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蕾 | 立足学生体验的文言文朗读教学设计


立足学生体验的文言文朗读教学设计
---以刘恩樵《与朱元思书》教学为例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石蕾
科学地将体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能够使得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具体,借用体验教学方式方法能够使得知识学习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在顿悟后改变自己的内在观点,进而指导今后的生活实践,因此,教师要将体验教学理论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体验的自主权,遵循体验教学和体验学习的基本规律,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将结合教育实践过程中观摩的具体的《与朱元思书》的课例,对其中的教学活动的利弊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与朱元思书》体验教学的具体教学实践策略,以帮助广大教师群体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学生体验缺失,理解不透彻深入的教学难题,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笔者曾跟随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潘庆玉教授参加了于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学校举办的济南市中语会第二届“名师名篇”语文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聚焦核心素养,激发教学想象”,聚集了济南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语文教学名师及各个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活动旨在以语文名篇教学为载体,聚焦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积极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设计的潜力,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想象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名篇教学魅力指数,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其中出席本次活动并进行现场授课展示的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刘恩樵为我们在场的全体师生带来了《与朱元思书》公开课,力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立足于学生自主的体验感知学习,“带着学生在文言的池塘里畅玩”,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堂生动的体验课堂,成为文言文体验教学的典范课例。笔者现结合刘恩樵老师执教的《与朱元思书》的课堂细节进行分析解读,总结出具体可行的体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实施离不开具体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刘恩樵老师本次执教的年级为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学情比较复杂,初一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常常产生畏难心理,初二的学生已掌握了基础性的文言文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现象、文体知识,基本能够根据课下注释解决字词读音和文意疏通问题,但文言文教学强调以“文”为主,以“言”为辅,学生们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和翻译上,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浅显的文意表面,缺少文本细读、体验感知、想象探究的训练。因此,刘老师的教学兼顾初一和初二的学生,既落实基础,又深入文本,立足于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
从语文教科书的单元教学要求来看,八年级第二册第三单元是文言文教学单元,除了《与朱元思书》还有《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这些文章要求学生自主欣赏山水游记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体验情趣,丰富学生的体验感知。根据以上分析和理解,笔者课后再次对刘恩樵老师的这堂课进行反复地揣摩总结反思,对其体验教学设计和体验教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一、初步体验:整体感知,理解句意

首先,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指名读和集体朗读以初步感知文本,走近陌生的古文文。进而,为了加强学生对文中几个易错易混字的印象,刘老师刻意在文中混入了几个错字、别字,穿插隐匿在原文之中,让学生再读,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带着好奇和警觉的心理再读课文,谨慎地找出错别字,并及时进行修正。这种欲擒故纵、故意而为之的做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验的积极性,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中错别字的印象,防止以后再出错。接下来,进入文本的字面意思理解环节:刘老师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标红字词的意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扫清了进一步理解文本的障碍。这一环节也是结合学生学情出发的表现:课堂上分布着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学生,如果不进行字词释义,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较大。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
二、整体体验:创新朗读,美书佳作

传统的朗读方式不过是让学生对着枯燥无味的书本,进行指名读、范读、分角色朗读,并不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学习的兴趣。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言文经典作品,其中蕴含着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厚文化韵味,要让学生体验到古典文学作品的古韵魅力,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朗读环节,引领学生通过读来体验感知文本的魅力所在。因此,刘老师进行了阅读环节的创新,使得学生在读的同时,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学习句读。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常会犯因为曲解课文意思而读错停顿的问题。这一现象,究其根本,是长期以来师生对文言文句读的不重视,殊不知读准句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语义层面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因此,刘老师为引起学生对句读停顿的关注和重视,首先,在幻灯片上出示古人无标点的原文,并且要求几个同学一口气读完。学生觉得好玩,个个跃跃欲试,然而,真正读起来却很难完成。学生在嬉笑中亲身体验到了读准句读、停顿,进行正确断句的重要性。进而,刘老师出示古版的竖版课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断句,读出古人的韵味。这样进行朗读,使得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朗读中能自行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掌握程度,找出自己尚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进一步强化理解。最后,刘老师出示了用繁体字书写的书法作品。佳作美书,耦合天成。虽然学生不易辨认繁体字,但是繁体字真正保留了汉字的美感。文字写的美,文章作得美,学生读得美,这样的课堂又怎会不美呢?学生在读繁体字古版古文的过程犹如穿越时空,变为深居于草庐中的朱元思,手捧吴均的来信细细读来,甚是耐人寻味。刘老师通过还原古版古文,使学生在读的过程就是丰富体验的过程,读文而内心浮想联翩,产生无限感慨,为接下来进一步深入文中的情思做铺垫。

