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就是所有问题

我很喜欢看思想家的随笔集,一是好读,很快就能读完一篇,也并不总是像学术论文那样一步步的论证,搞得严肃兮兮的。二是虽然好读,却不会寡淡无味,里面仍然是有思想的。

思想家写东西,很少像是“美文”作者那样,就是为了追求文字的华丽,仔细琢磨却没什么可回味的。思想家的随笔集多数是言之有物的。当你在嘈杂的场合没办法看很专深的东西时,思想家的随笔集,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里面有些集子也不能说是随笔,不太好归类。有书评,有随感,甚至有给别人写的序言一类的文章。赵汀阳的《长话短说》大概就可以归到这类。

我平常总是在书包里放一本随笔,它们有的是图书馆借来的,有的是书架上随手拿的,空闲了就翻几篇,一本集子很快就能读完。有种时间没荒废的成就感。

赵汀阳这本《长话短说》我读的时间相对长,感觉可以停下来琢磨的地方特别多。周濂对赵汀阳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个形容也是个形容他的文风:一头扎进问题中。

如果用赵汀阳自己的话说:保留这种恶狠狠的说话方式。搞哲学的人有个毛病,总是会弯弯绕绕很久才能说到主题上来,赵汀阳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从《长话短说》后,我找来了他所有的著作,包括那本叫《非常姿态》的漫画书,还有一本叫《思维迷宫》的一个写给小孩子的系列著作中赵汀阳的这本。老实说我不知道小孩子能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论述,如果理解了,我猜小孩子应该会喜欢。

赵汀阳的天下体系理论,包括后来的在《惠此中国》种提到的“旋涡”理论和关于中国作为神性的观念,都极具启发意义。前阵子德国学界好像还组织了关于赵汀阳的讨论。

哲学不可能是远离生活的,在这一点上,那些在故纸堆中的哲学史家或者是钻研某个域外哲学家的哲学专家,好像多数都习惯于依傍着一个系统或者一个人来解说和阐发自己的想法。甚至差一些的就直接是某个域外教授或者副教授的中国代言人。

赵汀阳直接从问题入手的这个样子,很有些维特根斯坦的感觉。有人把赵汀阳说成是中国的哈贝马斯。

怎么说呢,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关于主体理解的高度,这仍然是值得探讨的。这样的比附,到底算不算是一种赞许,两说。也许仅仅适合用在腰封上起个宣传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