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人都应受到温暖相待 | 养老院老人个案
这是原创专栏『社工课』
发布的第 21 篇文章
推荐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余慧丽
单位 |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
案例:案例发生在一家养老机构。当日老人在房间里说要买个电饭煲,自己煮东西吃。
因为机构是不允许老人买大功率电器自己使用的,怕发生意外。所以护理员听到后,就去告知了护理部负责人。护理部负责人当即赶到老人房间询问,并告知不能使用。当日傍晚,护理员正在洗衣房清洗衣物时,老人去责怪护理员,认为他只是说说,并没有真的去买,护理员这样做是告密,是错误的行为。两人起了争执,老人情绪激动,返回房间,拿着菜刀出来,继续责骂护理员,后被其他工作人员劝开。当晚,机构负责人请护理员立即离开原岗位,对老人家也进行了劝说。第二天,护理部负责人上门给老人做工作,指出他的错误做法,并希望他将菜刀交给护理部保管。同时打电话给老人户口所在街道,告知情况。老人系孤寡老人,一直由街道托管。但街道感到很为难,表示之前未发生过同类事件,也没有做出相应的回应。此后一周,机构与老人一直处于相持状态,没有进展。
笔者接到求助后,赴机构。先了解情况:老人,男性,4个多月前由社区小型敬老院(被撤)转入,跟此护理员之间有过小摩擦,耳聋。其他资料不全,包括年龄。院方的诉求目的性很明确,就是收缴刀具。事实上对于谙熟尊重、接纳、不评判等理念的社工来说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但是,收缴了刀具,问题就解决了吗?
从社工的角度, 除了平复了老人家的情绪之外, 了解到发生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了吗? 该如何介入专业工作方式及服务技巧?专业的工作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当我们带着一个目标、一个框架去做什么时,真正的需求可能被忽视掉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老人心里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作为专业的社工,我们需要从不同的线去探讨。
面谈。老人听力障碍,全程他讲,笔者用笔谈。一开始,请老人坐时,他坚决不坐,说有什么事,他站着听就可以了(老人的对立情绪很明显)。所以笔者坚持站着跟老人寒暄、弯腰写字笔聊。首先跟他表明父母的年龄,表示自己对于长辈的尊重,并自然地聊到老人的经历。老人今年81岁,原在建筑公司开建筑机械,55岁因工种特殊提前5年退休。身体看上去挺健康,性格开朗。之后,消弥了对立情绪、慢慢打开心扉的老人家愿意坐下,双方开始比较深入的对话。
老人:前几天,吃不下饭,想买个电饭煲自己蒸点东西。
笔者: 哦, 吃不下饭, 您住在这里, 不习惯他们做的饭菜, 想自己弄点合自己胃口的来吃? 还是身体不太舒服, 没有胃口, 不想吃这里的饭菜?
老人:是的,身体不太舒服,吃东西没味道。
笔者:自己煮不安全,要吃什么请食堂帮您加工吧。
老人:不麻烦他们。电饭煲也不买了。
笔者:您的菜刀平时有用吗?
老人:我外出的时候看到便宜买来的,剪刀加菜刀一套才38元。我有时候切切水果。
笔者:菜刀太大了,我用水果刀跟您换吧。或者您喜欢怎样的水果刀我们帮您去买。
老人:不用不用。需要我自己会去买。
笔者:您经常出去吗?
老人:我经常出去的,去打麻将。还经常回社区去看社区的书记主任,他们对我很好的。
笔者:您非常想念以前社区的书记, 主任, 他们对您非常好, 很照顾您, 是吗?那么, 您住在这里, 觉得这里的生活怎样呀?
老人:我就像回家一样。她们就像子女一样对我好。有一年冬天,下大雪的时候,她们给我送了帽子、手套、围巾。我心里很感动,一直记得。
笔者:所以, 你很想念他们啊, 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但住在这里就没有这些感受?
老人:在这里,找不到伴。我出去方便的。
笔者:哦,所以感觉您脾气挺好的呀,怎么就跟护理员吵起来了?
