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原来如此美丽(六.二)

陆 京剧的音韵世界二

南梆子

◇除了西皮二黄,京剧还吸收了很多其他戏曲的唱腔曲调,比如南梆子。

《霸王别姬》虞姬图

南梆子来源于河北梆子,唱腔委婉优美,适于表现细腻的感情,在京剧的传统剧目中,只有旦角和小生两个行当才有南梆子唱腔,常常和西皮板式一起用。经典南梆子唱段很多,比如《霸王别姬》中虞姬那段唱,虽然只有两句,却温婉细腻,惆怅满怀。请欣赏: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我这里出帐来且散愁情。

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

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

四平调

《诗文会》车静芳图

四平调与二黄很像,过门儿和定弦都一样。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其他各行当都有四平调。四平调的旋律流畅平滑,四平八稳,不管多么复杂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可以表达很多种情绪。最著名的四平调当数《贵妃醉酒》中那段“海岛冰轮初转腾”,词曲皆美,雍容大气。

“四小名旦”之一张君秋先生的代表作《诗文会》也有一段非常美妙动听的四平调。

喜盈盈,进画堂,

亲任主考选才郎。

欲前又踟蹰,踟蹰复彷徨。

大事难托恐虚妄,

兄长他纨绔忒荒唐。

纵有双亲在,婚事也需自主张。

观诗心窃慕,无端动柔肠。

愿今日得遇知己画眉郎,

锦心绣腹,怀壮志,性温良,

吟妙句,成佳章。

凭我这一点,

胜过那隔墙频奏《凤求凰》,

啊!凤求凰!

高拔子

高拔子旋律很朴素,唱起来非常动听,适合表现生离死别、激昂悲愤等起伏较大的感情。最初来源于秦腔,是秦腔传到安徽并与当地曲调融合的结果。虽然调式结构与其他都不相同,但是演奏中,高拔子与反二黄的京胡定弦是一样的。

著名老生周信芳非常擅长唱高拔子,他的代表作《徐策跑城》中有很多高拔子唱腔,比如大家熟悉的“湛湛青天不可欺”。还有一段我非常喜欢:

忽听得家院一声禀,

老徐策,我在城楼,

我的眼又花,我的耳又聋,

我的耳聋眼花,

看不见城下儿郎哪一个站在城边……

每次哼唱都让人觉得心里舒服得不得了。

《野猪林》林冲图

说到悲愤激昂,不得不提《野猪林》中林冲发配的那段高拔子,连听的人都跟着激动起来,如果看电影的话,李少春这一段高亢的唱腔还配合着高难度的动作,比如带着枷锁摔吊毛之类。林冲啊林冲,就算是兔子急了也要咬人的,干脆上梁山吧!

摘录这一唱段:

一路上无情棍实难再忍, 俺林冲遭陷阱,平白的冤屈何处鸣?

我到如今身披锁链受非刑,我有翅难腾。

奸贼做事心太狠,害得我夫妻两离分。

长亭别妻话难尽,好似钢刀刺我心。

但愿得我妻无恙逃过陷阱,二差官做事太欺人。

劝你们住手休凶狠,八十万禁军教头谁不闻?!

(英雄气终于出来了)

我忍无可忍难饮恨,看你们还敢乱胡行!

反二黄

把京胡二黄的定弦由“5 2弦(5为低音5)”变为“1 5弦(5为低音5)”,按照二黄的板式演奏出来的曲调就是反二黄。反二黄调门稍低,曲调起伏更加跌宕,适合表现悲壮、凄怆的情绪。

我最喜欢的一段反二黄是《乌盆记》(又名《奇冤报》)中冤魂唱的那段。故事说的是赵大夫妇杀害商人刘世昌,把尸体扔在窑中毁尸灭迹,结果刘世昌的鬼魂却附在一个乌盆上,被老人张别古带回家中。鬼魂向张别古哭诉自己被害经过,要他把自己送到包公那里申冤。

前面先唱一段【反二黄慢板】“未曾开言泪满腮,尊一声老丈细听开怀”,接着自述家门和被害经过:

赵大夫妻将我谋害,他把我尸骨何曾葬埋。

烧成乌盆窑中卖,幸遇老丈讨债来。

可怜我冤仇有三载,有三载,老丈啊!

