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是这个现状!
今天就我的一个关于语文思维的课题举行了开题仪式,专家们开诚布公,谈了很多实质性的建议,非常感激他们。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我这个课题能解决什么问题?
专家们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确实存在只教知识,只教鸟蛇虫鱼(孔子云),而不教思维的问题。一个典型现象,孩子的语文思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可能基本上都在同一个水平上,基本上没有得到提升。比如用“像”造句,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水平差不多。其实还有些更残酷的问题,最近我们学校在做闲适性课外阅读,我在一年级问孩子:“读课外书有什么好处呢?”很多孩子说:“可以增长知识,可以考好试。”到了六年级呢?孩子依然还是如此回答:“可以增长知识,可以考好试。”再比如,我们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从一年级我们就开始问:“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学生答“舍己为人,乐于助人”。到了六年级呢?还是如此回答。
像这样的例子可能还有很多很多。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的语文知识可以增长不少,他们可能占有大量的生活信息,也可能懂得很多的语法知识,虽然这些增长的东西也能带来孩子语文思维的改变。但,这肯定比不上把语文思维的提升作为一项潜在的目标去教学而带来的效果。
我有切身的体会。一个人倘若不去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语文思维,那么,他的语文思维可能发展很慢,而且有时候还会退后。比如,前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庄子》和《道德经》,对“齐物论”和“致虚极,守静笃”很有感想,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用这样的思维去工作、去思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使我又回到了以前,那个在凡尘俗世里生活的人,我又开始抱怨,又开始焦虑……
成年人尚且如此,一个孩子如果不能接受思维的训练,他的思维方式也许一辈子就是那个样子,就是家庭给他的那个样子,或者他有幸遇到了一位好的语文老师所训练的那个样子。
我细致观察我周围的一些人,也发现了一个规律,很多人经常用的说话、写文章的思维方式,往往只是他读过的一本书或者一类书对他的影响而来。比如,有人读过鬼谷子的书,然后他便一辈子用鬼谷子的思维说话、写作甚至为人处世。
当然,上面的规律是零星的,是不成体系的。对待孩子,我们或许可以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形成一个语文思维发展的标准,然后鼓励和指导老师按照某个标准去促进孩子语文思维的发展,直到六年级,我们或许可以给孩子们制作一个思维发展图谱!
我们也许还可以从当前的统编版教材中研究出专家编辑们内心里所默认的一种思维发展体系。
因此,看起来,孩子的语文思维发展还是很值得研究的,是有解决孩子思维发展不如人意的问题的,不是吗?那么,让我们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