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子快造好了,红灯笼也画好了,好茶具借我一用呢!——那一年元宵节前后,苏东坡约了谁
北宋 苏轼 新岁展庆帖 元丰四年(1081)正月二日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新岁展庆帖》纵30.2cm,横48.8cm,是苏轼写给陈慥的书札,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写的是与陈慥、李常相约于元宵节后在黄州相会的事。
释文: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如何?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暂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餘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丈阁下。正月二日。
子由亦曾言,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著润笔,新屋下不愁好画也。
此信大意是:新年未能致贺,这里祝您一切好!天稍微放晴了,您身体怎么样啊?近来我盖房子,总会有个头儿。您啥时间能来黄州?昨天收到李常来信,说过了元宵节就动身,估计月底到这里。您也这个时候来,怎么样?我估计元宵节,我的房子还不能竣工,也没法出门,所以就不能陪您夜游了。沙枋画笼,这几天随陈隆船运过去。现在先送上扶劣膏。我们这儿有个铸铜匠,想借您存的建州木茶臼子和椎,让他试着仿造一个。要是有人去福建,或者让他们先看看,到那里买一副。请付给我派去的人,会好好爱护,随后奉还。天还冷,多保重,我这儿忙忙碌碌的,不周到的地方您原谅。苏轼再拜,季常老先生阁下。
信中主要写了三件事:
1、我的新房子快竣工了。
据徐邦达考,《新岁展庆帖》作于元丰四年元月二日,学者孟会祥认为此说有误。东坡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黄州,居定慧寺。是年春夏移居临皋亭,营“南堂”,帖中“起造”之事,固不谓此。元丰四年冬,雪中营“东坡雪堂”,元丰五年正月堂成,与帖中所述正合,则《新岁展庆帖》,当作于元丰五年元月二日。
苏轼贬黄州后,青黄不接之时, 二十多口家眷就面临着饥寒交迫的窘境,他硬着头皮向朋友要了50亩城东旧营地,尽管蒿草丛生,荆棘遍地,但毕竟可以在此修房筑室,还可以开辟土地,耕种食粮。元丰五年(1082)正月,堂落成,正逢大雪,故名之曰“雪堂”。据说,苏轼这个“识字耕夫”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常开怀畅笑,吟咏不息。
2、沙枋画笼托人运给你。
沙枋,不详,或谓是阴沉木, 甚昂贵。画笼,不详,或谓是雕花鸟笼,或谓一种灯笼,大概是上元观灯时所用,阙疑。想沙枋画笼体积较大,需附陈隆船去。大正月的,我就想当然地把它理解成红灯笼了。请识者告我。
信中还有一物——扶劣膏,不知何物。苏轼致吴复古书云:“寄惠建茗数品,皆佳绝。彼土自难得茶,更蒙辍惠,惭悚!惭悚!沙鱼、赤鲤皆珍物,感怍不可言。扶劣膏不识其为何物,但珍藏之,莫测所用,因书幸详示谕也。。。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扶劣膏”是何物,观其名,猜其义,大约是一种保健品。反正,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就是了。
3、木茶臼子和椎借我仿一个。
在东坡看来,茶具不仅是烹茶的器皿,还是饱含哲理和活力的艺术品,当他得知陈季常有一副茶臼,便赶快修书去借来,让工匠“依样”制造。根据《次韵周种惠石銚》诗中“铜腥铁涩不宜泉”一句,可知东坡深知茶具不宜用铜、铁等金属来制作,但在《新岁展庆帖》中,东坡却又欲请铜匠铸造茶臼,大慨是因为建州(福建建州北苑御茶产制区)茶臼(宋人喝茶讲究煎煮,第一步是要将茶饼裹纸捣碎后,再放在茶臼中研成末。把碾茶比作“碎圆月”)的形状很好而欲仿造加以欣赏的,其意大概已不在于实用了。当然,仿造的毕竟不如真的,所以,苏东坡在信中又说,假使有人到福建去,还是要请人去买一副来。为了借一副茶臼,东坡在大年初二写了这封信,并派专人去取,如此在意,其癖好可见一斑。
建州木茶臼子到底妙在何处,是什么魅力让苏轼如此费心呢? 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所写的《茶臼》一诗,它简直就是《新岁展庆帖》的注脚:“ 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柷椌。虚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呼奴碎圆月,搔首闻铮纵。茶仙赖君得,睡魔资尔降。所宜玉兔捣,不必力士扛。愿偕黄金碾,自比白玉缸。彼美制作妙,俗物难与双。”赞扬了捣茶声如“雅音伴柷椌”,把碾茶比作“碎圆月”,并极力称赞茶臼的制作,说它是“俗物难与双”,把它比作“白玉缸”。 东坡嗜茶成性,如此奇特茶具难怪乎东坡如此在意。
那这样一封信究竟是写给谁的呢?
受信人季常,即陈慥,字季常。苏轼《岐亭五首叙》说:“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季常。季常自尔不复杀,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乃复用前韵,通为五篇以赠之。”可见二人交情之厚。
这个陈季常就是苏轼《方山子传》里面的那个“方山子”,那个光、黄之间的“野人”,那个苏轼交往一生的朋友。也是传说中那个最怕老婆的人,“河东狮吼”这个典故里的男主人。
佛教经典称“狮子吼则百兽伏”,来比喻佛祖讲经声震寰宇的威严。苏东坡朋友陈季常,他妻子柳氏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子,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平时陈季常很喜欢谈论佛事,事后苏东坡借用狮吼戏喻其悍妻的怒骂声,作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诗中的龙丘居士指陈季常;河东是借用唐代诗圣杜甫关于“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暗喻陈妻柳氏。
哦,对了,此信更重要的是一个“约”——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如何?昨天收到李常来信,说过了元宵节就动身,估计月底到这里。您也这个时候来,怎么样?
古代交通通讯都极为不便,路远的朋友见一面不容易,一次相聚,往往流连三五日甚至更多,诗酒交欢,联床夜话,令人想往。现在一切方便,但见个面,吃个饭,往往想说的话都没说几句,又匆匆踏上了归程。
不多说了,我只想在元宵节后,和那谁那谁,来个从容一约。
朋友在远方,心情已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