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是: 不在沉默里爆发,就在沉默里死亡

《一个读者的来信:女儿因一件小事崩溃生气到半夜——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这篇文章里,有一个读者写了这么一段话:

她说:“男孩喜欢的东西很多我都排斥,比如枪啊,战斗类游戏啊什么的。我的潜意识里更喜欢小女孩那种温暖的感觉,怎么办呢?”

我想了想这个问题其实也蛮好化解的:

可以“不喜欢”,但不需要“排斥”。

不喜欢和排斥,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词,其实背后也蕴含着一个人的价值观。

不喜欢,是我喜欢别的,你玩你的吧;

排斥,是我喜欢别的,你也不许玩你的,你得跟我玩我喜欢的。

为什么我说这背后也隐约蕴含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呢?因为它涉及到尊重界限问题。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人生。

我会把我的喜好介绍给孩子,如果他也喜欢,那正好我们一起玩;如果他不喜欢,那我就玩自己的;

我也会去接触孩子的喜好,如果我也喜欢他玩的,那同样我们可以一起玩;如果我不喜欢,那他就玩自己的。

说回我们家。

小胖热爱兵器热爱打仗的游戏,他爸爸也喜欢,所以他俩经常玩的不亦乐乎,排兵布阵,大呼小叫。以下就是他们战斗的实景图,每天摆一遍,不厌其烦。

但其实我自己对这类游戏谈不上喜欢,当然,也不排斥。

虽然我是像一个男孩子那样没有太多约束长大的,但我的童年时代,还是更喜欢玩过家家和样娃娃,我会给娃娃缝衣服,甚至学会了织毛衣。

所以小胖爸爸没时间陪他玩的时候,小胖找我玩,我就会实话实说的跟小胖说,妈妈可能不如爸爸那么有激情,因为妈妈不像爸爸那么爱玩这个游戏。

一开始小胖还会拉着我玩,但玩几次发现我确实不如爸爸玩的好,他也会变通说,妈妈你喜欢过家家的话,咱们可以玩探险游戏,我们假装去丛林探险,你带上你的娃娃。

我原来在文章里说快6年下来,小胖像是我的好朋友,虽然我作为家长肯定有让步的地方,但整体而言,我们是互通有无,互相协调需求的关系。

我并不主张一味的牺牲自己,去迎合孩子;同样的,我也不主张压迫孩子,让自己的需求永远凌驾于孩子之上。

但除此之外,我想把这个问题挖的再深一些。

很多时候浮于表面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

我觉得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不只是亲子关系,还有婚姻关系)对对方需求的否定,其实也隐藏着一个被否定的自己。

我遇到过一些朋友特别喜欢把自己的喜欢加到亲密关系的对方身上,并且强求对方也这么做,但我了解他们,他们并不是生活中霸道的人,这种强求的背后反应的是希望被肯定,而无一例外的,他们的背后都有一段被否定的童年。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到失望,他们的需求也没有被父母认同过,所以当他们处在一段可以有支配权的关系中,就会用否定别人的需求来肯定自己。

所以,这个问题的深层回答是:

理解和认同自己的需求,并且想办法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就像法国作家伊莎贝拉说的:

我们不能整日奔波,而要好好休整,重获生命本有的力量,这样才有精力和伴侣一起平等地分配父母应该履行的职责,才不会埋下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怨恨的种子,才能在伴侣无法履行应尽的职责时(有时对方的确在外有应酬,有时对方不愿履行职责而直接拒绝,有时则是对方有离婚的想法)承认自己内心的挫败感和愤怒的情绪。

假如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最有可能做的举动就是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就让孩子承担了原本与他无关的压力。
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并尊重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就是我要说的第二步。

我原来跟大家分享过我在家的时间安排,晚上小胖8点上床睡觉,我和我老公在床上和他聊聊天,陪伴10分钟之后就是他独自睡觉,我和老公会一起看个电影或者电视剧。

一开始,小胖也会缠着我不让我走,让我陪他睡觉。

我都会礼貌的告诉他,接下来的时间是爸爸妈妈独处的时间,我们忙了一天,想要放松一下,明天白天妈妈会再陪你。你可以躺床上想想白天发生的事情,可以玩一下玩具,可以编故事,但妈妈没有办法继续陪你睡觉了。(当然了,这都是四岁之后的事情了,小胖更小的时候,我都是尽量满足他的需求陪他睡觉的,由此也说明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咱们帝呱呱有个读者“三宝妈”,在这一点上她也做的很好。

她是一个重度洁癖患者,但是她有三胞胎女儿,时常把家里搞的很乱。

所以她就告诉孩子们,妈妈不喜欢乱,你们如果要乱就在自己房间,别在客厅让我看见,不然我可能会受不了。

你看,同样是做到第一步:不排斥,

并且也做到了第二步:不否认自己的需求。

一段亲密关系,是没有办法以某一方的长久牺牲和忍耐换来和平的,有句话说“不在沉默里爆发,就在沉默里死亡”。

总而言之,压抑自己不是长久舒服的方式。一段关系中,只有自己的状态是舒服的,美好的,相处的那个人也才会是舒服的。

*快速了解帝呱呱星球,可以点击下方专辑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