三、深入体验:再现书信,重拟标题明结构

见字如晤。赏玩过书法佳作之后,刘老师突然回到文章题目上来,进行解题:与朱元思书,书,是一种文体,书信。但是,同学们平时写过见过的信上有时间跟落款,而我们课文上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刘老师通过这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纷纷猜测原因,课堂上一片讨论声。在同学们一阵猜测之后,刘老师揭晓了答案,课文中的文本仅是原来书信的节选,刘老师将书信还原,出示在幻灯片上,学生对完整书信的充满了兴趣,都想看看这信中还写了什么事儿。这一环节,刘老师带领学生猜测吴均的信中书信语言分别代表了哪些现今常见的书信用语。比如:“登高延企”学生猜测这是作者登高盼望亲友来访的急切,哎呀,怎么还没来?来了没啊。“睽违久日”指好久不见。“得暇来”访指有空来看看。这些意思都是学生日常生活用语,这样教学活动将吴均笔下的古文与现代生活用语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拉近文言文与学生间的距离感,而且能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这样将文本还原与原来书信的设计还加深了学生体验文本、感知文本的印象。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年级朗读书信的首尾两段新增的书信文本,颇有穿越时空,于课堂之上听到吴均与友人对话的奇妙之感,实在是立足于学生体验而设计的绝妙之笔。
重拟标题。既然课文仅仅是原书信的节选,那么《与朱元思书》的名字的确很不恰当,刘老师请学生根据课本上节选的部分为这一部分节选的文段重新拟定题目。接到老师提议的学生仿佛瞬间肩负了光荣的使命,掌握了这篇古文的“生杀大权”。一番思索后纷纷举手发言,将题目改为《富春江山水》、《游富春江》、《赏富春江山水》等等,最终一致决定改为《奇山异水富春江》。刘老师顺水推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选定这个题目?学生从原文中找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依据。传统的中心句寻找提问方式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感染,学生往往感觉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被动学习,刘老师突破了传统的毫无设计感和引导性的问题,通过重新拟定题目的教学设计将独立体验文本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学生大胆尝试体验过之后,又能准确把握文本的中心句,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文本的效率。
把握中心句后,刘老师适时出示幻灯片:第一段竖版呈现在左侧,要求学生齐读后发问:这一段讲了富春江的什么?学生回答:奇山异水。第二、三段由两个箭头横向出现,并分别由初一、初二年级朗读,并总结出两段分别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和奇山。最后,老师发问:你们从这样的读法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文章的总——分结构。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单纯的发问文章结构,让学生通过朗读任务的分工即能准确把握文本的结构,在具体学习任务分工上找到体验学习的捷径,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学到了知识。
四、创新体验:分析句式,巧对对子

骈偶与“四六”。学生在学习诗词及文言文时,经常听到老师说作品中常见骈偶与“四六”。然而,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刘老师做出了最简单易懂的解释:两马并驾叫“骈”。两匹马站一块,那就是骈。两人作伴,叫“偶”。顺手指着俩同座的学生,那,你俩就叫作偶。“四六”就是骈体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这样的文章其实学生读过很多,刘老师采访学生当时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学生说舒服、顺溜。那柳宗元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刘老师将文章四字四字地呈现,请男女学生分工朗读,真正地感受骈体文的“锦心绣口”之美。
对对对子。标题一出,就吸引学生的注意。什么意思呢?刘老师根据古文内容编写了对联,并出示给学生,上半联:异水碧清急舟影鱼石藻集经纶世务人窥溪忘反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对上联进行断读,学生见到新奇的东西,大胆地尝试,并且能说出自己断句的理由。最终,师生一起得出最准确的断读方式:
异水|碧清急|舟、影、鱼、石、藻、集|经纶世务人|窥溪忘反。
断句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师生在尝试后,一起说明这样断句的理由:碧、清、急,是异水的特点,舟、影、鱼、石、藻,是水中的事物,经纶世务人出自文中的“经纶世务者”。简单的几句解释就能将文本主要内容概括得全面而深刻。
进而,断读上联后请学生对出下联:
奇山|多峻险|树、泉、鸟、蝉、猿聚|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最后,加上横批:天下独绝。并且学生能解释出不用“奇山异水”是为了避免重复。
这样的设计语言训练活动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在进行文言文学习的同时,更是走近了我国又一独特的对联文化。这一教学环节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学生能够就文本取材,进行自主的加工形成新的文学创新作品,根据古文拟写对联,取材于文本而又呈现出文本的精髓,学生在语文的池塘里畅玩语文、体验语言运用和转换之间的灵活性。
刘老师最终以“在远方,在江南,有条溪叫富春江;在南朝,在浙江,有文人叫吴均”收束整节课,给学生留下无尽的遐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