子,在诸侯之间骗吃骗喝。只是仙岛或者神山太过渺茫,这些方士骗到了钱财之后往往杳如黄鹤,无影无踪,因此,到了战国末期,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方士们寻求不死药的方法就从虚无缥缈的仙境逐渐转向了人工合成。 相对于草木而言,矿物有着更加稳定的性质,尤其是金银等贵金属和各种玉石。这给方士们一个遐想的空间——能不能通过服食这些矿物来达到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的目的呢?《抱朴子·内篇》中就写到:“《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这和民间老百姓吃哪补哪的说法如出一辙。只是金银贵重,不易获得;未经锻炼的矿物难以下咽,或者容易中毒,于是方士们便尝试通过炼制的方法,将相对便宜的原料变成贵金属,或者改变矿物的性状,或者消除矿物的毒性,这就逐渐形成了炼金术或炼丹术。炼丹术在西汉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传说淮南王刘安服食丹药后白日飞升,连家中鸡犬舔食了丹药残渣也跟着上了天,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由来。当然,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历史中的刘安是谋反失败而被杀,恐怕没有成仙,不过他在炼丹的时候,无意间成为了豆腐的发明人却是一个事实。 这些炼丹的方士,在和火与金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单发明了豆腐,而且还推动了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化学、药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东汉时候,魏伯阳写出了《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之所以被冠以这个名号,是因为魏伯阳引《周易》入丹经,借易象而论丹道,将玄奥高深的炼丹方法程序化。书中所讨论的“丹”究竟是“外丹“还是”内丹“,到现在一直都有争议。不过,全书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是——借用各种符号作为表述手段,如坎离、乾坤、日月、阴阳、五行、铅汞、父母、夫妻、男女,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名词术语等,用来形象地描述“炼丹”的整个过程。这种方法被后世“丹书”袭用,成为了“行业标准”。在《西游记》里,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这些“符号”可谓无处不在,演化为各种生动鲜活的角色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服食丹药在上层社会大为流行,成为风尚。人们看到魏晋时期名士们袒胸露腹、披发赤足、饮酒清谈、纵情山水的举止,往往当成一种率直任性、清俊洒脱的行为风格,岂不知这些都是服食丹药毒性发作的表现。拿那个时候流行的五石散来说,药性发作后,会异常兴奋,要不停地走路、狂奔,还必须饮温酒,以发散药性,直到浑身大汗淋漓汗为止,否则就会危及性命。 五石散有多种配方,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一种组方: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丹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加热可析出汞。汞剧毒。雄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加热时可氧化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砒霜)。白矾:主要成分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慈石: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曾青:主要成分是硫酸铜。 五色斑斓的五石散,视觉效果绝佳。不过,细细研究这五种原料,如果用现代药学的观点来看,这哪里是长生不老丹,简直就是催命促死丹。据史学家余锡嘉先生考证,从魏晋至唐代500多年里,因“石发”而丧命者达数十万。仙岛和神山无处寻觅,金丹玉液也成了催命的毒药,在这种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人们用生命和血的代价证明了通过服用“外丹”想达到白日飞升的目的,只能是白日做梦。于是,唐宋以后,除了用炼制的“春药”骗骗那些王公贵族外,那些炼丹的道士估计自己都不相信服食外丹能够成仙了,于是外丹派走向全面的衰落。 求于外而不得,只能转向体内,于是一直隐秘传承的“内丹派”逐渐兴起。这种不假于外,返诸于内的修炼方法,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存在。从老子的“专气致柔”、“致虚守静”到庄子的“心斋”、“坐忘”和“见独”等等,都是道家的内养功夫,但是由于语焉不详,后人难免无所适从。到了后来,修道的方士们逐渐发展起守一、存思、服气、行气、导引等多种内养形式,但是各执一端,难免有支离破碎之感。虽然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开创性地援易入丹,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内丹”的说法,所以书中所说的“丹”究竟是指外丹还是内丹,后世争论不休。汉末的《黄庭经》则开始明确地引用炼丹的术语来比喻内养功夫的修炼,但书中的内养功夫只局限于咽津、服气、存思、行气等形式,显然,这个时候,内丹理论还没有成型。隋唐以降,外丹派衰落,主张内养功夫的流派崛起。中晚唐时,元阳子初步建立起内丹术。