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六)
相关推荐
-
经方: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桂枝二越婢一汤 [原文]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 ...
-
《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49
欢迎**一路健康APP 注册就有伤寒研究音频版**听! 今天开始分享吴雄志老师整理的伤寒论. 吴雄志老师是中医世家,西医博士.伤寒论都是文言文,看起来非常晦涩难懂,通过吴老师讲的伤寒论,就可以思维清晰 ...
-
方剂学辛温解表剂的简单归纳
麻黄汤 <伤寒论>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组成]麻 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g) 甘草炙,一两(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二)
伤寒论第十八条辨: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第18条辨的意思就是平素有喘病的人,因为感受了外邪而喘,治疗的时候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效果会更好. 如果这个病人本身是桂枝汤证,恶风,风吹难过,有汗,如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六)
伤寒论第67条辨: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伤寒病人,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攻下的治疗以后,感觉胃脘部气逆闷满,并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六)
伤寒论第47条辨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这因本身的体能比刚刚的更强,刚才的阳气还只是中级强,还需要"麻黄汤"来把寒发出来,这个不用麻黄汤,常见的是小孩子,而且是男 ...
-
倪海厦针灸笔记(十六)
合穴,五腧穴的一种,均位于肘关节或膝关节的部位.<体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入为合."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就像各处的江河汇合,流入大海一样. 当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就用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九)
伤寒论第二十四条辨: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这个条辨就是说,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症未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就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八)
如果是脉象微弱而怕冷的,也就是说脉很小又恶寒,这是表里阳气皆虚,阴阳俱虚,这个时候不要再发汗,这个阴阳俱虚有可能是误用汗法.吐法.下法所导致的,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五)
伤寒论第二十一条辨: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第二十二条辨: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21.22两个条辨日本的大塚敬节归纳成了一条.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说太阳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四)
桂枝汤,我们前面讲过,是调和营卫的,炮附子是回阳固表的,汗流得太多了,表虚的时候就会用到炮附子来固表,总之就是脱水太严重,津液丧失得太多,这个时候就是用炮附子的时候,当然单用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要加上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
伤寒论第十六条辨: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温针:针灸的一种方法,用针针于一定穴内,以艾裹针体而蒸烧之,以冀发汗. 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