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村古庙及传统建筑
杜村,历史源远流长,从明,清时期延续至今一直是远近闻名的中心村。村庄依山坡而建,坐北朝南,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村东南有关帝菩萨庙一处,村西北角有龙天庙,往西距村一华里处建有观音菩萨庙。村里有三处豪宅: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确系自然风格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乡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大杜村文化。
一,关帝菩萨庙
关帝菩萨庙,始建年间不祥,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该庙坐北朝南,子午向,庙宇坐落在通往进村的门洞拱顶,是旧时从南面进村的必经之路。是多少年来,人,骡马,车辙,从河滩进入村里的大道。
从河滩出水口,顺着门洞跬步正街,延伸至村西北龙王庙处,全部是石块铺砌。门洞深均20米,门洞南口有一块长6米,宽7米的照壁。入口顶端拱顶部,嵌有石刻的"朝阳门″三个大字十分耀眼,铿锵有力!象征着世世代代杜村人,走阳光大道,福满乾坤。北门洞拱顶部嵌有石刻的"敦睦"二字,象征着,杜村人和和睦睦,民风淳朴,厚道的特有品质。进入门洞后往东有一小巷一拐就进入东院。院的两侧各栽有两颗双手合抱的大柏树。旧时,院内住着村经管理村内琐碎事。从东院门往西就是坐在拱形门洞,坐北朝南的关帝菩萨庙正殿。正殿堂內:美须公关公居中,左边周平,右边周仓。关帝塑身背靠背坐南向北塑有观音菩萨,左右有金童玉女。院的两侧分别是左钟右鼓,以前,村里人有事时:就击鼓暮敲晨钟,院内常年有老社支住居,(俗称:看庙的)主要是:整理庙内卫生,收拾供品,收集佈施,晨钟暮鼓等。每逢过年,过冬两节,村民们家家户户,天不亮就到庙内供奉,有的求儿求女,有的祈福平安,据说还很灵验的。
解放后,因成立供销社,将庙内塑身一并搬移。供销社搬走后,收购站又居扎此庙。后来收购站也搬走了,由于多年闲置,年久失修,旧关帝菩萨庙就成为废墟遗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村道路走了庙东面的大公路,旧进村门洞也就再也无人行走,变成流水洞了。
二,龙天庙
龙天庙又称戏台院。从石板路跬步至村西北角,就走到了龙天庙。龙天庙,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宽20.5米,南北长36.97米,占地面积758平方米。庙院依坡而建,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建戏台与正殿。两侧对称建有东西配殿,正殿二层形制,一层砖砌台基,拱券窑洞五孔,正殿供奉龙王,下院西窑供有梁山一百零单八将。天旱时:有守寡妇人,扫庙院,擦塑像。二层配殿为面宽三间,正面为观音菩萨东侧为娘娘庙,两廂房为书堂。单坡硬山顶式建筑,每逢年过节,正月初八,村里人,带锁,上佈施。据老辈人说:师福和老人一直住庙。
解放后,一直是:小学,初中,高中占用。每逢开会,过"六一″各种文艺活动,唱样板戏,晋剧都一直在古戏台表演,院内观赏。现己成废墟。
三,观音菩萨庙
杜村观音菩萨庙,位于村西一华里处。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外围砖砌墙,院内栽有一颗古柏,一颗檀香树,曾经,有本村在新彊搞骆驼运输的温齐亮老板刻有石骆驼。象征他财源广盛,祀求菩萨保佑。院內有三间窑洞,正窑供有菩萨,一边山神,一边不祥。院外还有石磨,石碾,还有看庙的老人种的三亩地。庙的周边有许多杨柳,郁郁葱翠,景色悠美。每逢正月闹红火,村里人就去祭庙,唱皮影。庙中供奉有观音菩萨塑像,据说有求必应,深受运近村民的虔诚膜拜。可谓:要除烦恼须求佛,各有因缘莫羡人。
庙东侧有一甘泉甜水泉,水质清爽可口,饮之可败火,世传为神泉。听老人们言:″天赐神水,消灾得福。″也有一说:″菩萨赐水,趋福避灾。"
村内三处豪宅
一,师宅
杜村东北处:有一处恢宏的城堡式,明清古建筑,它就是师宅。分别为:东,西,两道南门,四道门组成。是一个由小院落,院院相连相扣,相套而整合在一起的大院落。便于管理,呈层叠状。内有正房,廊记,厅堂,马棚,柴房,并有地道通至野外的高崖顶端。
相传:师老板平易近人,衣着艰朴,善待下人。曾经听说过一段故事:曾有孝义城老板差下人来杜村借银元,骑马至此,看到有一位老者,衣着普通,拿着筐子铲粪。他以为是个普通穷人,就喂喂喂地叫喊问路,然而后来他终于知道要找的大老板就是此人时:悔恨当初,错看人也。师老板让此人捎带给他主人写了:″你的人以貌取人″6个字的信。随后回到城里,把信交给主人。主人就看了这6个字就把此人打发走即解雇了......。
解放后,各院落围墙被拆除。东院曾经做过保健站,信用社,供销合作社。中院有初中,农中占用。西院有兽医站,油房曾住扎。
二,中村温宅
在村中心,有一处温宅四合院。也是分东西两道门,进的大门后有上,下院之分。是温姓:温永英,温永俊老先生所建。该院有很高的艺术和民俗研究价值。其设计既朴实而不枸一格,既实用又不失雅观。木雕,石雕,砖雕造型精关,独具匠心,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造谐颇深,各具神韵。
抗曰战争时期,115师师长林彪元帅:因686团杨勇将军部在汾阳,中阳打了胜仗,在此院内开了个庆功会,居住过一段时期。解放后,曾经有:初级社,高级社,住扎。57年成立乡政府,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公社搬迁又成为大队办公室,及各生产队库房。
三,村东温宅
村东,温兆成家的上下两宅院,据老人们讲:是其在邻村买回一对旧式平柜,后发现有底柜存根,打开里边有许多金条,因比,发了横财,而修建的。建有堞楼和窑洞式的护墙,它下院一层的民居屋顶,是上层民居的院子。有南大门,东大门,两宅院内有楼梯上下,落呈层叠状。正房为明柱,播檐式青砖拱券顶,纯白灰灌浆,勾缝,至今十分坚固。
1937年至1938年,抗曰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686团杨勇将军及团部曾在此院住扎。据说:当时,八路军在村住扎时,待人和气,在谁家院居住,谁家院的所有住户都不做饭。村里的穷人们也都过去吃饭。他们自己吃粗粮,给村里人吃白面馍菜汤。
解放后,曾长期为人民公社所在地。70年公社新建搬到新址后,又成为公社医院的所在地。直到73年新公社医院建成搬迁,随后民兵菅,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又占用......。
作者简介:
温开明:男,1962年生,山西孝义人。酷爱在平凡生活中挖掘文学,其作品接地气,关注点赞数量大。曾在《贺西风采》、《汾西矿报》、《山西焦煤》、《孝义风釆》、《知彼》、《香江文艺》等媒体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