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大家吴敬梓的南京情缘

2019-08-30 20:00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作者吴敬梓(1701—1754)为全椒(今属安徽)人,字敏轩、文木,号粒民,晚号文林山人、秦淮寓客。说起创作该小说,吴敬梓与古都南京还有一段浓浓的情缘呢!

《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是吴敬梓留下的唯一手迹

据清代程晋芳《文木先生传》、近代陈作霖《金陵通传》等记载:吴敬梓出身于一个地方世族之家,祖上数代都是读书人。因受家庭环境熏陶,他自幼聪颖好学,“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13岁丧母,次年随父吴霖起前往赣榆(今属江苏)寓居。23岁那年父亲故世,吴敬梓承继家业分得二万余金。但因“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还常与一些文朋士友诗酒宴饮,不过数年时间家产即耗已尽。因此被乡人视作“败家子”。

南京吴敬梓故居“秦淮水亭”一景

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仲春,屡遭人生挫折的吴敬梓为了逃避乡人嘲讽,怀着“逝将去汝”的激愤,毅然变卖祖业,自老家全椒举家迁徙金陵,在城南秦淮河畔淮清桥附近寓居,过着十分清贫的布衣生活。在此期间,他读书、写作、鬻文、交友,“日夕自娱”。冬日苦寒之际因无酒食,便邀上五六同好,乘月夜出聚宝门(今中华门)外,绕城至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自谓之“暖足”。“著书仰屋差自娱,无端拟献金门赋”,正是他初居南京景况的客观写照。“小亭卜居板桥西,一桁春山与屋齐。可爱阑干临水面,数析垂柳绿云低”,其子吴浪的《感旧》诗作,真实地展现了自家宅居“秦淮水亭”一带的昔日景况。

乾隆元年(1736),安徽巡抚赵国麟等人闻之才名,举荐其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可是吴敬梓竟以身体有疾等为由不赴廷试,从此以后不再应考科举。吴敬梓天赋过人,文采不凡,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他羁旅南京长达21年,对金陵社会生活、地理形胜、风土人情等皆烂熟于心,特别是对封建科举扼杀人才等现象深有感触。江南贡院芸芸书生的别样人生,成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丰富源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悲欢离合的坎坷命运,无数次地撞开他的心扉,深深地触及他的灵魂世界。经过10余年的艰辛磨砺,他通过不断观察、提炼、概括和艺术升华,震撼世间的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终于在乾隆十四年(1749)诞生了!

《儒林外史》秉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通过不同侧面的叙事手法,全景式地再现了围绕封建科举考试这一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和情境变幻。吴敬梓不仅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各色人等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而且对世态炎凉、腐败官场、僵化科考乃至封建礼教等都进行了深刻无情的嘲讽和批判。其中“范进中举”等悲欢故事,至今仍在人们的心头上久久地回荡。

乾隆十九年(1754),吴敬梓在穷困潦倒中客死扬州(今属江苏),归葬于金陵城西清凉山麓,毕生著有《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金陵景物图诗》(现存23首,1首已佚),因为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冶城、杏花村、燕子矶、谢公墩、凤凰台、莫愁湖、凭虚阁、青溪、雨花台、琉璃塔、灵谷寺、桃叶渡、天印山、观音山、幕府山、乌衣巷、东山、鸡笼山、太平堤、长桥、三宿岩、龙江关、钟山等处得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致,故为今人留下了颇为难得的历史记忆。

今人为了更好地纪念吴敬梓,在其南京故居遗址重建“秦淮水亭”。但见庭院内林荫幽篁,境清石奇,相映生辉,“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令人肃然起敬。这里不仅陈列着吴敬梓的生平事迹展,亦成了研究“吴学”的重要场所。故居内悬挂着当代书坛女杰萧娴的题联“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客观精辟地概括了这位文学大家的非凡人生。

(稗[bài]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幼苗像稻,但叶鞘无毛,没有叶舌和叶耳。是稻田主要杂草。2.形容微小或非正统的:~贩。~史。)

尽管吴敬梓乃一介布衣文人,但亦能书法,而且童子功基础较好。眼前这幅《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是一件他的行书手笔。事因乾隆五年(1740),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别号“雅雨山人”)被人诬陷,遣戍边塞军台效力,画坛“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遂在这年四月为其创作了一件《出塞图》绢本设色画作,郑燮、杨开鼎、周榘、闵廷容、王藻、马位、马朴臣、马苏臣、李葂、方原博、江昱、马曰琯、程梦星、闵华、符曾、吴廷采、钱陈群等名士也于扬州为他送行,众人寄情寓语,先后题诗20余首。吴敬梓的诗作手笔就位于该图绫圈的右下端。此作笔墨遒劲流畅,清俊秀拔,通篇气脉贯通,在章法上彼此呼应,从中亦可窥见其参糅了王羲之、赵孟頫等前贤书风。由于此作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吴敬梓唯一存世书法,因此堪称弥足珍贵。