老人:我又没说要买,只是说了个想法。×××(护理员)马上去告诉×××(护理部负责人),不是告密吗?我去说她,她还跟我吵,态度很差,我火上来了,就把菜刀拿出来了,吓吓她。
笔者:哦,是这样啊,但是刀拿出来不小心容易伤人。万一出事,对您对护理员都不好。
老人:这个是我的错,我就是脾气上来了。过去就算了吧,我对你们对护理员都没意见。以后保证不会了。
笔者:我觉得菜刀太大了,切水果也不方便,还是帮您换把水果刀吧。
老人:我马上回去拿菜刀过来交给你。水果刀不用给我。要的话,我自己会去买。…… ……
从对话数据来看, 我们需要梳理老人家住在这个机构的适应问题,需要找到他的核心问题所在,并进一步跟进的。对老人家来说,下面的这些都是他的需求:
1、吃不下饭——身体不好/不合胃口
“你住在这里, 不习惯他们做的饭菜, 想自己弄点合自己胃口的来吃? 还是身体不太舒服, 没有胃口, 不想吃这里的饭菜?”—— 同理与探索, 了解老人行为背后的原因。需要了解老人家在这个机构的适应情况, 他对这里的期望与现实他经历到的, 是否有落差? 如果是, 这个落差可能是造成他情绪不太好, 与护理员产生冲突有关.
2、经常外出——没有归属感,融入不好。
①去打麻将,院里找不到打麻将的伴。——老人说这里找不到伴, 反映了什么呢?需要了解老人家在这个机构的适应情况, 他对这里的期望与现实他经历到的, 是否有落差? 如果是, 这个落差可能是造成他情绪不太好。
②去看以前社区的书记, 主任。
“您非常想念以前社区的书记, 主任, 他们对你非常好, 很照顾你, 是吗?那么, 你住在这里, 觉得这里的生活怎样呀? ” ——同理, 进一步探索老人家在这里生活的情况。
“所以, 你很想念他们啊, 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但住在这里就没有这些感受?”——同理。封闭性提问, 把话题聚焦到住在这里的感觉及感受, 也是对核心问题进一步探索的技巧。
3、与护理员的冲突
——机构方提供的服务是否存在缺陷。是护理员本身缺乏沟通的能力,还是她也恰巧情绪不好,心态有问题?
4、听力障碍
——是否是造成与护理员摩擦,与邻舍陌生感的原因,有没有资源可以提供给他?
行为背后皆有原因。所以,对于这样的案例,资料的收集非常重要:年龄、性格、入住时间、入住原因、原工作、原生活环境 、机构目前生活状态、与其他老人相处如何……同时用同理心慢慢摸索老人的心路历程,了解他的生存状态,取得他的信任,建立专业关系。养老机构是一个老人系统、院舍系统、老人家庭系统、社区系统构成的生态系统。我们常常在谈论幼小衔接,却忘记了老人入住养老机构也需要衔接。这个衔接,要建构满足老人精神需求和社会支持的网络,重建老人的交往模式,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尤其在入院初期),要提供认知的支持(老人角色的变化、社会功能与能力的发挥,自决以及融入),提供行为的支持,提供具体的资源。
当我们帮助老人家梳理面对的状况时,绝对不能带着既定的框架,否则有违公正的专业立场。当然,在面对现实时,可能会有种种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我们心中要有一个准绳,并尽力而为。因为社会工作始终是有温度的,它会让养老机构的服务有温情的内在。
同时,基于需求、基于解决问题的社会工作更是有张力的。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这个案例,虽然属于极端性的个案,却投射出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涉及到护理、医疗、心理、后勤、员工培训等多个方面。
所以,这个机构在笔者的指导下做了大量后续的跟进。这个跟进,既有注重个体的,如案例中老人的院舍融入辅导,包括跟其法定监护人的沟通、跟其邻舍的沟通、整合资源提供改善听力的可能……更有惠泽群体的改善:把社会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招募了专职社工;规范准入评估和资料收集;全面开展个性化照护计划;制定并实施护理员培训计划(职业操守、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改善膳食服务,增设点餐项目;规范医生/护士日查房制度;组建护理员的解压小组等等。
可以说,一个小小的个案,带动了很大的改变。专业的社会工作可以在养老机构实现管理人性化、服务柔性化的目标上发挥很好的作用,不再是一句虚言。
愿每个老人都被温暖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