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两口在家门口开起了洗车房

来源: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小两口在家门口开起了洗车房

这次,记者探访的这家脱贫户比较特殊。主人公是两位聋哑人,户主名为白发魁。家门口的洗车行是小两口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洗车行的面积不大,但是排队洗车的顾客还不少。“依托洗车行,一年挣个四五万没问题。”按照白发魁的手语,村委会主任向记者“翻译”着。5年前,白发魁的洗车行在家门口开张了。洗车价格实惠,再加上两口子认真负责,洗车行的生意还不错。“我是他们家的常客,因为对这一家人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所以经常来这里洗车也算照顾他们。”来洗车的客人陈斌说。

“看着他们过得好,我就放心了”

9月,白发魁家的房子刚重新装修好。一进门,屋内亮堂堂的。一台宽屏电视、一个崭新的冰箱、一套新沙发、新款的电视柜和茶几搭配得当……干净整洁的屋子里,到处散发着温馨的家庭氛围。68岁的李秀林是白发魁的母亲,在这位母亲眼里,白发魁作为老大儿子,是她最担心、最不放心的一个孩子。白发魁在小时候患病成了聋哑人后,一直都是母亲在照顾他。孩子以后怎么办?将来如何谋生?能不能有个家……这些都是老母亲的心病。为了让孩子成家立业,母亲想了很多办法。2014年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支持和帮助下,白发魁和妻子开了现在的这家洗车行。“每洗一辆车收15元,每天的生意还不错,一年收入4万元左右,生活上算是步入了正轨。”李秀林一边擦拭茶碗,一边为我们倒茶,指着屋子里崭新的家具告诉记者:“看着他们过得好了,我就放心了!”

“想起以前的日子,真的很难”

白发魁一家住在大通县长宁镇王家庄村,虽然是一个离县城比较近的村子,但是因为身体残疾没办法参加工作,让白发魁一家过得难上难。采访中,李秀林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我有三个儿子,白发魁是我的大儿子,因为身有残疾没能上学,所以长大后就一直没啥工作,只能给这个工地打工、给那个工地打工,一年到头也挣不上几个钱。那时候我就担心,这个孩子以后该咋办。我活着,就算再难也能帮一把,我不在了,两个弟弟也不富裕,他的日子该咋过……”李秀林说着,轻轻地抹着眼角的泪。这么多年来,除了给白发魁看病外,其他两个儿子成家立业也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负债累累。“他们的父亲去世得早,三个孩子是我一个人拉扯大的。这些年确实难,但政策越来越好,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也没断过。有了大家的帮助,现在的日子终于过顺当了,我很满足。”李秀林欣慰地告诉记者。

“以后,我们会过得更好”

采访间,来洗车行洗车的顾客来来往往,真不少。记者看到,白发魁家的院子里盖起了两层小楼,一楼的几间屋子是小两口今年刚刚装修好的。白发魁的女儿今年23岁,刚刚大学毕业就在西宁找到了工作。谈到将来的日子,小两口充满了希望,乐呵呵地打着手语说:“现在闺女也不用我们操心,洗车行生意也比较稳定,虽然我们身体残疾,但是我们不怕吃苦,有信心把以后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我们也绝不能掉队。

(0)

相关推荐