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 | 沈俊峰 | 水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沈俊峰 | 水
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故乡桃源河畔
一
那个时候,我还不可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哲学家说过“亲水是人的自然本性”,但是,我用行动佐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那个时候,我也根本不知道中外著名哲学家曾对水的重要性做过如此的描述,“万物本源是水”(古希腊泰勒斯),“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也”(管子)。原来水是这么重要!
今天,当我置身于繁华都市,站在小区不远的河边,望着这条整日流淌着黑水、脏水、污水、臭水的古老又著名的河;或者,当我回到家乡,看到那条曾经哗哗歌唱的河从此断了欢乐的音符,河床被野草、杂树、乱石占满之时,我才更加感受到先哲的深刻、震撼。眼前的水,我已经无法再亲近了。
许多水,甭说亲近,连伸手摸一下的欲望都没有,甚至让人望而生惧。
许多水,被污染了。
站于时代的高坡,我非常庆幸,曾经拥有一条清澈、快乐的河,那是我寄情身心、让欢乐自由飞翔的精神家园。
“逝者如斯夫”的那条河,流淌于孔子心里,也流淌于华夏子孙的心里,流淌了两千多年,并注定要流向远方和未来、流向永恒。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我呢,踩着岁月的落叶,回味、追寻那条滋润我灵魂、放飞我梦想的故乡之河,毕竟肌肤相亲过……
大别山的青山绿水
二
不由得想起那个时候。
只能想起那个时候。
那个时候,我混沌无知,尚不谙世事,但每一个毛孔都飞扬着快乐。那条河,名字太大众,叫桃源河,距我家不远。其曲折宽阔,水清透底,经年不息,从大山中蜿蜒而来。河的拐弯处,是河湾,河湾成了水潭。水潭像一口硕大的水塘,深且静,几乎看不出它的流动。奔向水潭的水,哗哗地流淌,到了水潭,便无声地静默,宛若一个人的静思,待出了水潭,又是哗哗地流淌,涌起雪白的浪花,奔向远方。
青山、绿竹、山柳、草滩、怪石,一簇簇、一片片的,错落有致,漫布两岸,融入水声、鸟鸣、牛哞……蓝天下、青山怀抱中,声色辉映,赏心悦目,清神悦耳。
正是盛夏,我们奔向河水,游泳、捉鱼、逮虾。我们比赛潜水时间的长短,在水里,能看清水底五彩斑斓的石头、水草和游鱼。有时候,我们故意找一块颜色和形态奇异的石头,远远地抛进深水,看谁能最快捞出来。
河滩上布满了巴根草,大大小小的牛慢条斯理地啃着,没有人打搅它们。它们吃饱,便会步入水潭,把身体埋在水里打“汪”,只露出两只牛角、两只眼。乍一看,还以为是浮在水面的一截木头。后来,在一些大大小小的画展上,我时常会看到这熟悉的一幕。原来,人们对生活的艺术记忆,有许多相似可以相互印证、彼此共鸣。艺术比记忆长久。艺术保留了那一份美好,可以穿越时空。
有时,我们会爬上牛背,站在牛背上跳水。但不管我们如何恶作剧,牛都巍然不动,憨然大度,任劳任怨,不屑与我们计较。飞来飞去的牛虻,体格硕大,像牛皮一样的颜色。它们叮牛,也叮人。能感受到它们飞过身边带着的一股凉风,“飕”……能叮透牛皮的牛虻叮了人,那真是钻心地痛!意志坚定者,会忍着剧痛,纹丝不动,等待同伴援手将牛虻拍死。有的同伴则故意举着手,迟迟不落下,故意看着被叮者呲牙咧嘴的痛苦模样,鼓励其像电影《南征北战》的国军将领那样,再坚持“最后五分钟”,自己却哈哈大笑。
有时站在水里,我们会一动不动,让成群的小鱼贴着皮肤拱来拱去,享受那麻酥酥的柔软感觉;有时,我们爬上高高的崖石,表演跳水,游水只会狗刨式,跳水也只能像木桩一样笔直落入水中,笨拙可笑。
整个暑假,几乎每个午后,我们都会“泡”在河里,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常常是日暮西山,大人们走到河边,大声吆喝,少不了听些训斥和责骂。每每这时,我们就会异想天开,如果有个像英雄王成使用的无线步话机就好了,无论走到哪里,家长喊一句,我们都能听到。
现在,当年的许多梦想,诸如手机、汽车都有了,住上了高楼,天天有肉吃,但是,在奋勇向前的时光的车轮下,我们怀念青春,怀念曾经的快乐和梦想,更怀念那纯净的河水……
怀念,是因为失去,有多少“过去”值得“现在”的怀念?