吴敬梓(1701-1754)【金陵景物图诗】

冶城

朝天宫即吴冶城,杨吴时为紫极宫,宋为祥符,寻改天庆。元名玄妙,又陞为永寿宫。明洪武十七年重建,后有万岁亭。凡大朝贺行礼,于此习仪。山门径道,折而为九,叠拱层檐,楼阁环绕。最后冶城山,相传为吴王夫差铸剑处,晋尚书令卞壶墓在焉。壶以御苏峻,携其二子眕盱同殉国难。于其所葬之处,宫而祀之,以劝后世为人臣子者,宜也。至今岁时遣官致祭。

冶山幽绝处,烟草卞公祠。庾亮清谈日,苏峻称兵时。

荒城残日下,大桁野云垂。至今严伏腊,风雨护灵旗。


杏花村

贵池有杏花村,以杜牧“牧童遥指”之句得名也。金陵亦有杏花村,在城中西南隅凤凰台下,无所谓村也。然居民丛集,烟火万家,机杼之声相闻,染练之砧不断,锦绣成坊,足胜杏林春色。又余地傍城闉者,或为园囿。或种松竹,亦微有城市山林之意。昔亦曾种杏百余株,以拟佳名。但开谢不常,盛衰迭见,惟因其名以仿佛之云耳。

红雪笼花坞,青烟扑酒帘。茅屋四五家,新蒭悬步檐。
清旷屏氛杂,稔知非闾閻。但见春骀荡,不见雨(上雨、下兼)霵。


燕子矶

观音山东北,一石吐江濆,三面悬壁崿绝,势欲飞去,则燕子矶也。观音岩怪石礌垂,苍黛参差,上接云霄,而大江自龙江关西来,直过其下。观音阁亦傍岩就江,朱栏凭之,瞰江若在楼船顶上立。行客至此,入观音港,舍舟登岸,即壮繆庙。先至水云亭,入祠,左侧大观亭,坐石磴临江,已觉苍茫无际。又扪松萝拾级以上,矶颠有小亭名“俯江”,从石罅下窥,犹见江转矶底,盖至此金陵地脉已尽。其上则采石矶之险,下则金、焦、北固之胜,北趋邗沟,则平衍无山。故北行者多勾留,而南归者至多喜色也。

石戴土山砠,凌空飞燕子。孤根荡地轴,不信深五里。
归客一开颜,太息江山美。亭亭阁上松,渺渺岩下水。


谢公墩

金陵有两谢公墩,其一在冶城北与永庆寺南者,乃谢太傅所眺。李白《登谢公墩诗序》云:“此墩即太傅与王右军同登,超然有高世之至者也。”其一在旧内东长安门外铜井庵傍,所谓半山里者。半山寺旧名康乐坊,因康乐孙灵运。今以坊及墩观之,或康乐子孙之所居也。王介甫诗:“今日此墩应属我,不应墩姓尚从公。”东坡讥之。考介甫所居即康乐坊,然则:“我名公字”、“我屋公墩”之句,乃误以康乐为太傅也。其园灌木蓊翳,左则永庆寺之浮屠矗于林表,盖太白所咏之谢公墩也。永庆寺在玄武桥西,梁永庆公主所建,因以为名。又名白塔寺。

主家布金钱,绀宇因之成。地险人喧少,超然遗世情。
别有半里山,地界极分明。执拗笑貛郎,独与昔贤争。


凤凰台

凤凰台以李白之诗而名。其右为凤游寺,初名丛桂庵。明神宗时,焦太守澹园易今名,立石为记。台属寺内,今台所存者培塿,寺亦倾欹极矣。台在花盝岡,城内秦淮、城外护河二水之间。唐升州城尚狭小,此处可凭高眺远,至杨行密恢廓城垣,逾淮水而南,台之风景尽矣,徙以太白诗存其名耳。又台下有阮籍墓,谓明时掘断碑得之。按籍陈留尉氏人,殁于景元四年。后二年魏始禅晋,又十五年晋平吴,籍始终魏人,固不得葬于吴地。《一统志》记籍墓在尉氏县东四十五里,是其实也。或疑阮孝绪墓。孝绪字士宗,音同而传伪焉。其图则因旧志而渲染之。

