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第17周:创业实践中的6条感悟
乌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逆收敛(ID:Anti-Convergence),作者:乌鲤(爱旅行、阅读和实践奇思妙想,现居旧金山)
四个多月以前,我离开了毕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打算花点时间实践一个我自觉很有趣、很有意义的项目。在积累产品经理的工作经验同时,探索改变一个我所关注的行业运作方式(哪怕只是微小的推动)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我想建立一个透明度更高的美国牙科医患平台,让患者能够同时与几家诊所线上交流自身的治疗需求,并根据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括价格)来选择牙医。
我管这次实践叫“创业”,倒不是因为一朝成功后能有多少钱景,而是因为这个领域太niche,思路也比较大胆,完全没有同类型的前车之鉴可参考,纯属从0到1的 “starting things up”:美国牙科医疗行业水相当深,内行大都没有主动改变游戏规则的理由,而外行不关心、且难寻熟悉游戏规则的门道,甚至都不能判断出自己是弱势的一方。
历时半个世纪所织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网,就像一个底层架构不合理、full of dependencies的低效陈年代码屎山——这使得任何层面的改革都如烹小鲜般棘手。
总之,即使大概率无法move the needle, 这也不失为一次助我看清世界全貌并迅速成长的勇敢尝试和自我赋能的机会。
在此和大家分享此间个人阶段性的感悟,关于做事,也关于做自己。正如阳光之下并无新鲜事一样,再辗转的夜晚里也悟不出前人没想明白的道理,但自己历事后的反省,总是更真切可靠些。以下一切内容皆基于我此时此刻的认知水平,望指教与讨论:
一、关于做事
1. 产品开发
作为一个技术背景不强的个人创业者,找外包工程师 (freelancer) 做第一版产品是最下策,上策是自己做no-code MVP验证可能性,中策是找技术同伴从零携手。
首先,Freelancer们的根本目标和理念就与一个创业项目格格不入。与全职员工不同,外包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更加单纯朴素:挣多少钱?能不能为以后接单背书?在重复合作的概率很低的情况下,没有一个第三方平台的约束,这就是一个把当前利益最大化才是最优解的单次博弈。
在项目开始前付了款或者项目以小时计费,都是十分高风险的。再没有懂技术的项目经理密切监督进度,甚至签署的还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跨国劳务合同,那简直就是在考验人性的边缘疯狂试探了。倘若此时项目的进度严重拖延,这个怪不得外包人员。主要还是要怪自己管理方法不成熟,能力有限。
在项目最初找技术同伴,听上去很美。除非是知根知底相互信任的好朋友,或者有万分一致的理想和初心的人,合适的对象是可遇而不求的。我前后聊了半打多有合作倾向的对象,先不说有个别自我认知不甚明确的,也不说观望着等待第一时间锦上添花的。
单说这一条:可以并肩作战的技术人员,在初期能撸起袖子挑大梁写全栈代码,团队壮大后又能放下袖子有做管理人员的潜能——这么优秀的人才做项目机会成本很高,在什么条件下真诚愿意和经验不足又未开始融资的我一起从无到有地承担高风险呢?
到头来只有两种操作:一是此人会兼职缓慢地独立开发产品,二是会要求雇佣其他程序员然后自己管理他们。都不是什么少内耗的最优解法。
非常尴尬的是,一个耗时五个月开发的产品,我用no-code platform (Bubble + Canvas) 在朋友的帮助下预计两周就可以实现所有功能,且维护起来方便很多。
当初对项目本身可行度进行了各种调查,却没在“如何开发”这个问题上研究1分钟,头脑直接default到 “找人做MVP” 这个选项上了,这是思维上的盲区。从乐观的角度上看,学会用复杂些的no-code选项至今也不算晚,未来总会用得到。
2. 市场营销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讲过:“创新和市场营销是商业的核心;其他全是成本项。” (“Marketing and innovation produce results; all the rest are costs.”)这个观察对于创业项目尤其的显然。市场营销活动甚至应该启动于产品开发之前,如兵马未动而粮草先行。
当时MBA市场营销课上的教材(Kotler那本)主要讲大公司,尤其是实体公司该怎么做营销 (C端),由于预算、产品、甚至工作流程上的区别,大公司的做marketing的工作思路是和pre-revenue的小公司/小项目的策略全然不同的,可借鉴之处相对少。
直到最近读到《Traction》这本书,我才慢慢开了一点窍。上个月月中开始运营一个Subreddit,增速和活跃度都还不错。
另外一方面,在一个双边平台中,营销活动也包括business development (B端)。由于性格的缘故,我一直对此很逃避,起初也企图把这方面外包出去,雇佣销售人员打电话给所有潜在客户。这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不理智。
其一,正如当初MBA市场营销教授的名言: “聚焦、聚焦、聚焦。其他全部是次要的。” (“Focus, focus, focus.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其二, 从0到1这一步根本无法指望别人。正确的思路应该是挑选几家最合适的诊所,自己去讲清愿景,建立真诚的合作关系。在转变策略之后,才稍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
3. 实践出真知