最后这句唱跌宕曲折,哀哀切切,那音符似乎蜿蜒到身体里的每一个角落,鬼魂一叹再叹,带着把听戏人的烦恼也一并叹了出来。

后面接的这段【反二黄原板】更加精彩:

因此上随老丈转回家来。

劈头盖脸撒下来,奇臭难闻我的口难开。

可怜我命丧他乡以外,可怜我身在望乡台。

父母盼儿儿不能奉待,妻子盼夫夫不能回来。

望求老丈将我带,你带我去见那包公台。

倘若是把我的冤仇来解,但愿你福寿康宁永无灾。

这段我喜欢听谭富英先生的,堪称一绝。那份悲怆之情,那种幽冥之气,透过声音扑面而来,仿佛亲耳聆听鬼魂的哭诉一般。谭先生的声音好比鹤唳九霄,挺拔高亢,如果没有如此天赋禀异的好嗓子,真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一段谭先生虽然没有视频传世,但是有其子谭元寿先生的音配相,绝对值得一看。

说到《乌盆记》和谭富英,忍不住想起来和谭鑫培有关的逸事一则。据说当年曾经有一个英国艺术家代表团到大清朝来访问,慈禧很高兴地接待他们。为了显摆显摆中国的艺术,她让最喜欢的演员谭鑫培清唱一段京剧,谭鑫培就唱了这一段《乌盆记》中的反二黄。唱罢,慈禧问英国艺术家们是否听懂了,(这不明知故问吗?)谁知他们回答说:虽然听不懂,可是却感觉好像一个鬼魂在哭泣。

看来,真正的艺术是可以打破语言障碍的,谭鑫培的功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反西皮

反西皮要高弦低唱,意思就是用西皮一样的定弦演奏,但是却唱二黄的腔,音区低,旋律低回幽怨,适合抒发悲痛的感情。

《赤壁之战》中“壮别”一场,周瑜送老将军黄盖过江假降曹操的一段唱。这段词写得极美,豪情万千。请欣赏:

浩然正气冲霄汉,惊醒了星斗闪闪寒。

骇浪奔涛增婉转,风叱云咤也缠绵!

老将军珍重此身经百战,珍重了东风初送第一船。

大江待君添炙碳,赤壁待君染醉颜。

谩道是长城堆在江北岸,长城却在老将肩。

松柏劲骨当岁寒,你谈笑而去谈笑还!

据说,【反西皮二六】是一代宗师谭鑫培发明的,最初用在《连营寨》中,非常感人,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快就流传开来,为后人所效法。以下这段唱是刘备全军缟素“白盔白甲白旗号”,痛失关羽和张飞两个好兄弟。

《连营寨》刘备图

点点珠泪往下抛!

当年桃园结义好,胜似一母共同胞,

不幸在徐州失散了,

为保二嫂暂且归曹,

那曹操待你的情义好,

上马金银也曾赠过你美酒红袍,

美女十名俱不要,

挂印封金辞别了奸曹,

匹马单刀你保皇嫂,

过五关斩六将擂鼓三通,

把蔡阳的首级削,

你可算得盖世的英豪……

反四平

“反”了二黄,“反”了西皮,还有一个反四平调。反四平与四平调的区别也在于定弦不同。最著名的反四平调应该是以下《红娘》中“小姐呀小姐你多风采”这一段,是荀派的必修课。

《红娘》图

小姐呀小姐你多风采,

君瑞呀君瑞你大雅才。

风流不用千金买,

月移花影玉人来。

今宵勾却相思债,

一双情侣称心怀。

老夫人把婚姻赖,

好姻缘无情地被拆开。

你看小姐终日愁眉黛,

那张生只病得骨瘦如柴。

不管那老夫人家法厉害,

我红娘成就了他们鱼水和谐。

汉调

◇京剧是由徽汉融合并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精华而形成的,除了皮黄外,有一些从其他剧种学来的声腔还保留了几分原剧种的味道。

《赵氏孤儿》中有一段唱就是京剧化了的汉调。因为汉调与二黄很像,也叫作【二黄汉调】。《赵氏孤儿》的故事与余派的《搜孤救孤》一样,是马连良在解放后,联手北京京剧团另外三大头牌——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创作的新戏。剧中花脸魏绛由裘盛戎扮演,以下这段【二黄汉调】也是裘派的经典,悠扬婉转,凝重稳健,裘派以柔衬刚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赵氏孤儿》魏绛图