酒星亦云没,台空凤难驻。荒葛罥修途,崩榛塞广路。
何如劖断碑,遽有步兵墓。后先两酒人,千秋动欣慕。


莫愁湖

出三山门外半里许,有莫愁湖,相传妓女莫愁者居此,因以为名。然梁武帝诗云:“洛阳女儿名莫愁”,则不应在此。其所以传闻者,以石城二字。按楚有石城,莫愁居之,亦非此石城也。今其地广数倾,水色萦回,石城横亘余前,江外诸峰,遥相映带。中有梁氏园亭,盛夏轩窗四启,清风徐来,令人忘暑,孰不羡渊明北窗下也。又按湖在前明为徐中山王园,盖与贺鑑后先可媲美云。

美人不可见,搔首望天末。蔓草萦裙带,繁华点妆頞。
遥望风潭清,渐见溪堂豁。野水飞鸳鸯,乔木鸣鶬鸹。
当风抚曾楹,湖外山一抹。


凭虚阁

登凭虚阁者,所以望后湖也。阁在鸡鸣山极高处,逼近阁下一带,则台城瓴甓犹在,盖千余年物。考华林园、芳乐苑、日观台、永安宫,清暑殿、灵和殿。披香殿、芳乐殿、玉寿殿、五明殿、光华殿、求贤殿、青漆楼、齐云观,临春、结绮、望仙三阁,历代踵事增华,皆在台城内。今则一望荒烟蔓草,惟见水光接天,摇荡于高阁疏窗而已。

登高望翠微,空翠湿人衣。怅望台城外,当年立长围。
一朝雄图尽,空嗟人事非。山禽犹解语,沙鸟独忘机。
怀古有余情,凭阑逸兴飞。


青溪

过大中桥而北为青溪。按吴赤乌中凿东渠通城北堑,以泄湖水,其流九曲,达于秦淮。后杨吴筑成断其流,截于通济城,支流与秦淮合。又自通济门纳重译、涧子诸桥水,遂从西北至三山门,复与秦淮合,以达于江。今其河道由潮沟南流入旧内,所遇复成桥、西华门、莲花桥、珍珠桥(珍珠桥者,陈后主泛舟遇雨,水生浮沤,宫人指为珍珠,故云)、玄武桥、红桥、竹桥,入濠而绝,所谓清溪一曲也。秦淮水亭相连,笙歌灯火称极盛。路入清溪,则两岸皆竹篱茅舍,渔唱樵歌互答于冷烟衰草之外,耕夫扶犁,渔家晒网,昔人拟于苕霅、潇湘,犹未足尽焉。

路过白下桥,绿波静如练。林中宿鸟安,桥影行鱼见。

旧内水淤滞,断垣藤萝罥。筑成断秦淮,怅然思李昪。


雨花台

聚宝山之巅为雨花台,世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花。其说甚诞。盖山产细石如玛瑙,故名为“聚宝”。山麓为梅岡,晋豫章内史梅颐家于岡上,或云营于岡下。出聚宝门二里外,直造其巅,上有方正学、景忠介二先生祠。近台则永宁泉,泉极清冽。茶社酒村皆近泉之左右,游人于此小憩。近年岡下建倉颉庙,郡中士大夫春日以牲牷酒醴致祭庙中,奏古乐,用佾舞,每倾城往观。此输有三代报赛风,不似笃信浮屠者,梵呗喧天,香花匝地已也。

香风吹萎华,烟云笼嵽嵲。缓步上平岗,怀古寻断碣。

其旁冢累累,其下藏碧血。柳阴酒旗飏,柳色茶烟结。

开冰操棘矢,逐疫持桃茢。都人修礼乐,用以祀仓颉。


琉璃塔

长干寺旧有阿育王塔,历代皆言其中有舍利 爪发各一枚。明永乐中建塔高九级,纯用琉璃为之,凡十六年始毕工,此郡志所载。寺盖自东晋以来名长干,刘宋以后改为天禧,洪武时灾,上命毋救火,俟其焚尽,因建今寺。壮丽甲天下。永乐建塔时,改名报恩。康熙中南巡,御书匾额一级至九级,各因数起义,辉煌天语,至今士民瞻仰焉。

