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很弱么?蒙古为了灭南宋,竟要绕道青藏高原,千里远征大西南
蒙古自13世纪初期崛起后,便横扫欧亚大陆,金朝、西夏、西辽、花剌子模等国先后在蒙古铁骑的冲击下灭亡。偏安江南的南宋本来只是个观众,但在1234年联蒙灭金后,便与蒙古成了邻居,从而独自对抗蒙古。
金朝亡国之君金哀宗曾对臣下说:“我大金难以与蒙古为敌,至于宋人(南宋)则不足道哉。给我三千精兵,便可纵横东南。”而蒙古曾强行向南宋借道,结果宋军各种丢城弃地。由此可见,在金朝与蒙古的眼里,南宋是弱小的存在。
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金朝虽然以不到三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北宋,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始终灭不掉南宋,最终反被南宋所灭。蒙古虽然强大,但在与南宋的正式较量中并未占到多少便宜,更别说直捣临安了。
南宋的坚守
1234年,南宋收复失地的行动失败后,蒙古大汗窝阔台便以南宋违约为借口,派兵南下攻宋。然而经过几轮较量,蒙军除攻占川蜀部分地区外,并未取得更大的突破。如沔州之战、荆襄之战,皆是宋军获胜。
蒙哥于1251年继任蒙古大汗后,吸取了以往蒙军南下受挫的经验教训,改变单纯的破坏性与掠夺性战略,让驻守中原的蒙军在宋蒙两国交界处大量修筑城堡,招揽流民,实行屯田,为与南宋长期对峙做充分准备。
1252年宋蒙局势图
黄淮平原虽然因长期战乱而地广人稀,但该地区物产丰、气候宜人,故而蒙古将此作为屯田的主要地区,归设在开封的河南经略司管辖,使之成为蒙军日后南下进攻南宋京湖、两淮地区的粮饷基地。
当然,在蒙古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南宋这边也没有闲着。宋理宗听取谋臣的建议,下诏告诫边关将帅对此不可坐视不管。于是宋军频繁北上骚扰蒙军,并袭击蒙军的粮道,以迟缓和中止蒙军的筑城、屯田进度。
南宋的这些对策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例如利州城,蒙军花了五年的时间才修筑完成。同时,南宋朝廷还让各地宋军效仿四川宋军,结合辖区内的地形,因地制宜,修筑城堡,与蒙军对峙。
蒙哥虽对攻宋战略进行了调整,但对窝阔台以武力征服南宋的目标却是全盘继承。因此蒙哥与谋臣们对窝阔台时期攻打南宋的方案进行了仔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南宋的防线虽然漫长,但基本上没啥破绽,难以从正面突破。
南宋、蒙古东段边境
古语云“守江必守淮”,凡是偏安江南的政权必须要守住淮河才能与北方政权长期对峙,南宋自然也不能免俗。这是因为长江虽然被称为天险,但漏洞也很多,难以处处设防,一旦被突破就完蛋了。
淮河的河面虽然没有长江宽,但却能有效地增加战略纵深,进而拱卫长江防线。因此,宋高宗在逃到江南后,为了守住半壁江山,便在淮河南岸部署了重兵,并挑选能征善战的武将负责守备。
大别山以东、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被称为江淮平原,这里水网交织、湖泊众多。南宋在此加筑了不少城寨,并于城寨百里以内,三里一沟,五里一渠,以遏制蒙古骑兵的长途奔袭。
同时,南宋还在此操练了大量的水军,并建造了轻捷的战船,从水军和步军中抽调精锐组成机动部队,屯驻在长江之中,以便随时支援淮河防线。而蒙古缺少水军,面对宋军的灵活战术,实在是无法破解。
南宋、蒙古中段边境
再说荆湖地区,南宋名将孟珙在收复襄阳后,招兵买马,增筑城寨,大兴屯田,并设置了多道防线,采用机动的防御方式,让蒙军多次吃瘪。孟珙死后,其继任者仍沿袭其抗蒙方略。
荆湖地区虽然平原较多,有利于蒙古骑兵作战,但这里同样河流纵横,南宋水军的作战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发挥。另外,江汉平原盛产粮食,荆湖宋军可就地取粮,自给自足,有利于长期坚守。
至于川蜀地区,宋军虽然一开始各种迷之操作,导致丢了不少城池,但在经过几番交战后,也开始吸取经验教训。名将余玠采取守点控面的策略,结合川蜀多山的特殊地形,以及蒙古骑兵不擅长山地作战的弱点,先后修筑数十座山城,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山城防御体系。
1246年春,蒙军四路入蜀,因宋军已在其所经要道上修筑众多山城堡寨,使其举步维艰。蒙将汪德臣在率军攻打蓬州运山城时,所骑战马被飞石当场击毙,其弟汪直臣也阵亡,蒙军损失惨重。
南宋、蒙古西段边境
总之,南宋在三个主要地区都应对得当,未给蒙古可乘之机。因此,蒙哥在一番总结后,决定实施酝酿已久的“斡腹”奇计,即实施战略大迂回,绕道高原,远征大理国,然后以奇兵攻击南宋的大后方,配合主力的正面进攻,使南宋腹背受敌。
“斡腹”奇计
从史书上看,蒙哥此次迂回进攻南宋的军事方案被称为“斡腹”,但“斡腹”一词并非专指,而是蒙军在行军打仗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战术。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在长期从事集体狩猎的过程中,形成了围猎习惯,将其运用到战争中,即为“斡腹”。