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

却原来这内中还有隐情。

公孙兄为救孤丧了性命,

老程婴为救孤你舍了亲生。

似这样大义人理当尊敬,

反落得晋国上下留骂名。

到如今我却用皮鞭拷打,

实实的老迈昏庸,

我不知真情。

望先生休怪我一时懵懂,

你好比苍松翠柏万古长青。

徽调

当年的北京京剧团有“五大头牌”,个个都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除了刚才说到的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外,还有赵燕侠。她是坤旦,荀慧生的学生。在田汉编写的京剧《白蛇传》中她扮演白娘子,有一段韵味独特的徽调唱腔“亲儿的脸,吻儿的腮”。

据说这段唱是当年赵燕侠在排演的时候,觉得白娘子与儿子即将母子分别,悲痛之情渲染得还不够,要求田汉额外增加的,由著名琴师李慕良所编。所以,虽然当年最著名的几位旦角演员都演绎过《白蛇传》,比如王瑶卿的弟子刘秀荣、梅兰芳的弟子杜近芳等,但独独赵燕侠版本的白娘子才有以下这一段徽调。

《白蛇传》白娘子图

亲儿的脸吻儿的腮,

点点珠泪洒下来。

都只为你父心摇摆,

妆台不傍他傍莲台。

断桥亭重相爱,

患难中生下你这小乖乖。

先只说苦尽甘来风波不再,

抚养娇儿无病无灾。

…… 说什么佛门是慈悲一派,全不念你这满月的小婴孩,

一旦离娘怎安排?

再亲亲儿的脸,再吻吻儿的腮,母子们相聚就是这一回,

再叫儿吃一口离娘的奶,把为娘的苦楚记心怀,

长大了把娘的冤仇解,

娇儿啊,别叫娘在雷峰塔下永沉埋!

昆曲

京剧的曲牌子很多都是从昆曲的笛子或唢呐曲牌子移植过来的,比如【小开门】、【柳摇金】等等,用于人物梳妆打扮、设宴庆贺或者其他舞蹈等处。最早的京剧演员很多都是“京昆不挡”,既精通昆曲又擅长演京剧。我们熟悉的很多著名京剧演员也同时是昆曲大家,比如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等等。

吹腔

和昆曲听上去很像的是吹腔,又叫陇东调,也是用笛子伴奏演唱的。吹腔的曲调悠扬婉转,流畅华丽,可以表达多样感情,例如《奇双会》中的吹腔哀婉凄切、《古城会》中的吹腔庄严威武等等。

铁嗓钢喉锻造术

听了这么多名段,有什么感觉?美啊,真是美,可是……实在很难唱。这梨园子弟和影视明星不同,想露脸走红没什么捷径可走,出名成才靠的都是真材实料。

首先,京剧演员的嗓音是年复一年练出来的。吊嗓是差不多每天都要做的基本功课,是最普通的练唱方法。演员每天除了喊嗓、练习念白以外,还要在胡琴(京胡)伴奏下,演唱戏中的唱段,可不是“啊啊啊,咿咿咿”喊两声就完了的。吊嗓可以让嗓音越来越嘹亮圆润,还可以锻炼气力,才能在台上一演几个小时都不怕。

从前的京剧演员不用麦克风,单凭真身肉嗓就可以把声音清清楚楚送入每个观众的耳朵。当然,现在的剧场比以前大,麦克风也就成为必要的设备。可是很多老人还是很怀念当初那没通过扩音器唱出来的声音。

为什么京剧演员能做到这一点呢?京剧演员唱念时不是扯着嗓子喊,而是丹田用力。丹田位于人身肚脐下约三指处,从中医气功的角度说来,丹田是人体“生气之源”,是人体发力的关键点。丹田发音,又叫响堂,就是声音能贯彻整个会场的意思吧。所以演唱京剧其实和练气功有异曲同工的妙用。唱戏好比按摩五脏六腑,舒肝活血、补中益气,有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功效。

《大保国》杨波图

说到发声,想起一个在戏迷中间流传的小故事。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演出,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的京剧《大保国》压大轴。那时还没有随身携带的小麦克风呢,谭、裘、张又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平时根本不用扩音器。可是去过工人体育馆的人知道,那个场地空旷、高大,不用扩音器,任你再好的嗓子也得掂量掂量。

因为张君秋扮演的李艳妃只是坐着唱,基本不动,所以前面加了一个话筒。可是谭富英和裘盛戎要来回走动,没法用固定话筒。没办法,谭富英和裘盛戎只能硬着头皮上场了。演出开始,谭富英丹田提气,一句“杨波奏本气昂昂”,高腔灌满全场,霎时间掌声如潮水一般。没有扩音器也照样要把每一个字清清楚楚地送到每一位观众耳朵里,谭裘二人以肉嗓来对抗扩音器,居然打个平手,称得上是史无前例。

说到现代,“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之子,名净尚长荣先生据说也有如此功力,有一次因为音响坏了,单凭肉嗓在广场演出,居然和有扩音器的效果一样,让人叫绝!

