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战死,书生误国;18万大唐虎贲二征吐蕃,宰相挂帅,临阵脱逃

前言

公元671年,因副帅郭待封刚愎自用,薛仁贵的10万西征吐蕃大军在大非川全军覆灭。

大唐上下闻讯震动,纷纷要求惩戒薛仁贵的主帅之责。

薛仁贵辩无可辩,父子二人被唐高宗李治流放象州,以为天下人警。从此之后,吐蕃便占领了大非川城,在此秣马厉兵,对大唐安西和川地虎视眈眈。

5年后,大唐附庸国新罗叛变,朝中无帅可用,宰相刘仁轨只好以75岁高龄挂帅出征。

就在刘仁轨率大唐5万虎贲东征之际,高原上的吐蕃人趁虚而入,在大相钦陵的率领下,20万吐蕃雄兵兵分两路,侵犯安西和川地,连占安西四镇和三州之地!

风疾缠身的唐高宗问计群臣,朝内竟无一人敢挂帅西征。

主政的武则天本欲趁此危机大显身手,却被心腹密劝放权给太子李贤,远离是非圈。太子李贤不知是计,欣然接政。

李治爱子心切,带着病身上朝,点名中书令李敬玄挂帅出征。

李敬玄素来好纸上谈兵,每在朝堂上与人争执,必大声疾呼、引经据典,战无不胜。再加上此人文采非凡,治学治史皆有章法,故文名彰显于世,与刘仁轨等同为执宰。

公元677年秋,出征前,李敬玄送给武承嗣大量钱财,打听是谁在背后怂恿他上战场的?武承嗣贪财,实言相告,李敬玄面如土色,连呼:“我命休矣!”

原来,是东征新罗的宰相刘仁轨向李贤极力推荐的他,而皇后武则天亦向高宗担保李敬玄之才。一个皇后、一个太子和一个当朝首辅,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李敬玄安能不知自己小命不保?

不过,刘仁轨是初唐名臣,对大唐忠心耿耿,他明知李敬玄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为何还要推荐其挂帅?

至于武则天,更是深知心腹李敬玄的成色,为何还要亲手把他送上不归路呢?

01 母子斗法,宰相刘仁轨献计助太子

这背后牵扯到皇后武则天和太子李贤的争斗!

自幼,李贤便和表兄贺兰敏之交好,两人均以才情、美貌扬名京城。后来,贺兰敏之以“色”三害武则天的长子、女儿和母亲,被武则天弹劾自尽,李贤也因此备受猜忌。

特别是,当武则天意识到二儿子李贤已经怀疑她和方士明崇俨有私情之后,更是提心吊胆,处心积虑要除掉这个儿子。

如此,武则天只有一条路:拿掉李贤的太子之位,防止他泄露秘密。

不过,要想把太子李贤拉下马,以武则天目前的辅政地位还办不到。

所以,她需要打破三重压力:一是唐高宗李治对太子李贤的信任,二是满朝文武大臣对太子的支持,三是太子李贤本身的声望。

只要李治和满朝文武对李贤失去了信任,想废除太子轻而易举。因此,武则天决定循序渐进,打击这个儿子的声望。

历史上,李贤是个贤明、有主见的太子,他不仅聪明大度,而且处事果决、交友甚众。因此,在李贤被推上储君之位以后,他的声望、能力很快超越了前太子李弘,被视为“李世民在世”,声望越隆。

尽管武则天代替患了“风疾”的李治执掌大权权柄,但太子在法理上就有“代皇帝理政”的权力。随着李贤逐渐插手大唐朝政,满朝文武也开始倾向于这个宽厚贤明的太子,凡事必奏太子,把武则天晒在了一旁。

醉心权力的武则天虽然不甘心,却逆转不了大势,便动了“废太子”的心思。

想废太子,总要有个由头。

瞌睡之时来个枕头,恰好新罗作乱、吐蕃进犯,大唐四境又适逢大旱。

忙得焦头烂额的武则天本想凭一己之力再造乾坤,但心腹元万顷却极力劝她收手,莫要淌这趟浑水。

心领神会的武则天顺势跳出朝堂,以照顾李治为由,把手中大权悉数交给太子李贤。

一直被母后压制的李贤,正苦英雄无用武之地,不料天上掉下馅饼,就毫不客气接过权柄,誓要做出一番名堂。

心知肚明的宰相如刘仁轨、张文瓘者,有心劝太子李贤不要接这烫手的山芋,但家国危难之际,太子若没了担当,还有谁能挺身而出呢?

