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习,从临摹到创作的几个方法!

临幕的过程是艰辛的,既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从量变到质变,同时要多动脑、多用心,体会成功印例的理法和技法,对于范印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每一字、每一面、每一线、每一刀,都要经得起推敲,这就是赵熊先生所说的要有“道理”。使临摹时时在一种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方可事半功倍。通过一定时间、一定数量范印的临摹,对于金(刀)与石(石章)之间的关系逐渐也有了理解,逐渐也熟悉了各自的“习性”,同时对于篆刻形式的基本构成规律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开始进入临幕与创作相结合的阶段,也可称作“半幕半创”。

所谓篆刻创作,就要有自己独特的构思,然后运用一系列技法,形成独具个性的篆刻作品。从临草到创作也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门类艺术形式初始的创作过程中必然会带有摹仿的痕迹,篆刻更是如此。往往可采用移花接木手段,篆刻内容确定后,可以自己先勾画印稿,确定印式,同时,亦可从印谱或篆刻字典中去寻找自己喜欢的篆字,然后统一协调起来,再进行刊刻。非但初学如此,就是成功的篆刻家也经常以这样的形式来进行篆刻创作,或临个另字或仿其章法,而以取意的方法进行创作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1.借字法

借字法可以说是临幕古印的延续,同时,也是进入篆刻创作的开端。当确定好要刻的内容后,在印谱中查到相应的字,或在篆刻字典中找到具体的字,同一个字可能有几种,像篆刻家刻得最多的“印”字,在《汉印文字征》中有上百个,选择空间很大。若没有找到对应的字,可找到相同的偏旁部首,再有机组合(篆法一定要正确,拿不准的,可查字典),写入印稿,渡稿上石,进行镌刻,这样,便获得一枚独特风格的印作。

2.演绎法

演绎法是由借字法延伸而来,是一种借字兼仿刻的方法。即选定要刻的内容后,从古印或某家某派印家的作品中借用一个或两个字,其他没有的文字,根据其整体章法、结字规律、趣味、刀法等进行演绎,配上与其风格一致的其他字,从而获得一枚具有某种风格的印作。演绎法与借字法相比,较容易获取仿刻对象的风格,但是难度相对更大一些,要求作者要有较深的临印功底以及对印章整体气息的把控能力。

3.意仿法

意仿法则更进一步,它是在借字法和演绎法的基础上,完全进入意仿的阶段。意仿,就是“仿其大意”,古人亦称“拟”。选定要刻的内容后,仿照某家某派印章的刀法、篆法、意趣、气韵去镌刻,是整体风格的肖似,不是单个字的结构和章法的仿刻。意仿法介于临摹与创作之间,难度较大,要求作者不但有实深厚的基本功,在章法、篆法、刀法等技法层面能够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要多多研读先贤印谱,以会其神,从中发现并提炼其精华,找到与自己审美个性相暗合的品质,摄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篆刻的学习和书法一样,临摹是一生的事情。篆刻学习的不同阶段,认识是不同的,对传统理解的深度是不同的。“一日有一口之境界也”,这是吴昌硕长年临摹《石鼓文》的切身感受,篆刻亦同。通过临幕对创作水平的提高,意义是非同寻常的,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反复训练,融会贯通,假以时日,对篆刻的篆法、章法、刀法等就可灵活掌握,进入运用自如之境。

篆刻艺术的学习,在创作阶段,除以上的从临摹到创作过渡的方法之外,自清代中叶以后,许多优秀的篆刻家在“印内求印”的基础上“印外求印”,就是借鉴其他文字进行创作亦为一法,在这点上,古今印家多有先例。

作为习印者,在由临摹进入创作阶段之后,以下功课还是要长期坚持的。

①研读各家印史、印论、印谱。贯通古今,明其源流,开阔胸次。

②搜集古代各种入印文字资料。如甲骨钟鼎、陶文砖瓦、秦权诏版、汉篆碑额、泉布镜鉴、封泥造像等古器物上的文字,随时揣摩,领会于心,以备应用。

③坚持习书,特别是篆书。一可提高传统艺术素养,二可逐渐形成自家篆书风格,以书人印,印从书出。

④多看文史哲资料,掌握古文字学知识,以富学养。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