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难忘——怀念大沟中学语文老师武止戈 || 作者 胡帅
恩师难忘
——怀念大沟中学语文老师武止戈
胡 帅,笔名秦月、秦子悦,兰州晚报房地产高级记者,主编的《楼宇专刊》享誉全国,驰名西北,给报社年带来上千万利润效益。曾多次组织全国著名房地产大亨王石、潘石屹、冯仑等,在兰州、西安踩盘、举行大型论坛。曾获全国十大著名房地产记者称号。写过系列房地产分析文章,曾获甘肃省好新闻一等奖。上世纪末,牵线深圳老板蔡振华,在家乡会宁县大沟乡张屲村投资新建——圳华希望小学。并给村民拉电、安装了电视转播塔,结束了村民们几千年点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以此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1972年,邓小平复出,全国各行业开始整顿,高中从推荐入学改变为考试招生。1973年元月,我以大沟两省(甘肃、宁夏)五乡片区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刚成立不久的大沟中学——我还为自己这个成绩自豪了好多年。
武止戈老师1959年会宁一中教书时留影
刚上高中,同学们来自四邻八乡,互不认识。第一节是语文课,武止戈老师端着教案、语文课本和粉笔盒,走进教室。大家起立问候:“老师好”,他给同学们连躬都没有鞠,只是用手示意坐下。用会宁普通话声音雄厚地说:“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他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粉笔,率先示范朗读课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978年武止戈老师郭城中学留影,两个孩子是大儿子武红兵和武老师疼爱的女儿。
按理,第一节上课,老师都要先做自我介绍,点名问问同学的名字,相互认识一下。有的老师第一节根本就不讲课。武老师没有这些繁冗缛节,我初中就在大沟中学,武老师来学校几年了,虽然他代高中课,不认识我,但不时我在校园里面常见到他。常听高年级的同学说武老师如何严肃、讲课如何出口成章、如何慷慨激昂。对他的课早就充满了好久的期待,对他早就充满了想要了解的神秘,谁知他居然什么也没有说,也不自我介绍,就直接进入课题。这个武老师就是太神秘、太严肃、不会笑、很特别,没有一句废话和客套话,他所有注意力就是讲课,完全沉浸在他讲的课文意境之中。
武老师朗读完毛主席词后,在黑板上书写词牌名——沁园春.雪。一手粉笔字,柳体般遒劲有力,舒展洒脱,惹人喜爱。那时没有钢笔字帖,我们立即低头在本子上仿照武老师的字体,抄在本子上。北方的原野,凛冽的寒风,吹来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鹅毛大雪洋洋洒洒,下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大雪停了,漫山遍野一片洁白。毛主席在无垠的陕北雪原散步,望着眼前银装素裹的世界,不由自主地吟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随着武老师对诗词意境的讲解,同学们的思绪,在大雪覆盖的西北高原上空自由地飞翔,千山万壑在脚下驰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远处的雪山如一条条银蛇翩翩起舞,雪后的原野像一群群白色的大象在奔驰。本来黄山秃岭的西北,没有什么风景可言,我们心里面早就厌烦透了,可经过武老师这么一番散文诗般的描述,心里居然泛起了对家乡的一种莫名的热爱——雪后的西北竟然这么美,美得醉人。
武老师拿着粉笔的手在空中停了下来,嘴里不停地“啧啧啧啧”赞叹,他完全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之中,不停地念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并问我们:“这是毛主席诗词中最有代表、最著名的两句,你们记住了吗?能想象到陕北高原大雪之后,到处一片白茫茫的美好景色吗?”大家被他如诗如画的讲述吸引得忘记了一切,思绪还在雪后的原野上飞翔,教室安静得没有任何声音,也没有人回答他的提问。武老师从学生的表情中,体会了懂得他讲述的意思了。很赞赏地继续讲,词的上阕是写景,下阕开始写意,根据诗人前面写的景色,抒发心中的感慨。