无奈,两人只好殚精竭虑,勉力帮太子李贤应付局面。刘仁轨更是主动请缨,愿东征新罗杀贼,以稳固大唐的国本。

因为担心离开朝堂后无人制约和武则天联手的宰相李敬玄,刘仁轨便向李贤和李治建议用李敬玄为帅,出征吐蕃。

02 针锋相对,武后金蝉脱壳

刘仁轨为何要推荐死对头李敬玄呢?

原来,刘仁轨的初步想法是:李敬玄既是武则天的人,也是一个好说大话的人,把他赶出朝堂,可以减少他对太子李贤的牵制。

更深一层的意思则是:李敬玄此人断无可能赢得吐蕃之战,一旦他西征失败,可以打击武则天、稳固太子的地位。

按照刘仁轨的设想,李敬玄此人在朝内堪为大敌,让他去吐蕃吃点苦头也好,免得他一直夸夸其谈。不过,刘仁轨也预防到了李敬玄很可能会失败,便把自己的亲信大将黑齿常之和契苾何力的儿子契苾明留给了李敬玄,以免战事糜烂。

可是,让刘仁轨没想到的是,武则天的心腹元万顷狡黠似狐,也看透了这一点。

为此,元万顷建议武则天附合刘仁轨的建议,把李敬玄这个“纸上谈兵”的书生放在西征主帅的位置上。元万顷对李敬玄同样不看好,他打的主意是:一旦李敬玄失败,推荐人刘仁轨的责任是跑不了的,而主持大局的太子李贤更是难逃主责。

在权衡利弊之后,武则天决心抛掉李敬玄这个棋子。

就这样,李敬玄成了武后和太子争权夺势的“刀”。在满朝文武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李治硬是把帅印塞给了他,还说:“仁轨若须朕,朕即自往,卿不得辞也”。

虽然,李治对李敬玄挂帅也提心吊胆!

可是,不用李敬玄又能用谁呢?刘仁轨在东征,薛仁贵似乎证明了其没有帅才,裴行俭又在安西担负弹压当地土著的重任......遍观泱泱大唐,竟然找不出第二个可以挂帅的人。

不过,对李敬玄挂帅,太子李贤还是满怀信心的。

因为,李敬玄是当世的大学问家,治学严谨,曾助其编修《后汉书》等史书。由于其严谨的作风、博学的知识和纸上谈兵的本领,李贤对他十分青睐。

不过,李贤不知道的是,这个他看重的宰相也有十分大的缺点:书生意气十足,且胆小怯弱,早被武承嗣笼络成了武则天的辅臣。

皇帝、皇后、太子和首辅都认为一个大臣有能力的时候,大臣能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上!

公元678年,李敬玄战战兢兢率领18万大军入川,收复失地。

一开始,有黑齿常之、契苾明等大将的竭力辅佐,再加上吐蕃兵不知李敬玄的底细,李敬玄很是打了几场胜仗,斩敌上万,一鼓作气收复了被吐蕃占领的四川数州。

可是,吐蕃大相钦陵是能和李勣一较长短的人物!

在摸清李敬玄的跟脚后,钦陵命吐蕃军大步后撤到大非川,引诱李敬玄入彀。

李敬玄果然上当,18万大唐兵马冒进,竟然陷入钦陵的圈套!而且,身为主帅的他听说前军陷入埋伏,竟然率先逃跑了!

可怜,18万唐军死的死,降得降,逃出包围圈的竟不足一半!

03 视人命如草芥,李敬玄受审

消息传回大唐中枢,唐高宗指着太子李贤大骂:“尔为太子,安能视人命如草芥!”