京剧唱词简单说

很多人和我说,京剧太难,听不懂。老实说,我总不大理解这句话。又不是让你上去唱念做打,过去连目不识丁的人都能听得懂的京剧,我们这些硕士、博士文凭一大堆的年轻一代怎么可能听不懂呢?

原因恐怕还是没有仔细听吧!很多人觉得京剧的唱词太文绉绉,速度又慢,就懒得听了。嗯……怎么说呢,比起现在的流行歌曲来说是有点深奥,可是若比起昆曲来,京剧就称得上是通俗易懂、非常直白了。至于速度嘛,京剧的一出戏够编一个电视剧了,我们一会儿再说。

拿刚刚听过的戏举个例子,《三家店》中的“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来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意思是……唉,完全是大白话,谁要说连这都听不懂我也没办法了,建议回小学重新深造一下。

当然也有一些文学性稍微强一点的,可是还远没有到深奥难懂的程度。 京剧的各种曲调(刚刚介绍了好多),在词句上并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对称的、押韵的。每句都是七个字或十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唱词,可是数量较少。京剧的词句都是成双的,两句、四句、六句、八句……多少不限,不能是奇数。

七字唱词比如《失街亭》中:

两国交锋龙虎斗,

各为其主统貔貅。

七个字,对称的。

十字唱词比如《沙桥饯别》中:

提龙笔写牒文大唐国号,

孤御弟取真经替孤代劳。

十个字,对称的。

词句逢单——第一、三、五等句称为上句,逢双为下句。下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而且一定要用平声(汉语四声中,第一声为阴平,第二声为阳平)。上句虽然比较自由,但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最好也押韵。

《锁麟囊》薛湘灵图

以上这段唱的是“幺条辙”(什么是“辙”,马上就要讲到啦)的韵,下句的最后一个字——“寥”“桥”“抛”都是平声。

十三辙

中文的韵被历代的文人们划分得很细,到了元朝还有106部韵之多。所幸的是,京剧的戏词不像古诗词那么讲究,京剧用的是十三辙的韵。

先说说什么是“辙”,“辙”原指路上车轱辘留下的轨迹。“辙”和“韵”差不多,只不过“韵”分得更细一些。中国的戏曲、曲艺、歌曲“合辙”就行,但诗和词就必须“押韵”。

      话说京剧有十三辙的韵,它们是: 

      1. 发花辙:韵母a、ua、ia的字 

      《秦琼卖马》

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两泪如麻。

提起了此马来头大,兵部堂王大人相赠予咱。(读zá,二声)

       2. 梭波辙:韵母e、o、uo 

      《伍子胥》

未曾说话我的心难过,两眼不住泪如梭。家住在监利小楚国,我的父人称伍相国。

       3. 乜斜辙:韵母ê、ie、üe

       《贵妃醉酒》 

去也,去也,回宫去也!

恼恨李三郎,竟自把奴撇!

      4. 一七辙:韵母i、ü、er 

    《秦香莲》

夫在东来妻在西,劳燕分飞两别离。

深闺只见新人笑,因何不听旧人啼。

       5. 姑苏辙:韵母u 

      《乌盆记》

人老猫腰把棍儿拄,树老焦梢叶儿苦。

茄子老了不好煮,倭瓜老了赛白薯。

老汉今年七十五,我的名字叫张别古。

      6. 怀来辙:韵母ai和uai 

    《辕门斩子》

三国中小周郎名扬四海,七岁上学法道人称将才。

在赤壁用火攻神鬼难解,烧曹兵八十万尸无葬埋。

    7. 灰堆辙:韵母ei和uei(ui)

