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雅气——钱法成书法艺术欣赏

钱法成:1932年出生于浙江嵊州。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省文联副主席、省政协常委。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剧协常务理事、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杭州钱镠研究会会长。其钻研书法和从事文艺创作数十年,基本功扎实。书法作品遒劲秀逸、气势磅礴,被作为国礼赠送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毛里求斯、法国等国家,同时被海内外众多机构及个人收藏。已出版有《钱法成书法集》《不晚斋诗稿》及剧作选等。

曾多次参加中日书法联展,并获得日本国外务大臣奖。工作期间发起并主持了浙江省首届书法艺术节,促进省内各市、地、县配备书法干部,加强书法普及工作,为推动浙江省的书法事业做出贡献。

钱法成曾经当过多年的文化厅长,但他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人,而且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这便是记者多年来与钱法成从相识到后来多次交流后的感受。

少年求艺路饱尝坎坷

少年时代的钱法成,痴迷于绘画和音乐。1947年报考湘湖师范音乐专科,却因不认识钢琴而未被录取。1948年考国立艺专(中国美院前身),又因色盲而中途放弃考试。最终于同年就读萧山湘湖师范普师班。

钱法成感慨道:“当时在艺术专业的道路上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这期间,我一直都在练字。那时候,学校里有书法课,回家也要交书法作业,字写得好,给圈'红鸭籽’,写得不好要打'×’,一笔一捺都得静下心来认真对待。由被动转为主动,慢慢地自己有了兴趣。当时身边没有书法老师,可临摹的字帖也不多,记得只有几本石印本: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和松雪道人的。”

学书法爱吃“杂粮”,曾求教邻居沙孟海先生

钱法成的书法,以中锋为主,笔画于浑厚中见道逸,字形虚静中见跌宕,收放有度,无狂怪陋习;开合得法,有清和雅气。“当年在忙于行政领导工作时,每天几乎都是挤出时间来练字。这些年下来,我买了近千本字帖,还买了些书法理论书籍。学帖是继承传统,练基本功,也是打开眼界,提高境界。我先学王字、褚字、赵字、文徵明的字,后来开始吃杂粮,学魏碑、隶书,防止在一棵树上吊死。”钱法成介绍说。

除了学字帖和看书法理论书,平时,钱法成时常会注意名胜古迹中的碑匾、楹联、摩崖石刻;上街购物时也经常揣摩着两旁琳琅满目的商店招牌。在杭州举行的各种书法展览,更是他学习的好机会。

多年前,钱法成的家和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的家在同一个小弄堂里,“沙老的家就在我家的斜对面,我曾几次登门拜访求教。在多次笔会上,观看沙老写字,每次都很受启发。他的布局章法、老辣用笔以及写得豪爽气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法成认为,写字要基本功扎实,技法熟练,还要有美学上的追求。在不断的书写中,使自己的点画、结构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生发出一些变化和巧妙来,把这些加以利用和巩固,就会形成自己的面貌。如果只是熟练地重复过去,不思改变和提高,就会千书一面,流于油滑,甚至走下坡路。为了防止这种现象,他就经常会临一些新帖,吃一些“杂粮”,做一番思考,破一破自己。“写字到老,临帖到老。书法大家沙孟海老先生曾提醒我们,要防止只忙于应付写字的透支现象。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王铎索性为自己定了一条规矩:一天闭门临习自学,隔天应付求字者。这样交替轮换,以保持常写常新的状态。”

为浙江的文化事业奉献一生

钱法成退休前,一直在浙江的文化战线上担任领导职务,他长期从事戏剧创作,曾为浙江省戏剧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在他的支持下,浙江的戏剧事业空前繁荣。1991年,他曾发起并主持了“浙江首届书法艺术节”,并带着八十位中外书法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嵊州金庭祭扫书圣王羲之墓。同时在嵊州召开了“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几年前,我还和朋友一起写了《王羲之》剧本,由嵊州市越剧团演出。作为嵊州人,为王羲之晚年隐居于此感到自豪。但是书法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深感自己下功夫不够。”

钱法成在戏剧领域不仅是位著名的剧作家,而且还是一位精通昆剧、京剧、婺剧、绍剧、越剧等剧种的通才。而诗歌创作对于多才多艺的钱法成而言是件水到渠成的事。他的诗和他的为人一样,朴素自然,不雕不饰,平凡中含意趣,淡泊中见天真,读来使人回味无穷。

在常年的戏剧创作中,长期的熬夜,导致了钱法成右眼的失明。7年前,当他正要集中精力练字时,突然仅有的左眼也受了伤,几乎成了两眼全盲。“视力差写字困难了,看张纸、看笔触总是模糊不清。但我庆幸还给我留下一点视力,使我老来还能从事自己的爱好。”

如今,已是90岁高龄的钱法成,虽然双眼视力接近于零,但精神充沛,声如洪钟,丝毫不见老态,书法造诣更是日臻提高,可谓人书俱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