唐高宗李治全然忘了,当初是他硬逼着李敬玄挂帅的,更不知道李敬玄挂帅背后是武则天和太子李贤的博弈。

李贤有苦难言,谁让大唐朝堂上掌权的是他呢?即便他对大唐二次兵败大非川无直接责任,但一个识人不明,二个领导主责,这两个罪名是逃不脱的。

被气得病情越发严重的李治,誓要治罪李敬玄和推荐人刘仁轨,却被武则天一句话说得哑口无言。

“陛下,刘仁轨东征大胜,今若治罪功臣,安能服众?”

武则天说这番话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把自己从中摘清。因为,推荐李敬玄的,不只有太子、刘仁轨,还有她。如果刘仁轨不被治罪,她的责任也就微乎其微了。

果然,李治听了武则天之言,把胸中的闷气生生憋了下去!

是的,刘仁轨确实推荐了李敬玄,但朝中人人皆知两人是死对头,这说明刘仁轨举荐李敬玄没有私情在内。何况,刘仁轨刚刚在新罗取得大胜,虽然比起李敬玄在吐蕃的惨败有点微不足道,但毕竟是有功之臣。

如果有功之臣因为一个推荐而被治罪,以后朝中谁还敢出来做事?

更何况,看好李敬玄的不只刘仁轨一人,如果真要究罪,他李治才是罪魁祸首!

既然无法治罪刘仁轨,就只好等李敬玄回来后自辩了。

一个月后,李敬玄被押解回长安。

为了给冤死的10万大唐虎贲讨个说法,大唐上下群情汹涌,聚集在宫门后请愿,请高宗李治给大唐子民一个交代。

虽然风疾缠身,李治也不得不出来表态,亲审李敬玄。

站在金銮殿上,戴枷锁链的李敬玄面白如纸,环顾四周。

刚刚从辽东赶回旁听的刘仁轨双目低垂,面无表情;坐在绣凳上的太子李贤眉头紧皱,状极自责;高高在上的武则天双目冷峻,傲不理人;而骨瘦如柴的皇帝李治则凝视着他,痛心疾首。

看到这四个极力怂恿自己挂帅的李唐大佬,李敬玄心底一寒,看来,自己这次要比薛仁贵兵败大非川还要惨啊!

那薛仁贵有救驾先帝李世民和现任皇帝李治、皇后武则天之功,这才侥幸没有被砍头,只是流放象州。而自己这个别人手中的“刀”,如何能落得囫囵身呢?

李敬玄这边厢五味杂陈,自怨自艾,却瞥见宗正卿武承嗣在朝官中向自己使眼色。

不明所以的李敬玄心中忐忑,不知武承嗣是什么意图,却见两个侍卫走来帮他卸掉枷锁。在金銮殿上枷锁受审,古来少有,更何况李治这等仁君。

其中一个侍卫在帮李敬玄解开手上枷锁时,在他手心悄悄写了一个字“拖”。

瞬间,李敬玄二目盈泪,果然没白费自己的十万贯钱啊!

04 金銮殿上,李敬玄拒不认罪

李治其实也很为难如何给李敬玄定罪。

当初刘仁轨极力推荐李敬玄,太子李贤亦主动陈奏李敬玄之能,还有皇后武则天也在他耳边陈说李敬玄之德。于是,病得糊涂的他就硬把帅印塞给了李敬玄。

按此道理,太子李贤应承担主责,因为武则天已经把朝堂权柄交给了李贤。

可是,这些天来,李治渐渐回过了味:为何武则天在关键时刻弃权脱身?这中间必然有许多骇人的阴谋!

如今,李治只想早点结束这场朝堂争执,找一个替罪羊,把家丑掩盖起来。

踞坐在朝堂上,李治无声地打量着跪在地上战战兢兢的李敬玄,面上越发冷峻。说不得,这个李敬玄就是那头“羊”了。

按律,代表皇帝的门下省主持问责,薛元超身为门下省宰相,主持问责。

“罪臣李敬玄,尔奉圣旨西征吐蕃,持天子之节,行兵戈大事,畏敌不前,临阵脱逃,10万大唐虎贲命丧大非川,尔有何话说?”