      《逍遥津》

      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

想起了朝中事好不伤悲。

曹孟德与伏后冤家作对,

害得她魂灵儿就不能够相随。

      8. 遥条辙:韵母ao和iao

     《锁麟囊》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

        9. 由求辙:韵母ou和iu

       《草船借箭》 

一霎时白茫茫满江雾厚,顷刻间看不出在岸在舟。

似这等巧计策世皆少有,学轩辕造指南去破蚩尤。

     10. 言前辙:韵母an、ian、uan、üan 

     《大登殿》

讲什么节孝两双全,女儿言来听根源。

大姐许配苏元帅,二姐许配魏佐参。

      11. 人辰辙:韵母en、in、un、ün 

     《西施》

十二栏杆俱凭尽,独步虚廊夜沉沉。

红颜空有亡国恨,何年再会眼中人。

      12. 江阳辙:韵母ang、iang、uang 

     《沙家浜》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13. 中东辙:韵母eng、ing、ong、ueng(weng)、iong 

      《洪洋洞》

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我也曾征服了塞北西东。

官封到节度使皇王恩重,身不爽不由人瞌睡朦胧。

古音韵和地方音

京剧一贯以字正腔圆、归韵清楚、抑扬顿挫、格律严谨最为可贵,讲究极多。可是,听来听去,京剧中有一些字的发音好像并不准确啊!这是怎么回事?先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前面说过,京剧是徽汉两调熔于一炉,并吸取了很多其他剧种精华才形成的。早期的京剧演员主要来自湖北、安徽、江苏、河北等地,他们在行腔吐字时难免会把乡音带出来。这多种方言融在一起,对后来的京剧产生了很大影响。到了谭鑫培时代,他规范了京剧的语音,正式确立了以中州韵为基础,包含湖广韵、京音的京剧声韵体系。也就是说,京剧虽然听上去是说普通话的,但是仔细听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语音与普通话不同。

中州韵

中州指的是河南一带,古时候叫作中原。以这个地方的方言为代表的发声方式就是中州韵,它是元杂剧的标准发音。

据文史学者、戏曲研究家吴小如先生考证:“……昆曲、京戏唱念时用的所谓中州韵,基本上是两宋时代的标准普通话……”严格来说,中州韵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的部分内容还是通过戏曲流传了下来,因此京剧可以称得上是古音韵的活化石。

中州韵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富于音乐性。在京剧中,中州韵最明显的体现是在“尖团字”和“上口字”的区分上。

“尖团字”是戏曲发声的术语,以昆曲和京剧最为讲究。简单来说,有一些普通话中用“j、q、x”作为声母的字,在中州韵里却是用“z、c、s”来拼读的。

比如,普通话里“剑”和“箭”同音jiàn,可是在京剧中,这两个字音可不同。“剑”读jiàn,称为“团字”,“箭”却要按照中州韵读“ziàn”,这叫作“尖字”(尖字有一点咬舌的发音)。

牵”和“千”在普通话都读作“qiān”,可是京剧中“牵”读“qiān”,是团字,“千”却读“ciān”,是尖字。

“酒”字在普通话里读“jiǔ”,在京剧里读“ziǔ”。

“心”字在普通话里读“xīn”,在京剧里读“sīn”。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能一一记下,慢慢就会发现,尖团字的发音其实非常有味道。尖团字是古代汉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汉语高度精密的表现。

京剧中,那些和普通话发音韵母不同的字,叫作上口字。上口字同样属于中州韵范畴,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那些古字音。上口就是朗朗上口的意思,便于归韵,而且发音时口型也很美观,

比如: “街”,普通话读jiē,京剧里要念jiāi。

(把ji和ai连在一起读就能发出这个音了,试着拼一下吧)

还有“药”,普通话读yào,但是京剧里要读yuò(不是英文you,要按照汉语拼音去拼),类似于yue和uo连读出来的音。

“白”或“百”要读成介于be与bo之间的音。

常用的还有“日”,普通话读rì,上口字要读成ri和yi连读的音。

湖广韵

湖广是古代行政区,明朝时管辖地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两省。湖广韵,简单说就是这片区域(尤其是湖北地区)的方言。很多京剧史上的著名艺人都是湖广籍人士,比如余三胜、谭鑫培,所以湖广韵对京剧的影响很大。