舍利何年置,灵虚到碧霄。春日光晶莹,秋月影动摇。

但悟真空相,何虑劫灰烧。香灯仗佛力,庄严托圣朝。


灵谷寺

蒋山之东南独龙阜,有禅院,其地去城市更远,二六时中,粥鱼斋钟,开士尤喜棲托于此。旧名道林寺,梁改开善,明洪武初,徙山中东偏,改名灵谷。自山门入松径五里乃至寺,其路履之有声,鼓掌则声若弹丝,俗称“琵琶街”。佛殿不施一木,皆垒甓架洞而成,俗称“无梁殿”,规制仿佛大内。后有浮屠,即梁宝誌公幻身,改葬于此。塔前有石泉,僧坛隐所得八功德水也。左梅花坞,寺有明祖御制《大灵谷寺记》。石泉旁有松偃榦,明祖月夜曾挂衣于上,虫螘不生。老僧又传言,寺中余杏亦为明祖所赏,赐以玉带,至今果核中有围如带。

接竹倒垂松,水滴如石乳。长松间夭桃,带以梅花坞。

左侧近长陵,石马蹲宿莽。守陵犹阿监,谁取一抔土。

乃知圣明朝,隆礼高千古。


桃叶渡

桃叶,王大令妾。王诗“渡江不用楫”,后人诗云“桃叶春深夜渡江”,则其渡宜与江相近,不当在秦淮上。然彼自送其妾耳,何与人事?此处之必用渡而不可以设桥者,则以通济水关天门来水,不设桥以闭塞水道故也。顺治时李某为江宁守,设木桥。康熙癸卯易木为石,以垂永久。又不知废于何时。今则仍木桥,名利涉。图作于康熙丙午年,正有木桥之时。图中仍为问渡之景,绿柳毵毵,画帘隐隐,作二人者立于渡口,舟子操小榜轻摇以至,则王山人所以存古意也。

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餍。

邀籧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天印山

去都城四十里外有方山,形如方印,故名天印山。秦始皇凿金陵、疏淮水,此山乃凿处也。吴大帝为葛翁立观,齐武帝欲为离宫,其迹皆淹没不可考。《南史》载徐嗣徽兵至秣陵故治。齐人跨淮立栅,度兵夜至方山,周文育等各引还。齐兵自方山进及倪塘。据此,则方山在六朝时,亦为用兵设险之地。今天下一统,承平已久,图中唯求绘采樵者数人相与謌唫其下。

岌嶪仙人馆,支筇  一攀。丁丁发木声,遥出林薄间。

谷深鸠隐蔽,林茂鸟缗蛮。升平化日舒,行謌共开颜。

更须携旨酒,桑柘影中还。

观音山

山在观音门外,俯瞰大江。明洪武初即山建观音阁,正德间因阁建寺,赐名弘济,礼部侍郎吕柟为文记之。殿阁皆缘崖构成,危石半空嵌绝壁,上以铁锁穿石,下临江水,如燕怒飞,波涛喷激,历历如画。禅堂亦金碧交错,竹树参差。图中以其半绘大江。由观音山下数十里为乌江,别由三山下二百里为芜湖。九江分道一曰为乌江,二曰蜯江,三曰乌土江,四曰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浮江,七曰廩江,八曰提江,九曰箘江,东会于彭泽,经芜湖名为中江,则此正江流扼要处也。山后石壁方一丈六尺许,有大士像,眉发宛然,不由雕镂而成,亦造物之一奇也。

注湖以漫漭,灌江而漰沛。滈汗六州域,经营炎景外。
山凹架佛堂,彤楼远尘壒。焚香祝奇相,安流永清泰。


幕府山

世传王导从晋元帝渡江,建幕府之所在,因以为山名。按《晋书》帝为琅玡王,与导素相亲善,军谋密策,知无不为。晋国既建,以导为丞相,尤见委仗,号为“仲父”。尝从容谓之曰:“卿吾之萧何也。”桓彝过江,与导极谈世事,以为得见管仲,宜其建牙吹角之地,犹足动后人之凭吊也。其山去城西北二十里,周回三十里,高七十丈。山有五峰,峡中有石洞幽邃。中峰有仙人台、虎跑泉。西北峰曰夹萝,亦名翠萝,上有达摩洞。其图皆覙缕可稽云。

五峰高以长,石洞带翠萝。沙鸟烟中没,云帆天际过。
高才推管仲,重任拟萧何。几时军府地,酣眠让达摩。


乌衣巷

东晋时,乌衣、马糞皆王、谢所居。乌衣巷在城南,有王、谢故居,一堂匾曰“来燕”,久倾圮,马光祖撤而新之。堂后建亭馆。图中所绘浮图兰若,则白塔寺也,寺有唐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寺在乌衣巷,昔人诗又以朱雀桥对,此谓巷与桥近,则地傍南郊。其浮图金碧,亦可仿佛长干寺景象。