李敬玄想起武承嗣传的话,打定主意拖延,回道:“臣有罪,甘愿受罚!”

“既然认罪,你可知何罪?”

“识人不明之罪!”

“李敬玄,你须说得明白,除了此罪以外还有它罪乎?”

薛元超是李世民的妃子薛婕妤唯一的侄子,为李治当年的“废王立武”立下汗马功劳,后因牵连入李义府贪腐之事被外放十多年。去年,在武则天的极力主张下,才回到中枢,担任执宰之一。

“尚有主帅之责,除此以外,罪臣别无它罪!”

李敬玄的话引起朝堂一片哗然:他竟然只承认有识人不明和主帅失职之罪,10万大唐英灵岂非冤死?

武则天冷眼旁观,刘仁轨低头沉思,太子李贤坐立不安,但更着急的却是唐高宗李治!

“李敬玄,朕且问你,可有纸上谈兵,冒进攻敌致使朕的10万精兵陷入敌阵一事?”

“回陛下,罪臣不曾!”

“你身为主帅,可有临阵脱逃一事?”

“回陛下,罪臣不曾!”

李敬玄毫不犹豫地回答,让众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唐高宗李治更是气得咳嗽连连,恨不得当堂打杀了这个拒不认罪的国贼。

首辅刘仁轨在旁听了半天,冷笑着出班,向李治进奏:“陛下,大将契苾明、黑齿常之就在殿外,敢请陛下请二将与李敬玄当堂对质!”

李治正在说话,却被武则天打断:“刘相!此乃金銮殿,非大理寺,尔欲在此乾坤之殿行魑魅魍魉之事欤?”

金銮殿,是朝臣与皇帝奏事、辩论之所,若是在此对质审罪,是对皇家的大不敬,武则天故有此说。

刘仁轨只拿眼睛看着高宗李治和太子李贤,为了10万大唐虎贲,打破此规有何不可?

可是,他注定要失望了。

05 壮士战死,书生误国,功过谁人评?

李贤是不敢坚持当堂会审,只因李敬玄那句含沙射影的“识人不明”,若是在这朝堂上问出罪名,他也在责难逃。唐高宗李治更不敢,摆明了李敬玄背后有骇人的阴谋,若是暴露在这光天化日之下,李唐有何颜面对天下汹汹之口?

可是,对李敬玄西征吐蕃的经过,刘仁轨早已通过黑齿常之、契苾明和刘审礼等人问清楚了,主要的责任还在主帅李敬玄。

从677年秋开始,大将张虔勖率10000精兵提前入川,仅仅一个月的功夫就收复了松州、云州两地。

678年春,李敬玄率中军一路平安来到鄯州,在此整军备战。

由于李敬玄不知兵,刘审礼、契苾明等大将商定西征策略,计划兵分三路,目标是会师大非川,收回安西四镇:

第一路:契苾明由敦煌率本部10000精兵清剿吐蕃兵,保护中军右翼。

第二路:刘审礼、张虔勖率30000精兵自川地入高原,保护中军左翼。

第三路:李敬玄率14万中军,自鄯州直取大非川,与左右两翼军会合后,向青海湖挺进,威胁吐蕃20万大军的后路。

一旦三军在此会合,安西四镇的吐蕃兵便孤悬在外,不得不撤。届时,安西都护府将出兵作战,一举收复安西四镇。

这是一个十分稳妥且几乎没有败理的战役部署。

因为,李敬玄此次率兵18万,哪怕大唐的兵卒战力已严重下滑,但对战20万吐蕃已绰绰有余。

李敬玄对这个作战计划很满意,无它,立于不败之地尔!