唐末五代时,钟离权和吕洞宾依据《参同契》理论,并结合司马承祯《坐忘论》中炼形为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的说法,构建起完善的五仙三成丹道体系,使内丹由术向道演进,形成了“钟吕金丹道”,把内丹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五代时,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融合一起,主张“以身口为炉,宫室为灶,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使肝木生心火练肾水,直至成尘得变,炼成金丹。”陈抟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南宋金元时期,内丹派形成南北两宗,两者都是陈抟一系丹法的延续与创新。在元朝南北两宗逐渐合流,全部归到了全真道的旗下。金丹派全面内转,进而形成“金丹大道”,是唐末五代以来,道教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进行改造和整合的结果。金丹大道的“金丹”与用矿物炼制的“金丹”已经没有丝毫关系,以“金丹”为名,只不过是将炼制外丹的整套术语搬了过来,假名借象,用来描述修炼内丹的过程。明代孙汝忠在《金丹真传》中写到:“金者,坚刚永久不坏之物;丹者,圆满光净无亏之物。古仙借金丹之名,以喻本来圆明真灵之性也。此性在儒则名太极,在释则名圆觉,在道则名金丹。名虽分三,其实一物。儒修之则为圣,释修之则为佛,道修之则为仙。三教圣人皆以本来真性为成道之本也。愚人不知,或用五金八石煅炼成药为金丹者,非也;真性在大造炉中,经火煅炼成熟,与天地同长久,与日月同光明,岂凡世有质之物能成哉?”金丹派发展到这一个阶段,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否认了“外丹”,并偷梁换柱,将形而下的“金丹”转化为形而上的概念,和老子的“道””、释迦的“圆觉”和孔子的“太极”划上了等号,将金丹派追求的目标一举提升到了和儒佛道三教“绝对真理”的同等水平,从而将“金丹大道”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赞 (0) 相关推荐 古代的炼丹术 炼丹是道教企求长生不老的一种修炼方术.它是指以丹砂.铅.汞等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用炉鼎烧炼,以求制出服后不死的丹药.道家宣称,服食丹药可却病保生,不死成仙,故外丹术又叫仙丹术.炼丹方士们大多迷信服食黄 ... 为何八戒吃了金丹能成大罗金仙,悟空吃得比他多,只成为太乙散仙 (蜗牛看西游第5879期) 文/蜗牛 太上老君是炼丹的高手,他炼制的丹药当然功效非凡.但是,同样是吃老君的丹药,为何八戒和悟空吃后的结果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八戒同悟空透露,他年轻时也曾不学无术终日浑浑 ... 明知道不可能长生不老,古人为何还是痴迷“丹药”? 本 文 约 417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丹药之兴,源于古时人们对长生的追求. 战国时期,社会出现一批"方士"群体.他们号称懂得"仙道",能参悟长 ... 西游奇谈之五:金丹是怎样炼成的? <西游记>孙猴子从石头缝中蹦出来之后,本来是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可有一天突然为生死之事烦恼,想寻一个长生不老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道心开发"了. 机缘巧合之下,孙猴 ... 西游奇谈(二)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主角,应该无可争议,只是为什么偏偏是一只猴子,则莫衷一是. 执着于考证的人,说他是唐朝的一个武将出身的僧人,俗名车奉朝,法号悟空,京兆郡云阳县人,祖上是北魏拓跋氏. ... 西游奇谈(一) 每年的寒暑假,电视屏幕上总少不了这四个哥们的身影.怪只怪这版<西游记>太过经典,又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所以自然就成了人们心目中西游的化身.以至于其中的某个猪脚入戏太过,竟然分不清现实和虚幻, ... 西游奇谈之一:《西游记》的另类解读 每年的寒暑假,家家户户的电视屏幕上总少不了这四个哥们的身影,这哥儿四个俨然是西天路上的F4.这个只能怪央视86版的<西游记>太过经典,又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这个丑到爆.帅上天的天团组合就成了 ... 西游奇谈之三:正一道和全真道 道教恐怕是全世界最本分的宗教,低调而绝不张扬,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在华人圈里才有所传播,即是在中国内陆,和高调而四处扩张的佛教相比,存在感也很低. 正因如此,民众对道士的印象往往是建立在影视剧的基础上 ... 西游奇谈之六:顺和逆的奥秘 修仙这个事情,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复杂如<性命圭旨>,将修仙的次第分为了"九个阶段",简单如得道高人张三丰,简明扼要地总结为一句话:"顺为凡,逆为仙, ... 西游奇谈之七:奇怪的时空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七"是个奇妙的数字,如果从一开始计数的话,数到七,代表着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马上就要有变化了.<西游记>里孙悟空拜须菩提祖师为师,一直挑水.扫地,免 ... 西游奇谈之八:神奇的花果山 在交代完元会运世的时间体系和四大部洲的空间观之后,作者笔锋一转,接着说道: 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 ... 西游奇谈之九:此灵根非彼灵根 令人想象不到的是,花果山是如此nb的存在,竟然是"十洲"和"三岛"的"祖脉". 在花果山顶上,还矗立着一块仙石.这块孕育了孙悟空的仙石,则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