何佩森先生在《梨园声韵学》中指出,湖广韵与北京话最主要的区别在四声上。

比如北京话“媒人(méi ren)”,湖广韵读成“美忍(měi rěn)”。

再比如“有请(yǒu qǐng)”,湖广韵要读成“又沁(yòu qìn)”。

《法门寺》刘瑾图

听上去很麻烦,可是如果没有湖广韵、尖团字和上口字,京剧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语音特色了。有了这些特殊的音韵,京剧听上去很特别,一个字一个字显得那么讲究,抑扬顿挫,跌宕有致,让人觉得,即使是个落魄的角色,哪怕穿了满身补丁的富贵衣,也一定是有文化、有素质、有修养,只是命运不济罢了。所以传统戏中那些位高权重、正义凛然的角色,无论唱或念都要使用湖广韵,分尖团、上口等等。

反之,如果全用京音,就显得力量不足而且不够严肃。即使是公主王侯,也一定是什么边陲小国的,和我泱泱大国没法比。难怪在京剧中,那些番邦外族的、地位低下的、没有文化的或是由丑角扮演的角色,清一色地说“京片子”。 当然,不是每个字都要按湖广韵来发音(据说只有精研音韵的言菊朋能做到),也不是每个上口字都要上口。对于京剧中的这些与普通话不同的发音,不逾矩,不拘泥,一切以好听好唱为前提。

千斤念白四两唱

◇京剧四功“唱念做打”,唱排在第一位。可是梨园界有句老话叫“千斤念白四两唱”,“念”指的就是京剧的念白,地位非常重要。

念白比唱更难学难演,唱腔有乐器伴奏烘托,念白则全凭演员的口舌之功。京剧念白非常讲究,有韵白、京白、风搅雪、怯口(方言音)等形式。

韵白用湖广韵,多用于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老旦、铜锤等行当,要体现出人物的端庄稳重。

京白是按北京话发音,多用于花旦、架子花脸、丑角等行当,语调活泼流利,多表现幽默诙谐的内容和情感。

“风搅雪”就是同一出戏里的同一个人物,根据情绪和场合不同,既说韵白又说京白。

怯口就是方言,地域特色鲜明,通过韵律、高低、节奏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京剧的很多传统戏都是念与做并重的,比如《审头刺汤》《四进士》《法门寺》《审潘洪》等等,演员嘴要有功夫,不但要把念出来的字一个个很清楚地送到观众的耳中,还要讲究字、味、气、劲、事,要念得有味道、有节奏、有韵律,要“念”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来。

《审潘洪》中的寇准和《审头刺汤》中的陆炳是很注重念白的老生角色。
《审潘洪》寇准图

说到念白,有一出戏不得不提——《法门寺》,其中贾桂念状子一段特别精彩,已成为丑角的经典之作。这一张状子前后三百余字,是丑角演员练习嘴皮子功夫的重要一课。贾桂是一个随从太监,跟随太后和大太监九千岁刘瑾到法门寺进香,民女宋巧姣告状,刘瑾命贾桂念状子给他和太后听:

贾桂:“具上告民女宋氏巧姣,求雪夫喊冤事啊!”

刘瑾:“这不结啦!照着这样往下念!”

贾桂:“嗻!”

“窃巧姣系郿邬县学庠生宋国士之女,许字世袭指挥傅朋为妻,六札已成,尚未合卺。忽闻氏夫身遭飞祸,赶即查问起事情由。方知氏夫因丁父忧,尚未授职,现已服满,前往各处谢孝,经过孀妇孙氏门前,无意中失落玉镯一只,被孙玉姣拾去。适有刘媒婆从旁窥见,借此诓玉姣绣鞋一只,命其子刘彪在大街之上,向氏夫讹诈。因此二人争斗一处,当经刘公道劝解,并未公允,随即各散。彼时又出孙家庄黑夜之间刀伤二命,一无凶器,二无见证,无故将氏夫拿到公堂,一味刑求,暗无天日。氏夫乃文弱书生,不堪痛楚,只得惧刑屈招,拘留监狱。窃巧姣一闻此信,惊骇异常,家中只有母亲一人,衰朽卧病,事已情急,谨依法律规定条例,具状上告,伏求俯准,提案讯究,务得确情,以雪奇冤,而重生命,则衔结之恩,永无既极矣!谨状啊!——我的姑奶奶,您少写点儿好不好,差点儿没把我憋死!”