九十年代,作者于佛子岭大坝下游的淠河畔
三
记不清是离开大别山后的第几年,我找了一个机会第一次回到山里。
那一排曾经住六户的砖木简易平房仍然健在,只是门窗被人拆了去,显得空洞落寞。房子周围,我家的菜地里,长满了时鲜蔬菜,只不过物是人非,菜的主人已换成当地的村民了。友人开玩笑说,这是你的故居,要保护好。我笑,说我还活着,应该叫旧居。又过几年,当我再次回去时,旧居已经不见了踪影,砖头和房梁被人拆走,仅剩下一个长方形水泥面的地基。地基上,晒着行列齐整的蜂窝煤。我笑问友人,这就是你保护的结果?第三次回去时,那个水泥地基已不见,也被开拓成了菜地。各种蔬菜郁郁葱葱,甚是喜人。在那块菜地边,我伫立了许久,不忍离去。这地里生长的,不仅是这些蔬菜,还有我的爱恋、欢乐、痛苦和人生最初的美好!
然后,我去河边。
以后,每次回到山里,我都要去河边,沿着河边走走。遗憾的是,那条河愈来愈瘦,水越来越少,甚至多处断流。岸边的农田被建成了广场,那一大片竹子、柳树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房子。我们常常戏水的水湾,成了一个荒芜的水沟,荆棘树丛上结了蜘蛛网。以前听说人能养房,房子如果没有人住,就会塌损,现在看来,一条河里如果没有孩子的玩耍和笑声,也就失去了活力和美丽的容颜吧?
居于喧嚣的都市,总想到乡村走走,寻找一个软性的、有意味的氛围,说白了,最希望找一个有水有山的地方。
站在河边,世事沧桑,时光如水,恍然如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上古时期的童谣,早已言明了水之德、人之性。有了水,生命蓬勃,万物化洁。
这就是水!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了水,如果没有了纯净的水,高傲的人类会是什么光景?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拼命地奔跑着,究竟要奔跑到哪里去呢?有时候,我们奔跑向前,而另一些时候,稍不注意,我们竟会跑回来路,甚至打转。在无垠的森林中,我们时常像一个迷路的孩子,不是吗?
作者2012年在西藏那木措
嘉
宾
有
言
12
穆涛: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委 员、《美文》常务副主编
这个文章里,水是立体的,多棱的,水之性之情之德之趣,以及水之于人的价值,在多棱观照,古今参差之中含着深度忧思,闪烁着由内而外的光泽和锋芒。
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写法,也传统,也现代,还现实,读过之后,忍不住向俊峰兄申请,这个文章给《美文》吧!
12
张凡
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石河子大学 副教授
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山与水,都能够给人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与灵魂深处的愉悦,它们更是仁人智者乐意去主动亲近和接受的自然存在。而水,作为自然万物生命的源泉,其意义及价值无与伦比。作家沈俊峰的散文《水》,从先哲们对“水”的重要性的高度认知谈起,进而反观当下,由于现代工业文明与社会城镇化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周围环境中的日常水源被污染、水资源被严重浪费,从而使原本对“水”有种天然好感的“我”,也逐渐对“水”失去了信心,满脸的鄙夷愤懑之色。至此,人与“水”多了“生分”,也有了距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曾几何时,儿时记忆中有过无数次“肌肤之亲”的那条故乡的河,犹如岁月之河川流不息,它从大别山的深处蜿蜒而出,经过又深又静的水潭,流向更远处的远方。
就此,一种生命的纯净与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难忘的乡愁彼此交替、糅合,历久而弥香,进而形成了一股远离时代大潮的涓涓溪流。可以说,这条源自故乡的“桃源河”,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它承载了作家儿时的欢歌笑语和年少时没有烦恼的如诗如画的旅程,而这些同样成了深处现代都市多年的作家心中永不褪色的生命记忆。
沈俊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
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银奖获得者。
作品散见于《新华文摘》《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美文》等多家报刊,入选《2016·中国年度作品·散文》、《中国民生散文选》等多种选本,出版有散文集《在时光中流浪》。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我的人生信条
活
就要快乐的活
爱
就要纯洁的爱
写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