以前没自己搞过事的时候,曾经想过应聘管理咨询相关的初级岗位。练了很多case也背了不少思维框架。现在想想,我若作为咨询公司的招聘者,看到自己面试时刻舟求剑的发言恐怕都想苦笑。什么3C、4P、SWOT啦,拾人牙慧总是容易的,而真正有价值的独特洞察,没有实操过的人根本讲不出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同样的道理,我在过去几个月和许多人聊的过程中意识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动手创过业,且又不是目标客户群,那ta对某个创业项目的可行度判断以及对策略方面的具体指导,有更大的概率是基于对市场的想象和自身的体验,和事实的出入可能比较大。
当然不是说人家的建议没有参考价值——我发现在大公司工作的人各有专长,思维方式会带有本部门独特的烙印,听取大家的见解能快速打开新的思路。比如一位谷歌程序员跟我分享过对于工作流程(process)有共识的重要意义,原公司跨部门领导则讲过客户关系该如何发展,都令我受益。
二、关于做自己
1. 坦然与节奏感
过去半年,我对自己和对外界的认知,就像我目前整牙过程中的牙槽骨一般反复而缓慢地被破坏与重建。Ray Dalio的话给人以一定程度的安慰:“如果你回头看,并不认为过去的自己是个傻瓜,那么你没怎么进步;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并不傻,也不想知道自己哪儿可能傻,那么是你不够前瞻。”
但话虽如此,每天都能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性格缺陷找到新的论据,可能也并不是一个十分利于心理健康的事儿。
我比较贪玩,但底色是对人对己都阈值过低的精神洁癖,和时常对效率不切实际的追求。因此,虽对以别人的人生作标尺无感,但总在“我怎样才能更快速地成长进步”的纵向比较中产生焦虑,而这种强烈的目的性也会让周围人不太自在。朋友兼前同事也曾经提醒我“别太有抱负”,大概是我表现得像个理想主义+完美主义a-hole, 想来实在抱歉。
经过这几个月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失败的敲打,对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有了新的感触:人的成长过程本就是螺旋式上升,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往前走,越变越好是个自然的发展趋势,没必要揠苗助长。有理想和抱负是好的,但更要对自己有耐心、有信心。人生很长,“scale down”并不可耻,保持自己的momentum和内心的节奏才是最关键的。
2. 初心与责任
以前考虑问题的时候,都是把我自己的初心,即“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要做成什么事”(问题A)放在首位;渐渐才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是“我能为外界提供什么价值、用什么来交换”(问题B)。
只关注目标和愿景(A)而忽略责任和代价(B),这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思维方式。真实的人生是高自由度、高难度的单人限时RPG游戏,每个人有自己的地狱和天堂。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 所以要谦虚一点,不要take things for granted.
然而我也发现,在与世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我会遇到种种的诱惑,以致非常容易会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比如说不定我不久的将来就会继续做一个光荣的打工人出卖时间和劳动力,但“出卖时间和劳动力”本身是问题B的答案,它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死之前为问题A交上完美的答卷,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如果对未来的自己只能说一句提醒的话,那我会说:“要坚持自己的初心,一百年不动摇”。
三、感恩家人
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创业过程中,或者说整个人生旅途中,无比奢侈珍贵的礼物。
从年少出国求学到如今裸辞进行创业尝试,对于我独立做出的人生决定家庭全员都永远持鼓励态度,做我坚实的后盾。
爸爸每天都给我平均时长1小时的 “创业导师精品课” ;公婆经常发来创业或牙科相关的阅读材料;奶奶发语音来安慰受挫的我;大麦的帮助自不必说。妈妈除了发红包以外,在几个月前曾经说过一句她自己现在可能都不记得的话,让我想到就在心里默默流下泪来。
她说:“就自由自在快乐地活着吧!”
最后想要以《约翰·克里斯朵夫》里高脱弗烈特舅舅的话结尾,共勉:
“你得对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敬的心……对每一天都得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侮辱它,妨害它的发荣滋长。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 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了。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你只要跟大地一样,像它那样有耐性就是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逆收敛(ID:Anti-Convergence),作者:乌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