作战计划很快就被执行:

契苾明的本部精锐常年征战,他本人也深得其父契苾何力的器重,无论是个人战力和指挥能力,还是本部的整体作战战力,在西征大军中都数一数二。所以,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他便从北向南突进800余里,不仅清剿了该路的吐蕃驻军,还西向威胁了吐蕃的运输线。

吐蕃大相论钦陵拨3万雄兵包抄攻打契苾明,都被巧妙化解,甚至还吃掉吐蕃的5000精锐。提前抵达大非川附近,以待中军。

刘审礼、张虔勖一部行进比较缓慢,只因道路崎岖,且山地作战周旋时间长。

但是,二将也非等闲之辈,且大唐虎贲还是世上最顶尖的军队。因此,他们仅比契苾明晚3天抵达大非川。

两军抵达后便准备进攻被吐蕃占据的大非川,这也是既定的计划。

大非川内驻扎有5000吐蕃兵,契苾明和刘审礼合兵一处逾4万人,按“5倍于敌可攻城”的经验,双方迅速攻城,仅用了2天时间,就全歼城内守军。

至此,两军只需待李敬玄抵达,便可以大非川为基地,西进切断吐蕃兵的运输线,迫其回防。

可是,契苾明和刘审礼在大非川望断双眼,等了7、8天也不见李敬玄的中军。

从鄯州到大非川的距离最近,契苾明和刘审礼都到了10多天,李敬玄为何还不到呢?

原来,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李敬玄竟然在行军路上走走停停、观赏风景去了。这还不算,契苾明和刘审礼派去的前哨催请李敬玄快速行军会师,李敬玄竟然告之曰:“兵戈凶险,贵在于稳,尔等安可速进?”

就这样,当老神在在的李敬玄率着15万大军抵达大非川以北50里的时候,才惊骇地发现大非川已被论钦陵的20万大军包围,再现7年前郭待封、薛仁贵被困之举。

更令人无语的是,李敬玄听闻大非川被困,竟然惊慌失措,在原地等了3天,不知所从。

一军之主帅无能至此,安能不败?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论钦陵的20万雄兵在3天内攻破大非川,乘胜追击,把李敬玄的15万大军也包围起来。

好在,论钦陵也知道若是大唐兵拼了命,他的20万吐蕃兵最后也是惨胜,便行了个“围三阙一”的法子,放李敬玄和一部分唐兵离开。

在最后的突围战中,若非黑齿常之临危爆发,率本部3000精锐杀出一条血路,只怕李敬玄也要交待在大非川了。

是役,唐军中下层将领战死大半,陌刀兵、弓箭手全军覆没,只有少量精锐和大半辎重兵逃出生天。正是,壮士战死,书生误国!

后记

在金銮殿上,李敬玄坚持不认“畏缩不前、见死不救”的罪名,坚持认为是契苾明和刘审礼等人冒进,才落入吐蕃人的圈套。

契苾明和刘审礼等人冒进的证据是:二人在打下大非川后没有据城坚守,而是主动出击骚扰吐蕃的运输线,引来了论钦陵的20万大军。

对这样的书生,李治忍无可忍,下诏命有司治罪。

可是,李治哪里会想到,这正中了武则天的缓兵之计:

一来,李敬玄本身出自南方李氏,他的三个妻妾也都是山东大阀之女,尽管世家的势力已经衰弱,但背后势力仍旧盘根错节,想杀他极不容易;二来,李敬玄本是文人,在文坛素有声望,朝内文官集团必然群起指责中枢用人不明,误用书生。

这样一来,矛头就都指向了李治父子,最后不得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公元678年秋,西征吐蕃的主帅李敬玄因“冒进致败”承担主帅之责,从中书令贬窜为衡州刺史,罚3000贯。

7年前,薛仁贵兵败大非川,损折10万兵马,主帅薛仁贵对上下两任皇帝都有救命之恩,却仍旧落得“被贬平民、流放象州”的凄惨下场。而这一任主帅李敬玄书生误国,同样葬送了10万大唐精锐,却只是贬值罚钱了事!

如此草率,真应了那句话: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大唐二征吐蕃再次兵败大非川,表面看是李敬玄书生误国,被武则天和太子李贤当作“过河小卒”以此斗法。内里更深层的原因却是:大唐已经日薄西山,连能独当一面的主帅都找不到几个了!

只是,为了争权夺势,排除异己,皇后和宰相就能视人命如草芥,互相勾心斗角,如此大唐,安有不败落之理!


连载【武则天大帝】2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