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等西方列强,为何退还部分庚子赔款?拿我们的钱拉我们的人
1908年7月,美国宣布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所得“庚子赔款”的一半款项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自此之后,其他西方国家也陆续表示要将部分赔款退还中国,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结果许多人因此觉得,这些列强似乎并没有那么可恶,但事实的真相,却未必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美好。无利不起早,西方列强之所以愿意退还赔款,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一年后清政府与列强妥协,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向11国支付共计4.5亿白银的赔款,最后核定本息共计9.8亿两。
《辛丑条约》也被称为《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1900年是庚子年,所以这一笔史无前例的赔款也被称之为“庚子赔款”。
据记载,当时清朝每年的收入在一亿两白银左右,而支出则是一亿一千两,是典型入不敷出的财政赤字。当时的清朝虽然关税收入不菲,却已经全部用于抵偿现有外债,因此想要偿还这笔巨额债务,清政府不得不继续加重田赋﹑丁漕﹑粮捐﹑契税等苛捐杂税。这些杂税对于已经不堪重负的民众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素来擅长敲骨吸髓的列强而言,清朝百姓的生死与他们何干。不仅如此,他们还以银价下跌为由,逼迫清政府补齐所谓的“镑亏”,根本不理会清朝外交官员们的申辩和反对。仅1901到1905年这四年,这笔“镑亏”费用就高达800万两。
但事情的转折也与此事有关。1904年12月,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再次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协商庚子赔款究竟以金价为准还是银价为准的事。结果,在讨论中,后者一句不经意的话让他精神一震。海约翰说“庚子赔案实属过多”。
原来,在签订《辛丑条约》时,庚子赔款赔得就是列强出兵的军费,以及在华商人和传教士所蒙受的损失。根据美国事后的审核,这笔钱大概在二百万美元左右,但实际上美国却以此为由主张了将近三千三百万两白银的赔偿金。
有人可能会觉得,多拿了难不成反倒会成了什么坏事么?事实确实如此。
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有激进的鹰派,也有姿态相对柔软的鸽派,许多鸽派认为,利用欺诈的方式勒索赔款虽然能获得一时之利,但很有可能会将中国推向美国的对手一边,尤其是在对方已经觉察到事情真相时。
因此,在公使梁诚的四处游说下,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向罗斯福总统建议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这笔款项来开办学校和补贴中国赴美留学生。
罗斯福接受了建议,并将这一提议上报国会,最终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并宣布不再向清政府催缴剩余欠款。但这笔退款并没有流入大清国库,清政府按照美国的要求,设立了游美学务处,并在清华园建立游美肆业馆,这一肆业馆也是清华大学的雏形。
像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这些民国时代的大师人物,都是在这一时期通过游美学务处前往美国游学的。可以说,这笔退款的确对中国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即使是当时主张退款的校长詹姆士本人,他也并不是因为所谓的“正义感”而要求政府放弃赔款。
在他给罗斯福的信中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他之所以要将退款用于教育,就是为了能够让新一代的中国青年能够更加倾向和亲近美国。他有一句名言“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希望依靠软实力在中国新青年信中留下烙印,这才是他的目的。
美国如此,其他西方列强也是这样。比如俄国,他是《辛丑条约》中获利最大的战胜国,仅赔偿金就占到了总额的五分之一。照理说,这样一块肥肉俄国人怎么舍得丢弃。
但是没办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作为欧洲第一个红色政权,苏联的政治环境简直可以称之为“天崩开局”。为了笼络当时的北洋政府,他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庚子赔款,唯一的条件就是北洋政府必须承认苏俄的合法性。
和美国类似,苏联的退款也被要求用于中国教育事业。为此,两国还联合成立了一个名为“俄国退还庚子赔款委员会”的组织,这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拉拢中国的新青年。
除了俄国和美国以外,英、法、日、意也分别与中国协定了退款,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191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和同盟国为了拉拢中立国,才同意了北洋政府缓付、停付借款的请求。
在这几国中,日本算是唯一的例外。
虽然日本表面上同意将这笔退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但实际上从1923年开始,中国的教育团体就没有一个真正申请到日方的资金补助,反倒是留日学生,以及一些日本在华的研究机构成了受款者。
而等到1936年以后,这笔退款摇身一变,竟然成了日军用于侵略中国的战争资本!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国彻底进入敌对状态,退款一事自然没了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