城南送夕晖,春风燕子飞。言寻王谢宅,闾井生光辉。
牛心金柈贮,麈尾玉屑霏。广夏久已倾,人往流风微。
惟余旧兰若,茶板出荆扉。


东山

谢安本高隐会稽之东山。及为太傅,从驾南渡,偶步于金陵之土山。后人挹其风流,拟于会稽。土山本无名,今即以小东山为名,与石跪山相望,去城东南四十里。

太傅翼晋室,恬怡见风貌。手持蒲葵扇,都人犹兢效。
偶憩林麓间,名山夙所乐。他年屐齿折,淮淝恣腾趠。

始知赌墅时,雾隐南山豹。

鸡笼山
   玄武湖上有林麓曰鸡笼山。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始鸡鸣,因名鸡鸣埭。建寺于山上曰鸡鸣寺,建塔曰普济塔。前明为钦天上,于山巅置仪表以观象纬,为观象台。中叶迁仪器于顺天,此台遂废。台高二十丈,阶级二百余,始跻其巅。康熙中南巡,御书“旷观”匾额,至今称旷观亭,在山最高处。
射雉鸡鸣处,山形蔚以深。有如纵木座,鼓钹礼鸽王。
声华遍海内,毋乃太猖狂。遥指古洞中,此老疲津梁。
太平堤
    出太平门外,有长堤,其水则后湖也。一名蒋陵湖,一名玄武湖。湖中洲凡五,前明贮天下图籍于湖中洲地,遂为禁地,灯火不得入。其洲周四十里,鱼虾菱芡之利最多。康熙中百姓纳税于官,湖为民佃。乾隆初,上元令请归官佃,又成禁地矣。
澄澈蒋陵湖,神光似沅澧。弥漫春雨多,极望树如荠。

芙蕖红欲然,蒲稗青如洗。步上长堤游,云水飘菰米。

长桥

图中绘一长桥数丈,曰长桥,今无此桥矣。或云余淡心所作《板桥杂记》,即此桥也。考明朝初年设诸楼,贮妓乐其中,教坊司掌之,以延四方游客。来宾楼在聚宝门外驯象街,重译楼与来宾楼对,鹤鸣楼在三山门外,醉仙楼在三山门内,集贤楼在瓦屑壩西,乐民楼在集贤院北,轻烟翠柳楼在江东门内,淡粉梅妍与轻烟翠柳对,南市北市在城中武定桥,长桥在其处,所谓“花月春风十四楼”也,或云“十六楼”,今皆毁废无存。

顿老弹琵琶,张奎吹洞箫。镂衣去湖湘,垂白犹妖娆。
不见朝朝艳,空闻夜夜娇。惟余淮水月,曾照几春宵。


三宿岩

朱修撰《三宿岩诗序》云:“宋虞允文破金军于采石,回舟系泊于石边,故名三宿岩。其提名尚存。今建灵石阁于上,为游览之所。江流虽徙,隔于洲外,而嶙峋特立,自是奇观。”据此,则此地在宋时尚为江流所至,今则隔洲愈远,涛声浪击,不到耳边。虽信宿岩中可以漱石,未必枕流矣。

嵯峨灵石阁,传云三宿岩。其上为清鸳,玲珑怪石嵌。

昔日涌江涛,岩下落征帆。今日列僧庐,岩下长松杉。


龙江关

   龙江关在大江口东南。诸国进贡者梯航数万里,每岁必至,立关于此,以招来之,所以柔远人焉。《郡誌》:龙江递运所船水夫,红座船水夫,龙江水马驿,应支银两,俱有定额。今客船愈积,所支更增于前。其上税者赴关口。余往来行旅之舟,则有数小舟横截于河道中,一为问其人即鼓棹行矣。图作夜雨之景,亦以状行旅之优游自得,共赏江山之秀丽云。

系缆龙江关,遥望金陵县。关吏不相苦,泉贝每多羡。

昨夜东风急,风前翻石燕。沽酒且停桡,坐看烟云变。


钟山

钟山在城东北十五里。两峰挺秀,北一峰最高,其上有一人泉。孙吴时改为蒋山,因蒋侯神也。山为都城屏障,阴阳向背,情态无穷。朝暾暮霭,朱殷掩映。其图尺幅中具有层岩列岫之势。北接雉亭山,明陵在焉。康熙中南巡,悬“治隆唐宋”匾额于殿宇,至今岁时遣官致祭。山上旧传有吴大帝陵,今不可考。

紫气冒碧峰,卉木郁葱蒨。千磴挹晴岚,松风满台殿。

孙陵莽榛芜,  陵唯永奠。荣光上烛天,宸章万目眴。

言寻茱萸坞,云深不可见,策杖下层峦,夕阳山几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