同学们的思想和情绪,完全被武老师带到课文的美轮美奂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武老师描述的优美景色和诗句中。这一节课,对我们来说是从未体验过的丰盛精神大餐,在粮食生活极其困难的年代,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享受,干渴的心灵得到了春雨的滋润,萌动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懂得了美的追求,对革命圣地延安,产生了无限向往。
青年时期武止戈老师
高中两年,武老师给我们讲了贺敬之的《回延安》,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刘禹锡的《陋室铭》,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苏轼的《石钟山记》等系列名篇,至今好多我都能背诵下来,他讲课的神情依然在我脑海里定格:一手拿着粉笔,一手拿着课本,讲课的语速很慢,讲到兴奋的地方,他首先陶醉了,语速不仅慢,还往往结巴起来,嘴里不停地“啧啧啧啧”赞叹。正因为受他的影响,每当我们觉得好得没法形容的时候,就仿照武老师,嘴里“啧啧啧啧”的传递着美的享受。
武老师除讲课讲到高兴的地方笑一笑外,平时不苟言笑,话语很少,很是严肃,我们对他又怕又崇敬,可他从来没有批评过学生。他不和我们打招呼,也不和同事往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给两个幼小儿子做饭——他家属在农村,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当时觉得武老师儒雅清高,很是奇怪,经过多少年的人生磨难,现在看来他那种做人处事,是参透世俗的大彻大悟、大智大慧,唯其不苟言笑、不惹红尘、独往独来、超然物外的做人,才在反右、文革等几十年一系列长跑“运动”中,从未惹火烧身,安然无恙,没有受过任何冲击。“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李泽厚对美的定义——距离产生美感。武老师和学生、同事之间的距离,让大家对他才产生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敬仰。
那时候,流行抽香烟,我们叫纸烟,有工作的国家人都抽纸烟,农民经济困难,才抽旱烟。武老师虽然是拿工资的国家人,可他抽旱烟。一个黄铜烟锅,后面接了一段竹子烟杆,农民一般还在烟杆上安装个玉石烟嘴以免抽烟时烧嘴,武老师不讲究这些,就是一节竹竿。上完课,一个人坐在向阳的宿舍里,依着桌子,晒着太阳,喷烟吐雾,自得其乐。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回忆导师王瑶:“烈烟常抽,浓茗时啜,于水深火热中品味人生。”武老师在“红太阳”照耀下,经常品味着无法言说的人生。武老师虽然抽烟喝茶,但给我们上课、教室里面,却从不抽烟。只有一次,郭安仁校长组织全校老师进行政治考试,我和几个调皮同学趴在玻璃窗台上偷看——老师会不会也抄袭?卷子发下去后,几十个老师都低头抓紧答卷,没有一个人抄袭。只有武老师一边看卷子,一边慢慢腾腾抽着他的旱烟锅,喷云吐雾,没有答题。我们都为他着急:这老旱烟有啥好抽的,人家都卷子快答完了,你还抽烟?武老师足足抽了七八分钟,猛然把烟锅在鞋底上扣了几下,烟锅放到桌子上,才不慌不忙的答题,我们长长舒了一口气,离开窗台去玩耍。
后来见武老师,我们问:人家都忙着答题,你为啥却抽烟呢?那多费时间啊?武老师严肃地说,这叫审题,我抽烟的时候,把考试题读了好几遍,全面理解考题的意思后,然后心里打腹稿——我要如何布局谋篇,用哪些句子说明考试题目,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这样通篇考虑好以后,写的时候就不会离题,就一气呵成。题目和谋篇没有考虑好,慌慌张张就答题,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我们当时不懂,说武老师老谋深算。可后来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是想起武老师不慌不忙抽烟的神情,别人沙沙地答卷,我拿着卷子反复研究,读好几遍,把答卷的句子、段落构思好了后,才开始答题。我的人生中参加了无数次考试,从来没有脱题现象,总是紧扣题目,言简意赅地阐述问题,取得优异的成绩。每当拿到成绩单,我心里就不由地感念武老师!
