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三过四川古蔺县(下)
为了进行群众宣传,打击奉古蔺“清乡大队长”骆国湘之命,组织武装对红军进行骚扰的古蔺最大土豪曾庶凡、曾光鲁兄弟,拔出其土围子--云庄,红三军团先头部队两个连于2月15日傍晚至16日将云庄攻破。当地下党组织“红军朋友会”向红军报告了皇甫少云配合曾氏兄弟阻击红军的罪行后,红军立即前去查获了他收藏的“清乡”中队长的委任状和派他去云庄阻击红军的指令。2月16日,红军在镇龙山召开群众大会,公审皇甫少云,立即正法。
2月17日,军委纵队由古蔺白沙镇出发,沿着一渡赤水河后左路纵队西进路线往赤水河前进,经古蔺县养马司、丫叉。同日,代号为“巴东”的红军部队派邓振询到镇龙山向古蔺地下党团组织和“红军朋友会”负责人邓伯明传达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的指示,要求古蔺地方党团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广发宣传中国共产党十大纲领和红军抗日救国的主张,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道理,并指示在条件成熟时组织武装起义,发展游击战争。
2月18日,军委纵队进驻古蔺县铁厂,干部团团长陈赓等领导到群众家里看望这儿留下的伤员。同日14时,红一军团二师进抵古蔺太平渡,并以一个团迅速渡过赤水河,占领东岸贵州一侧渡口附近高地。同日傍晚,红三军团先头十三团进抵古蔺二郎滩,并控制了二郎滩渡口。军委纵队进至古蔺县走马坝。
2月19日,红一军团(缺一个团)在太平渡渡河完毕,进至林滩、坪上地域;除一营外,红三军团在顺江渡渡河完毕;军委纵队分别由石夹口及高泥坝进到太平渡、九溪口,准20日渡河。2月20日,军委纵队渡过赤水河到达鼎兴场附近,红九军团进至太平渡。2月21日拂晓,中央红军主力全部东渡赤水河重入黔北地域。
03.三过古蔺
为继续调动川黔敌军,军委于1935年3月15日22时决定撤出鲁班场战斗,同时决定16日前袭占赤水河东岸边之茅台镇、小河口地段,架设浮桥西渡赤水再返川南,把中央军和川黔滇各敌军调动到赤水河西面地域去,以利寻求新的机动。2月16日,军委发布渡河命令,到第二天中午全部渡河完毕,进入四川古蔺县地域。
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后,中央红军兵分两路,一路进入古蔺县东部及东南地域的石宝寨、两河口(丹桂)、大村;另一路则进入古蔺东南部的庙林、水时,到达水时之后,左路红军再次兵分两路,一路北上古蔺石宝寨、烧箕湾,一路西进古蔺高家山后,也向古蔺西北方向前进。
3月17日,军委众多进到庙山、石板滩。3月18日,毛泽东一行经皇华、尖山子到达鱼岔场,住在街子背后山上农民姜清家中。同日,红军警卫营防空排击落敌机一架。
3月19日,红一军团进至古蔺鱼岔、镇龙山,红三军团进至铁厂,红五军团进至两河口,红九军团进至鱼岔以东之滴水,军委纵队进至大村地域。毛泽东按照他佯攻古蔺、吸引追敌西进、调动滇军的部署,命令红一军团以一个团奔袭古蔺镇龙山。3月19日,红一军团这个团伪装成主力,从大村场下马田出发,向古蔺城方向急进;红军进军神速,进至镇龙山前三华里之敌前哨阵地(太和栈小街)时,敌人都未发现。红军先头部队向敌哨开枪射击时,太和栈一个排的敌兵才被惊动;但是这一排敌兵不敢还击,只是拼命向镇龙山街上逃窜,边跑边高呼:“红军来了!红军来了!”红军到达太和栈后,即分兵三路向镇龙山猛冲;镇龙山敌团突然遭到袭击,乱作一团,纷纷向古蔺城方向溃散;唯有镇龙山左翼营盘山上的阵地守敌,集中数挺机枪进行顽抗。敌团长想在右翼阵地组织反击,连连向惊慌失措地涌出街头之溃兵开枪震慑,但溃兵不听命令,仍向西面的对车坝和水边逃跑。红军立即组织兵力从三面向敌军营盘山机枪阵地包抄前进,敌军恐被围歼,只得抱着机枪向对车坝方向逃窜。红军占领镇龙山后,继之另一部占领蒋家田。红军三渡赤水来到川南古蔺地域,打击川军和土豪劣绅,使劳苦大众无不欢欣鼓舞;贫苦百姓纷纷要求参加红军,仅进驻镇龙山的红军部队就扩大两个连。
根据红军的佯动(向古蔺西南方向移动),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要在泸州、宜宾间北渡长江,便又立即调整部署,企图将红军聚歼于川南江门、叙永、赤水河镇以东,及沿赤水河流域以西的古蔺地区。鉴于此,毛泽东以党中央政治部名义通知红军部队东渡。3月20日17时,向各军团下达了《四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限定各军团于3月21日夜秘密、迅速并坚决出敌不备地由二郎滩、林滩段东渡赤水河寻求机动。
3月21日晚至22日拂晓,红五军团担任后卫,红三军团、军委纵队从老鸹沱、太平渡、九溪口渡过赤水河,红九军团从二郎滩渡口渡过赤水河,红一、五军团从林滩渡过赤水河。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华,陈鑫明主编:《长征路线(四川段)文化资源研究 泸州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吴殿尧主编:《朱德年谱 新编本 1886-1976 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3.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著:《红军长征在四川》(修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组织编写:《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