“斡腹”战术的精髓,在于绕道迂回,避免对方的正面防线,攻击对方侧背的薄弱环节。“斡腹”战术一般只是一个大的战略行动中的组成部分,故而除“斡腹”之军外,还会有一支或数支军队从正面进攻。
蒙古骑兵在行军过程中,不会携带太多的辎重,一般只带兵器,随行的牛羊即为其提供日常饮食之需要。因此蒙古骑兵多为轻骑兵,其行动迅速,擅长机动战、奔袭战,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劲的兵种。
当时中亚、西亚、欧洲的骑兵多为重骑兵,装备笨重、行动缓慢、机动性差,只能依靠阵地战来对抗蒙古骑兵。蒙军这边采用“斡腹”战术,使敌军防不胜防,从而在欧亚大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金朝末年,金军扼守潼关、黄河天险,蒙军无法从正面突破。于是拖雷率西路军借道南宋,从金朝的侧背进入河南地区,配合窝阔台率领的中路军以及斡臣那颜的东路军,成功击溃了金军最后的主力部队。这便是“斡腹”战略的成功案例。
1242年,蒙军进攻淮东地区时,曾尝试绕过淮河防线,走海路进攻淮南地区。然而蒙古缺乏海运经验,加之南宋及时防范,这一行动宣告失败。“斡腹”战术在江淮地区行不通,蒙军又在川蜀地区进行尝试。
1239年,窝阔台派兵沿南宋川蜀防线的西侧南下,欲先占领大理国的部分城池作为据点,从而开辟由大理国迂回川蜀后方的行军路线。不过史书中对这次行动没有后续的记载,蒙军应该是没有成功。
1244年,蒙军走四川西边的小道,抵达大理国边境,大理国将领高和率军阻击,虽不幸战死,但也成功击退蒙军。次年,南宋这边收到地方奏报,称蒙军欲借道吐蕃,进攻大理,但实际上蒙军当时并未有此计划。
1246年形势图
蒙军想要对南宋实施“斡腹”战术,关键在于拿下大理国,而要拿下大理国,必须先开辟一条由本土进入大理的行军路线。当时蒙古和大理国并不接壤,中间隔着诸多吐蕃部落和其他部落,所以蒙军需要向这些部落借道。
吐蕃自唐末陷入内乱后,就一蹶不振,到南宋时期已经是一盘散沙,实力远逊于南宋、西夏、金朝等周边国家。不过吐蕃人居住在高原之上,其辖地的自然条件极为复杂,所以吐蕃即便实力不济,周边国家也无法征服它。
不过当时的蒙古人是一个勇于挑战和突破的民族,毕竟纵横欧亚大陆的战绩摆在那里。1240年,凉王阔端派大将多达纳波进入吐蕃境内,吐蕃人虽竭力阻击,但还是不敌蒙军,蒙军由此深入高原,大大震慑了吐蕃诸多部落。
蒙哥
多达纳波向阔端奏称萨班是吐蕃最有威望的高僧,建议阔端迎请萨班到凉州进行会盟。1244年,阔端向萨班发出正式邀请,萨班为了吐蕃的安稳,带上两个侄子,经过数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246年到达凉州。
1247年,萨班代表吐蕃诸部与阔端进行会盟,双方经过多次谈判,最终达成了共识,即吐蕃诸部归顺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对吐蕃地区进行管辖。后世将这次会盟称为“凉州会盟”。
蒙古得到吐蕃地区,不仅扩大了疆域,还打通了南征大理的路线,为后续征服大理埋下了伏笔,战略意义极大。另外,“凉州会盟”还意味着藏地(吐蕃地区)自此成为中国不可分布的一部分。蒙古汗国的继承者元朝在藏地设立宣政院便是最好的证明。
攻占大理,包围南宋
1248年,蒙古在征服吐蕃的第二年,便迫不及待地从吐蕃地区南下大理,宋军统帅余玠派俞兴率兵前去阻击。宋军在大渡河畔击溃蒙军,率领后军的汪德臣得知前军惨败,不敢再前进,只能下令撤兵返回。
忽必烈
蒙军此次所走路线大多为平坦地带且靠近南宋辖区,所以宋军在向导的带领下,成功探知到了蒙军的行军路线,在其必经之路上进行阻击,使蒙军的南征计划告破。当然,蒙军此次南征虽以失败告终,但却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蒙军此前虽然想在西南地区实施“斡腹”战略,但并未将此视为必要的一环,每次南征大理都没有派太多的兵马,行军一旦不顺,就撤兵北返。另外,俞兴击败蒙军,致使蒙古此后数年都未再派兵南征大理,可谓意义重大。
1252年秋,蒙哥命忽必烈与兀良合台率十余万大军南征大理。1253年八月,忽必烈率军从六盘山启程,于九月抵达塔拉,而后兵分三路,向大理进发。蒙军此次绕道青藏高原,途经草地、雪山、大渡河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的地区,可谓前所未有的冒险行动。
十二月底,蒙军攻克大理国都。1254年秋,蒙军生擒大理国王段兴智,大理亡国。云南地区本来是南宋的战略后方,但蒙古灭掉大理后,云南地区就变了蒙军从侧翼进攻南宋的重要基地,蒙古也由此从北、西、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南宋。
1256年底形势
蒙古原本并无攻灭大理的计划,只是蒙军在正面战场始终无法突破南宋的防线,进入南宋的腹地,所以只能另辟蹊跷,从南宋的后方展开进攻,而处于南宋战略后方的大理国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蒙哥的攻略对象。
不过,蒙哥虽成功派兵拿下大理,使南宋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但在南宋将士的坚强抵抗下,直到其去世,其南北夹击、一举灭宋的意图仍未能实现。由此可见,南宋对蒙古而言,确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