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正阳门悬挂的怪钟,记录了中国勒紧裤带为欧洲捐款的往事

这张老照片,不少做历史自媒体的小伙伴们其实都曾发过。

正阳门上怪钟

民国时期的正阳门上突兀地悬挂了这么两个“大钟表”,乍看起来确实很拉风,今人再联想起现在高层建筑上悬挂的四面钟,便不由感慨当年社会的先进。
你看嘛,先进的机械钟表都挂到正阳门上了。

然而,如果您仔细看的话,就不难发现,这 “钟”,其实挺怪,因为这“钟表”盘面上不仅只有一个指针,而且表盘的分隔竟然是十个格。
西洋表至少两个指针,即便是古老的中国,向来也是讲究十二个时辰的,因此,非要这两面“非中非西”的圆盘归结为钟表,实在有点牵强。

那么这两个“怪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上面的横幅里面其实就有答案,眼神好的小伙伴们如果仔细看的话,依稀可以辨识出“欧战协济会”这几个字样,那么这个协会又是什么东东呢?
欧战协济会,一个偏僻的冷知识,但既然咱们提起它,也就不得不谈一谈民国时期,国内虽然艰难,但政府、国人却依然勒紧裤带支援欧洲的一段往事。

一战往事

1914年一战爆发,中国作为协约国选择了站队,而且还站的很成功。

当时的北洋政府为了响应一战号召,从国内鼓励、派遣了不少劳工出国支援一战后勤工作。

一战华工

然而,但中国始终没有派出军队直接参战,也使得协约国内一些国家对中国方面很不满意。
当时的协约国就曾对中国发布了《协约国正式提出警告之原文》,其中第二条里面就有:
“参战机关设立多日,考其实绩,有名无是,且其所编制之小部分军队亦绝无供参战之用,甚至调用参战军队以供国内争战之用。”这就使得国内很多人有些担忧,害怕一战结束之后,列强诸国会以中国未尽到参战义务,将来在万国公席上有不利于我邦之处置,留将来之祸根。

北洋政府

当时的北洋政府,因为和清政府是和平过渡,所以当年清政府跟各国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也不由地背上了身。
那么多赔款,在华特权,让北洋政府感到既压抑,又压力山大,一直想要找机会翻身,却苦于没有办法,最终他们等到了一战这个契机。
当时,崛起的美国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告诉老牌列强,你们先前那样的强横是不文明的,咱们以后重新制定规则,最重要的应该是“以理服人”。

威尔逊

于是,北洋政府便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寄以很高的期望。

国人希望一战结束之后,能够根据威尔逊提出的这些原则,以公理战胜强权,废除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中的特权,谋求战后能够获得的幸福。
因此,面对协约国组织的警告,北洋政府方面也想做些什么,来增加自己参战义务的筹码,以在后面和会上得到协约国支持,挽回国权。

北洋政府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这边搞了一个事情——为欧战募捐,也就是我们要提的欧战协济会。

欧战协济会

一战期间,美国七个团体(基督教妇女青年会、基督教青年会、犹太教公益会、天主教战事研究会、救世军、犹太教公益会、军营服务团、美国图书公会)发起了一项募捐活动,旨在照顾欧洲战场中的士兵、工人以及战事俘虏,初期目标为一千七百五十万元。
本来是各个团体都分配有数额,各自想办法募捐,然而这事儿后来被总统威尔逊知道了,他便写信给负责此事的福士狄建议,既然是好事儿,与其小规模募集,不如大规模募集几次。

威尔逊

既然要把事儿搞大,这几个团体就一合计,在1918年九月份,为募捐专门成立了个组织机构——欧战协济会。
此时的国际基督教青年会委员会总干事是约翰.穆德,他便号召中国也参与募捐活动,为一战出钱出力。

约翰.穆德

而对于美国方面穆德的建议,当时的国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冰释前嫌的好机会。

“力尽义务,则各友邦从前之一切误会庶可焕然冰逝。”

为此,当时的北洋政府便发起了一项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

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

1918年11月6日,北洋政府国务院电告各省督军和省长,称此次募捐已经得到大总统的允许,希望各省能与当地美领事相助办理,并邀集各机关人员、士绅、商、学界人士襄助,以表示我国对协约国之美意。

很快,从直隶到南面广州,举国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募捐活动,北面天津各商界人士公推督军曹锟为天津欧战协济会的会长,一时间,直隶地界之内的各界、下属县也都开展了积极募捐活动。

曹锟

而南面广东军政府因6月份与北面罢兵,因此双方互动比较友好,伍廷芳、岑春煊、伍景廉等人都竭力赞助并通电西南各省,要求民众尽量募捐。

伍廷芳

其他各省市如东北地区,张学良在奉天亲自参加募捐大会,呼吁号召全省捐款。

山西还组织了八个游行团,在全省进行游行募捐。

黑龙江的最痛快,督军鲍贵卿11月17日直接电告直隶筹款部,我先垫上,再慢慢募集:

“惟虑缓不济,特先垫拨羌洋十万元交哈尔滨美领事转汇。”

热河都统最坑,姜桂题直接请财政部给自己部队少发三千元军饷,直接转给美国领事馆。

姜桂题

一场募捐,让南北军阀、各个派系空前团结了起来,成为了当年军阀混战期间,少有的一致局面。

百姓苦楚

然而,就在当局为募款奔波之时,底下的民众其实很多都快揭不开锅了。

当年军阀混战再加上天灾频频,一些县地民众饱受灾难,在生存线上挣扎,就这地方还是在搞大肆募捐。

查宝邑水灾九年,人民荡析,自救尚且不遑,比之宝邑田园皆在水中,有天堂地狱之别,更请努力进行,积极劝募。

以受灾深重的县地依然积极捐款作为榜样,来号召其他县踊跃捐款,你看宝邑都那样了都能拿得出来钱,你们还哭穷?

水患

上年被灾过重,积水未消,本年减河又复决口,劝募劝赈几于力尽声竭。

1917年,直隶地区爆发严重水灾,堵上的河流再度决口,天津地区受灾严重,在静海县的县记里可以看出,当年官员们下来号召募捐,声嘶力竭,嗓子都快喊哑了。

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很多受灾居民把从洪水里抢出来的钱财、首饰拿了出来,捐献给了欧战协济会,这也使得地方政府最终在短时间内募集到了足够资金。

苦难深重的人民

最终,中国募集款项一百二十五万元,其中直隶地区募集捐款在三十三万元以上。

先前咱们提及的,正阳门前面挂的那两面怪钟,应该就是募集资金的金额表,每天统计调整,然后公示给所有捐款民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