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兴时的确良衬衣和裤子,俗称抖抖上衣、颤颤裤。青年老师李晗华、曹虎等,都穿戴着洁白的抖抖上衣和颤颤裤,极其时髦风雅。教导主任崔秉华更是一副金丝眼镜,皮鞋擦得铮光哇亮,讲课的时候不时把长长的头发向后一甩,潇洒阳光,风流倜傥,我等穷学生羡慕钦佩无限。武老师那时大约40多岁,1.8米以上的大个子,身体比较胖,看起来特别魁梧。然而他不讲究,从我记得他来大沟中学,到我高中毕业,一直就穿着那一件洗得发白的麻旧卡其布中山装上衣,一件不知名的浅灰色裤子,一顶褪了色的蓝布帽子,帽檐耷拉下来,在他1.8米个子的硕大头颅上架着,帽子小、头大,根本戴不进去,只能在头上架着。我的印象中,他就没有穿过皮鞋,总是一双土布鞋。武老师更不追求吃精咽细,其他老师在教师灶上吃炒饭肉菜,他带着武红兵、武卫兵两个儿子——一个6岁、一个3岁,自己下挂面、炒洋芋、白菜吃。他老家在会宁新庄乡塬边农村,妻子是农民,他得省吃俭用,周济家里。武老师生活是清苦了一点,可他对讲课备课,一丝不苟,每一节课都是那么字斟句酌,诗情画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987年武止戈老师退休时,会宁县教育局组织江南疗养留影。
武老师对他两个儿子的疼爱,让我等穷学生羡慕嫉妒恨。他自己穿的都是旧衣服,但孩子穿得崭新。可两个孩子特别淘气顽皮,再崭新的衣服,在他俩身上就变成泥巴黄土,看不出新衣服的样子。武老师刚带来的时候,他们年龄小,都没有上学,一天吃饱饭就是玩。大沟中学1000多亩的广阔院子、操场、花园,都是他俩的乐园。那时没有水泥硬化,到处土苍苍,尘土飞扬,两个孩子成天就在泥土里摸爬滚打,上树摘杏摘桃。武卫兵回忆往事说,那时他小,一切事情都记不起来,只记得他上树掉下来,摔得气都出不来了,几乎要了命,父亲急着抱他直奔乡上医院。农家的孩子如果这么淘气调皮,一定三天两头要挨一顿家长的打。可我们从没有见武老师打儿子,经常见他做好了饭,满校园到处吆喝:“武红兵嗷——武卫兵嗷,吃饭嗷——”
两个孩子找到后,一身泥土,往往脸上也是泥巴,武老师不训不骂,笑眯眯托着孩子的手,在宿舍门口用布条扎成的甩子,从上到下,把泥土打得干干净净,然后倒水给他们洗手吃饭。那种慈祥善良的父爱,让我等因顽皮经常挨父母训斥打骂的孩子,为世间不公感到愤愤难平。
朱继旺同学和我同在大沟乡以南、十里以外的张家屲村,他比我高一级,语文课也是武老师代。朱继旺胆子大,人也调皮,每当校园里看见武红兵、武卫兵,就模仿武老师的样子和粗厚的男中音:“武红兵嗷——武卫兵嗷,吃饭嗷!”有一次朱继旺正在模仿,扭头一看,武老师正在他身后跟着,吓得他转身就跑。朱继旺跑进教室,给大家说他闯祸了。大家听了闯祸的缘由,分析说,武老师从来没有批评过人,不会批评的,你这是和他的儿子逗着玩,他更不会批评。第二天上语文课,朱继旺吓得不敢看武老师,事实上武老师早就忘记了,一登上讲台,所有心思漫游在课文之中,哪有时间批评朱继旺?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心胸开阔,不计同事、同学任何过错的大心肠人。
朱继旺和我的作文写得好,相反武老师多次全校下午6点放学后,把我们俩叫到他的办公室兼宿舍,把我们的作文拿出来,一字一句的当面批改。好句子下面画上红圈,不好的句子讲用哪个词准确得当。还讲写文章怎么谋篇、怎么布局分段。有一次批改完作文,一向神色严肃的武老师,居然拉拉朱继旺掉在大腿上、毛线编织的裤腰带说:“这是手枪穗子吗?”说完他哈哈开怀大笑,我从来没有见过武老师这么大笑过,不由得也大笑起来。朱继旺羞涩得满脸通红,慌忙把掉下来的裤带別进腰里。从此后,朱继旺经常掉在大腿上的毛裤带,再也没有像枪穗子一样掉下来过。