《法门寺》贾桂图

据说这状词是由清末一位热爱戏曲的举人叶君斋修改过的,好复杂的一个案情,竟然三百多个字就讲清楚了,所谓言简意赅,不过如此。

这一段属萧长华萧老的最为精彩,后世之人学的也都是萧派京丑的演法。你看这贾桂:单腿跪地、气运丹田。这三百多个字,字字清晰、字字不错,声音清脆,一气呵成,而且越念越快,音高和大锣几乎一样,末尾一个“啊”字还要向上再翻高一个调门,真称得上是朗朗上口,单听就是一番享受了。不仅如此,念白还要念出人物的性格来,虽然是个人命大案,可贾桂只是替人来读,和自己无关,所以不能悲愤,不能激昂。他呀,读的是别人的状,卖的是自己的乖,关心的是这一次的表现能不能得赏呢!

(0)

相关推荐

  • 李少春:京剧字韵不能逐步采用北京语音吗

    原文地址:[转载]李少春:京剧字韵不能逐步采用北京语音吗作者:梦笔山人   我在<京剧界应以实际行动来拥护汉语规范化>里举了一些京剧字韵上的例子,用来说明京剧唱念应该在可能范围内逐步地改用 ...

  • 第一讲老生经典唱段解析与学唱之一

    2009年下半年京剧唱段的解析和教唱 每周一次.基本内容和重点是: 1 脍炙人口.简单易学.旋律优美的各派经典唱段的解析和教唱: 2 唱段所涉及的故事情节介绍和中华传统美德剖析: 第一讲老生经典唱段解 ...

  • 京剧的语言-李克勤

    京剧的语言-李克勤

  • 《听雨轩谈戏·老生篇》朱云鹏 口述 何伯恭 整理

    (一) 徽班进京以后,吸收了北方的戏曲以及湖北的楚剧汉调加以融合,徽汉合流,逐渐形成为京剧.京剧的形成期大致在道(光).咸(丰)年间,而它的成熟期则在同(治).光(绪)年间.当时沈蓉圃画的同光十三绝就 ...

  • 刘新文:京剧的唱、念、做、打

    京剧最显著之特色为"以歌舞演故事".从演员表演之角度讲,这种诗歌舞乐之综合性艺术可从"唱.念.做.打"四方面来论述.唱腔与念白归于"歌"之范 ...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二.二)

    京剧的生旦净丑之旦 青衣 ◇青衣,是传统戏中最主要的女性形象,也叫"正旦",是完全按照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塑造出来的标准女性形象. <凤还巢>程雪娥     <武家 ...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二.一)

    贰 京剧的生旦净丑之生 京剧根据舞台上角色的不同划分出各种行当: --是男是女? --多大年纪? --身份地位? --性格气质? --是忠是奸? 最早,京剧有"十行角色":生旦净末 ...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六.一)

    陆 京剧的音韵世界一 如果你看了我之前的介绍,对京剧多多少少产生了点兴趣,也想跟着唱上两句.可是真到开口时却发现,真正的京剧不是<北京一夜>里的女声,平时在KTV成绩斐然的你可能连调门都找 ...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五.二)

    伍 京剧的超级明星 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国人有口皆碑.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的活动,梅兰芳.尚小云. ...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七.二)

    柒 京剧的舞台天地二 拈花轻嗅的绝色佳人 <贵妃醉酒>图 <贵妃醉酒>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之一.梅先生的杨贵妃,外形雍容华贵,声音妩媚圆润,透着一种端庄和大气.故事很简单,唐明皇本 ...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八)(完结篇)

    捌 来看戏吧 京剧的故事情节一般都很简单,恨不得还没开场呢就把结局讲给你听,从来不追求悬疑.刺激的效果,甚至还有意淡化剧情中的惊险性.传奇性.比如<刺王僚>中,专诸扮成渔夫,在鱼中藏剑准备 ...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五.一)

    伍 京剧的超级明星 一 说起京剧的超级明星,一定要提到"同光十三绝". 下页这幅由晚清画家沈容圃绘制的人物画,长有丈余,现收藏在梅兰芳纪念馆. 画上的十三个人,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三)

    叁 京剧的粉墨梳妆 对于我们这些外行来说,京剧的后台充满了无限的神秘感.那些舞台上的*色,无论生.旦.净.丑,个个造型生动漂亮,聚光灯下,仿佛有了魔力一般,让你忍不住一看再看.今天,我们就亲自来到后台 ...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一)

    壹 京剧的前世今生 京剧的英文名字叫作Beijing Opera,或者Peking Opera.这个翻译不知始自何人,实在不够准确.因为京剧既不是北京产的,也和国外的Opera(歌剧)完全不同. 京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