当时,武老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有两个很实用的措施,一是作文批改后,他选择写得好的同学作文,在课堂上给大家朗读,并逐字逐句讲解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句子、哪些词用得好。二是把他代课两个班同学的好作文,抄写出来,张贴在全校每天集合放学的正面墙上,让全校同学去读。那时候没有作文选集,精神文化食粮特别贫乏,每当作文墙报出来以后,全校同学和老师都簇拥在墙报下面,拜读好文章。一边读,一边还发出赞叹。武老师课堂上多次朗读我的作文,我的作文也多次入选他的墙报,正是这种荣誉鼓励,激发了我对语文的爱好和追求。在老师和同学的赞美声中,激励提高了我不断努力向上的信心。为了写好作文,我广泛的阅读了中外好多名著,打下了坚实的文科基础,打倒四人帮恢复高考后,第一年就考上大学中文系,后来因放不下中学时代的记者情结,调入报社当记者。
1954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全体同学留影,第二排右四为武止戈老师。
武老师生于1926年,原名武耀祖,出身会宁县新庄乡塬边村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武海清是晚清秀才、私塾先生,武耀祖是他6岁上祖父的私塾、祖父给他取的大名,希望他光宗耀祖,干一番大业。他的幼年是在爷爷讲述背诵的《诗经》、《离骚》中长大,自幼奠定了扎实的古典文化基础。后来考入中专兰州师范学校,在读《左转》:“非尔听知也,夫文,止戈为武。”便自我将大名改为“武止戈”,止戈既是武姓的组合,又是不要战争而要和平的意思,这个名字成了他一生的追求,成就了他淳厚谦虚和平的性格。1950年,兰州师范毕业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1954年分配陕西周至县中学任教;1957年调会宁县中学教书。文化革命开始后,因武老师课讲得好,文章也写得好,听别的老师说,他的文章多次在《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发表,由此被作为会宁中学“封资修专家”,1968年下放会宁土高中学任教;1969年3月调到刚成立的大沟中学教高中语文,在这里他教了7年,1976年3月调到郭城中学,1979年又被调到会宁3中——河畔中学,1987年退休。
1957年武止戈老师从陕西周至中学调会宁县一中留影
我本家境贫寒,从曾祖父开始到我父亲,三辈没有一个读书人。加之家居大沟深山秃岭,接壤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西海固地区,上世纪封闭而又贫穷,挣脱黄土地是一种痴心妄想。想不到一场文革浩劫,把会宁县中学封资修权威和“臭老九”专家赶到乡下,在这片闭塞贫瘠的土地上,这些权威和“臭老九”得到了淳朴乡民们的敬仰和尊重,他们全心传道授业解惑,我有幸碰到了武止戈老师,痴迷上了文学,踩上时代改变的步子,改变了人生命运,痴心妄想变成了现实。
作者胡帅
人生是一种偶然,成才是一种幸运。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贵人,就改写了人生命运的轨迹。我三生有幸,遇到了我的贵人、恩人武止戈老师,才有了今天。高中毕业40多年了,心里一直感念着武止戈老师,想见他一面,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如愿。读《天南海北会宁人》杨海川“屏阳师表”系列文章,勾起对当年大沟中学老师的无限怀念,经《天南海北会宁人》主编梁旭斌牵线,联系上了武老师的儿子武卫兵,才知道恩师武止戈于2006年古历正月29日病逝,时年80岁。
武止戈老师退休居家留影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恩情未报,恩师已去,内心凄凄怅然。祷告苍天,佑我恩师,如有来世相遇,必叩首表达对先生的惦念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